魏海秀/濰坊高新金馬公學副校長
當了20年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發(fā)生了許多故事。今天要說的,是電腦里存的一張舊照片的故事。
學校2011年初建,第一年,七年級只有12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每一個都牽掛著我們的心。
這張照片拍攝于2011年圣誕節(jié)前一天,學校舉辦首屆國際文化節(jié),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七年級所有的女孩用廢舊物品制作各國傳統(tǒng)服飾上臺展示,在后臺誕生了這張照片。
七年后再看到這張照片,心里涌起暖暖的感動,當年十二三歲的孩子們早就畢業(yè),遠赴各地求學。從左向右:悅旸,現(xiàn)在中國戲曲學院編導系讀書;忠萍,初中畢業(yè)后遠赴澳大利亞現(xiàn)在悉尼的大學讀書;第三個人是我;接下來,凡凡,熱愛表演并小有成果;聞聰,現(xiàn)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讀書;馨偉,在牛藝添老師的指導下以全國第五名的成績被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錄?。火┈?,學習刻苦,現(xiàn)在青島大學讀書。還有這張照片上沒有出現(xiàn)的孩子,在香港大學讀書的凱昕、在美國讀大學的瀟平、在新加坡的睿睿、在澳大利亞的建樺、在西南交大的丁逸、在上海大學的明洋。再看到這張照片我陷入深思:這群孩子入校時并不特別突出,也沒有表現(xiàn)出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華,什么原因使他們能在幾年后有如此成長?與他們相處的一幕幕浮現(xiàn)腦海,我堅定地認為,學校自主發(fā)展、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施,是支持這些孩子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建校之初,面臨諸多難題。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成長條件、開設哪些課程?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方式管理學生?我們希望從學校走出去的孩子具有哪些品質(zhì)?這一系列問題,都圍繞一個核心——育人目標,我們到底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
聽話,是許多人對“好孩子”的評價標準之一,孩子聽話真得好嗎?孩子聽話是因為發(fā)自內(nèi)心認為老師說得對,還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后者居多。在嚴格的管控下,長期沒有想法或不敢表達想法的孩子,往往缺少創(chuàng)造力,缺少自我認同,甚至有的孩子因長期壓抑有懦弱或有暴力傾向。我們不能培養(yǎng)盲目聽話的孩子。
學校所有老師達成共識,不能把是否聽話作為判斷孩子的標準,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我們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給孩子提供表達的機會。比如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有個固定環(huán)節(jié):凡是承擔升旗任務班級的所有孩子,都要在全體師生面前針對某一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孩子表達流暢,有的孩子在人前很難做到落落大方,可是無論怎樣,所有老師都鼓勵孩子們開口表達,哪怕只有一句話一個詞。同時,我們鼓勵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為自己的正當權利進行申辯。在日常學生管理中,給孩子們一些自主決定某些事務的空間。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正當利益受到?jīng)_擊,可以找老師申辯,如果他們申辯的內(nèi)容恰當有理,老師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解決。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孩子在老師嚴格監(jiān)督管理下乖巧懂事,一旦換一個松一點的老師或者沒有老師管理的時候,就會顯出本性,調(diào)皮頑劣。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長期在高強度的管控中生活,自然本性無法釋放,就像熾熱的巖漿在地球巖石圈的束縛下無法沖出地表,可一旦地殼脆弱或有裂縫,巖漿就會激烈地噴出。我們希望孩子們堂堂正正、表里如一。所以,我們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校人文環(huán)境,讓孩子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敢于跟老師講真話,愿意與老師分享他們的觀點和主張,即便做錯了也不用擔心招來指責謾罵。慢慢地,孩子們展現(xiàn)的都是他們的真性情,不會因為有外人在就特別表現(xiàn)一下,也不會因為脫離了老師和父母的掌控就恣意妄為。孩子們以自然的狀態(tài)學習生活,老師們也能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存在的真正問題,從而幫助他們解決。
學校提供一切機會讓孩子自主管理自我規(guī)劃。我們許多活動是孩子們自主設計、策劃、執(zhí)行的。比如每次的家族活動,在學校大方案的主導下,各家族的活動方案完全由孩子們自己來定,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家族的情況設計行程、目的地、活動內(nèi)容,安排家族成員的飲食、出行。孩子也會根據(jù)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學校開出大量分層的必修課與分類的選修課,每個孩子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們的選擇一定不會非常完美,甚至很多孩子在自我管理與自我規(guī)劃中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比如對自己估計過高、沒有把握住機遇、判斷失誤或懶散懈怠等,老師們會引導、幫助,但不會包辦代替。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孩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材嗎?學校自主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發(fā)展路徑。
再次回到那張舊照片上去,照片上的一群姑娘,有作導演的、有演唱歌劇的、有從事表演的,還有學習金融的。她們?nèi)绾握J識到自己最適合做什么呢?這得益于學校的課程。學校除了開發(fā)分層必修課以外,還開發(fā)了大量分類選修課,更有豐富的活動課程。每年的校園戲劇節(jié)、藝術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節(jié)、英文歌曲大賽、詩詞大賽、體育節(jié)、辯論節(jié)、美食節(jié)、數(shù)學計算大賽……學校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活動課程面向每個孩子開放,所有的活動都是全員參與。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有的當導演、有的是編劇、有的是舞美、有的做服裝設計、有的是演員、有的是選手、有的是導師、有的是攝影師、有的負責后勤保障……無數(shù)個崗位鍛煉著孩子們,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反思,在一次次嘗試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
學校對孩子們的學業(yè)成績非常重視,實行選課走班的目的也就在于獲得教學的輕負高質(zhì)。同時,學校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從沒放松。我們通過生活教育中心來落實學生日常生活基本能力的教學,同時通過家族活動讓孩子們接受生活挑戰(zhàn)和生存挑戰(zhàn)。
幾年來,我們設計的生存挑戰(zhàn)類的家族活動就有“公交線路大查詢”“一張A4紙的革命”“一元錢的生存挑戰(zhàn)”“一個曲別針的旅行”等。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體驗生活的不易,掌握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這些技能平時隱藏著不容易發(fā)現(xiàn),關鍵時刻卻能發(fā)揮大作用。
有位同學叫翟克迅,從小喜歡唱歌,在學校里一直跟隨音樂老師學,七年級變聲期過后,到北京拜師,系統(tǒng)地學習歌劇,可父母沒時間陪他去,聲樂學習又不能間斷,于是每逢周末他就自己去北京求學,當時孩子只有12歲。問孩子的媽媽,不擔心嗎?媽媽淡定地回答:“不擔心,孩子去北京所需要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家族活動中都掌握了?!?/p>
照片中六個女孩“出人意料”的成長是高新金馬公學學子自由生長的縮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神秘種子,只要給予合適的土壤、養(yǎng)分,誰知道會生長出怎樣的驚喜呢。好的教育一定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是適合每個孩子個性發(fā)展的教育,也一定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