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濤
(江蘇省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yī)院(連云港市中醫(yī)院) 骨傷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于小關節(jié)增生內聚、黃韌帶肥厚增生、椎間盤膨隆突出、骨性退變等生理事件導致神經根受壓,該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并可伴有臀部、大腿、小腿的無力和不適。目前對該疾病常見的保守治療方案包括功能恢復性康復鍛煉、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治療以及物理療法(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支具應用等)[1-2]。而近年來,隨著中醫(yī)療法在康復治療中表現出非常好的輔助治療優(yōu)勢,因此以通督活血湯為代表的腰椎管狹窄癥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3]。本研究將對通督活血湯加減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進行分析,為腰椎管狹窄癥的相關中醫(yī)療法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采用定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我院骨傷科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病例。腰椎管狹窄癥判定標準:①影像學結果:包括X光片、CT、MRI;②典型臨床表現:腰背疼痛、間歇性跛行、馬尾神經綜合征。
1.2.1 通督活血湯成分及用藥方案
基本方:黃芪25g,丹參15g,狗脊15g,當歸10g,澤蘭10g,赤芍10g,杜仲15g,牛膝15g,雞血藤15g,延胡索10g,地龍10g,鹿角膠15g,甘草5g。臨證加減:寒濕者加桂枝、川烏各12g,濕熱者加黃柏、知母各15g,偏陰虛者加熟地黃15g,腹脹納差者加木香、陳皮各12g。每日水煎1劑,取汁約400mL,分早晚飯后2次服用。兩周為1個療程。服藥治療期間,臥平板床休息為主,忌勞累、負重。
1.2.2 觀察組設計及觀察方案
所有入選病例在征得受試者同意的基礎上對其各項臨床表現采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評分以反映各項癥狀的嚴重程度(每項計分1-5分,得分越高代表對應癥狀越嚴重),并接受相應的干預措施,常規(guī)治療方案包括:①功能恢復性康復鍛煉;②局部應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③物理療法(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支具應用等)。同時采用臨床流行病學中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原則設置試驗組(通督活血湯+常規(guī)治療方案)、對照組(僅行常規(guī)治療方案)。所有受試者1 個療程后再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評分以反映各項癥狀的改善程度。
針對所有患者的資料,采用Excel軟件進行錄入和處理,選擇恰當的統(tǒng)計指標,通過SPSS 20.0軟件對所收集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采用χ2檢驗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判斷其基線資料是否具有可比性;通過t檢驗、秩和檢驗判斷各干預組方案的療效差異是否有統(tǒng)計學意義。無特殊說明的情況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所有P值均表示雙側概率。
表1 基線資料在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分布情況(n=80)
本研究按照1.1述及的入選標準共納入符合要求的病例80例,遵循隨機化原則分配給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為確保組間均衡性,事先對兩組的基本資料進行匹配,確保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在組間分布的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有P>0.05)。具體結果參見表1。
此處采用配對t/秩和檢驗對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癥狀評分進行比較,兩獨立樣本t/秩和檢驗對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評分改善幅度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見統(tǒng)計量1及統(tǒng)計量2),但總體而言試驗組的臨床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更加顯著(見統(tǒng)計量3)。具體結果參見表2。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n=80)
通督活血湯在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的過程當中其配方在不斷改良,在本研究使用的配伍成分當中桂枝、川烏、黃柏、知母、熟地黃、木香、陳皮等均為原配伍方案的基礎上辯證加減的成分。這些強化的配伍成分大多具有活血通經止痛、滋陰補腎、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常規(guī)療法的臨床效果。
此外,本研究發(fā)現試驗組腰背疼痛及馬尾神經綜合征的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更好,說明通督活血湯對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可能具有較好的輔助性療效,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預后狀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