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莎[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杭州 311121]
南朝梁蕭衍有《東飛勞燕歌》,內有“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兩句,由此衍生出“勞燕分飛”的成語,這似乎奠定了小說《勞燕》的基調——哀婉凄涼。但從主人公姚歸燕的視角出發(fā),這種“勞”不同于女子因年華老去而產生的自怨自艾,也異于婦人久居深閨萌發(fā)的相思哀怨之情,而是在戰(zhàn)爭與倫理的雙重壓力下催生的生存無力之感。作者張翎在一次分享會中曾談道:“‘阿燕’這個名字在浙南鄉(xiāng)村中具有普遍性,而‘勞’字又象征著那片土地上女性最質樸的品質?!毙≌f《勞燕》在抗日戰(zhàn)爭的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這個女人因男人們的懦弱與扶持得以蛻變,而這三個男人則以不同方式顯示出戰(zhàn)爭年代中人性的弊端。在這一曲冗雜著苦難、成長、戰(zhàn)爭,以及人性的篇章中,作者“以小見大”的歷史認知也隨之浮出水面。
張翎的小說不乏女性的成長史,從《余震》《陣痛》再到《勞燕》,女性人物的成長有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队嗾稹分械耐跣粼诮洑v天災后,以封閉內心、外在成長的方式自我消解苦難,《陣痛》中的三代人上官吟春、小桃和宋武生都在生殖的旋渦里掙扎,面對歷史和命運的波濤洶涌,她們借著骨子里飽含的堅韌母性,從容不迫地應對著生活的變故。這種“成長性”的故事模式延續(xù)到小說《勞燕》,依舊滲透著作者對女性深厚的人道關懷。在抗日戰(zhàn)爭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一個普通女孩姚歸燕從遭受苦難、忍受苦難到超越苦難的成長歷程,隨著作者流暢的筆觸和嚴密的邏輯緩緩展開,別具藝術表現(xiàn)力。
阿燕剛出場時,她喊出一句“這點破事也值得哭?往后該你哭的事情還多得很”①,竟已預示著這個女孩此后歷經風雨但極具抗爭力量的一生。作為一個在浙南鄉(xiāng)村里成長起來的淳樸女孩,她本該安度一生,但戰(zhàn)火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她的鄉(xiāng)村。與她青梅竹馬的劉兆虎面臨被征壯丁的命運,無奈之下,只能入贅姚家,以一紙婚約的方式成為阿燕的丈夫。而后,姚劉二人的父親意外被日本轟炸機炸死,阿燕又不幸慘遭日本兵的強奸與毒害,母親也被殘忍殺害。突如其來的災難,使阿燕失去了至親和貞操。除了身體上的傷痛,戀人、村人,以及本國士兵對她的漠視與嘲諷,使年幼的阿燕被迫承受著輿論的敲擊與鞭打,她的孤獨和無助無法得到排遣,由此小說的苦難主題就提升到了精神層面。
如果小說的敘事止步于此,僅僅是對苦難的渲染,那么不足以達到一股寬慰與悲憫的力量。張翎撇開了單純遭遇苦難的敘述,開始專注于阿燕如何忍受苦難,尤其是對她如何超越苦難的書寫。這種與生俱來的堅強與后天積攢的韌性,展示了一個鄉(xiāng)村少女最深厚最頑強的精神力量,尤其當張翎將她放置在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下,更是將這個女性為擺脫苦難旋渦而堅毅生存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得真實可信且具有爆發(fā)力。
當然,阿燕的成長并非一步登天,而是沿著苦難的軌跡循序漸進而成。父親突然離世,阿燕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她主動選擇淡化自己的女性身份,自覺地進入男性社會的框架。在遭遇了生理心理雙重打擊之后,她以為逃離就能洗刷自身的“恥辱”,可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訓練營中,她曾被日本兵侮辱的流言被肆意傳播,還成為“鼻涕蟲”試圖侮辱自己的理由。她不得不選擇另一種更為直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撕開傷疤,揭曉“恥辱”,徹底將“恥辱”打倒。面對譏笑她的士兵們,阿燕強有力地質問道:“你們?yōu)槭裁粗恢榔圬撐?,你們?yōu)槭裁床徽胰毡救怂阗~?!”②由此這個女性實現(xiàn)了從軟弱受辱到直面苦難的成熟蛻變。這種成長性,在小說的一個情節(jié)中表現(xiàn)得最為動人。當曾經羞辱自己的“鼻涕蟲”為國犧牲之后,阿燕將其頭部與身體縫合,并帶著他的尸體去看戲,為他的一生畫上光榮且圓滿的句號。這一連串“一笑泯恩仇”的行為,使這個鄉(xiāng)村女子的形象陡然上升。她不再拘泥于個人的恩怨情仇,而是真正拓寬了自己的胸懷,以一顆廣博的內心包容他人與時代,實現(xiàn)了個體的華麗轉身。
阿燕的成長之路,離不開三個男人的陪伴與推進,他們有意無意地介入了阿燕的生活,在這個女人蛻變的道路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青梅竹馬的劉兆虎曾是阿燕的啟蒙者,也似乎是她的歸宿。但劉兆虎的懦弱與愚昧,一次次擊碎了阿燕的希望,反倒使她徹底認識到不該依附于男人,應該尋求自身的進步。牧師比利的拯救,使阿燕直接獲得重生的機會,他教授阿燕行醫(yī)的技能,使其獲得在社會生存的能力,甚至為未來幾十年的安身立命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阿燕在比利所宣傳的基督文化中得到啟迪,胸懷更加寬廣,對事物的認知更加明朗,從精神層面上獲得了戰(zhàn)勝苦難的法寶。而伊恩的出現(xiàn),像一縷金色的陽光,照亮了阿燕灰暗的心靈,正如伊恩所言:“我是我們三人中間唯一一個懂得坐在當下,靜靜欣賞她正在綻放的青春,而不允許過去和將來闖進來破壞那一刻美好的人?!雹圻@種迥異于東方婉約文化的西方自由文化,在阿燕的內心鋪開了嶄新的畫卷,從而完全走入她的精神世界。這種中西文化的交融,使阿燕超越同時代的其他女性,用一種隱忍且前衛(wèi)的方式在戰(zhàn)亂年代孤傲地前進與生存。
因歷史和時代一步步遭遇苦難,又因周圍人的救助和自身精神的凈化,阿燕從一個懦弱無知、任人宰割的鄉(xiāng)村少女成長為一個具有謀生能力,坦然看待一切的成熟女性,以倔強柔軟的姿態(tài)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生命之歌。這樣看似傳奇的經歷在作者合乎邏輯的敘述中得到強有力的證明,也使這個女性形象獲得了讀者的認同。
在戰(zhàn)爭所象征的災難性話語中,人性原有的缺陷被無限放大,丑陋與愚昧的特性顯露得更加徹底。張翎在小說《勞燕》中想探討的正是災難帶給人性的裂變與創(chuàng)傷。阿燕的成長與三位男性密不可分,但阿燕的精神困境同樣來源于他們。
首先是劉兆虎的愚昧與懦弱。當他眼見阿燕被癩痢頭侵犯,雖用實際行動教訓了癩痢頭,但他由內到外的肢體動作都透露出對阿燕的厭惡與抗拒。在阿燕心理備受煎熬的時候,劉兆虎與他的母親并無兩樣,非但沒有施予援手,給予阿燕理解與同情,反而火上澆油,在阿燕的心頭狠狠地插上一刀,將她一步步推向苦難的深淵??箲?zhàn)結束之后,劉兆虎為逃避早年的婚約,費盡心思地登報宣布與阿燕離婚,我們無法想象阿燕在村里遭遇的尊嚴羞辱,這無疑又是一次精神重創(chuàng)。在劉兆虎的敘述中,他試圖彌補自己曾經愚蠢的行為,他的敘述始終流露著一股深深的懺悔。但他對阿燕一次次的辜負與傷害,無論是對貞操的盲目重視,還是對倫理的愚昧守護,其本質都是人性被層層剝開后露出的陰暗面。在戰(zhàn)爭的背景下,人們更懂得自保,但這種行為如果以犧牲他人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就只能視為“人性”的一次徹底崩塌。
其次是比利的自私與放任。當阿燕在訓練營再次遭遇流言的困擾時,比利明知此事與自己的廚子有關,就為了打敗潛在的情敵劉兆虎,他沒有將真相告知阿燕,從而使她對劉兆虎的誤會根深蒂固。他賜予阿燕“斯塔拉”這一新名字,只是單方面希望阿燕成為自己的星光。殊不知,他并不了解阿燕在經歷人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后所形成的強大內心,他無法真正走入阿燕封閉的內心,也永遠無法成為阿燕在漂泊不定的日子里定位的人。比利帶著牧師與醫(yī)者的雙重身份,宛如一個救世主,但他最終卻死在了自己的手上,這似乎也是對人性缺陷的一種鞭策。他本該是人性熠熠生輝的集合體,卻因人性隱秘而幽深的欲望,沒能秉持公正之心,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至于伊恩,他則演繹了一個始亂終棄的“中國式”故事。他告別故土來到戰(zhàn)火連天的中國,遇到了被他稱為“溫德”的阿燕,她櫓槳的模樣仿佛戰(zhàn)勝了嚴酷的大自然,為當時身處焦灼的伊恩提供了一種自由與駕馭的力量。但在抗戰(zhàn)勝利后,他又極速戀愛結婚,完全揮別了月湖這一人生篇章,使阿燕與女兒在最好尊嚴與面子的中國鄉(xiāng)土艱難地生存。乃至若干年后,當親生女兒凱瑟琳·姚站在他面前時,他也沒有勇氣與之相認。即便此后他一直忙于尋找女兒的蹤跡,也無法彌補他對阿燕母女所造成的傷害?!熬拖衩\用早死來懲罰你們一樣,它用茍生來嘲弄我,讓我在病床上又活了整整十年”④,曾經彰顯了無情人性的伊恩,因為一瞬的選擇,為自己預設了痛苦掙扎的結局。錯誤沒有大小,哪怕只是人性的微小一失,在受害者的評說中,它所造成的強大后遺癥是無比彌補的。
對戰(zhàn)爭中人性缺陷的描寫,其歸宿應當是呼吁人性的回歸,張翎就是通過阿燕至善的行為鋪展,來反襯和消解戰(zhàn)爭背景下人性的“千瘡百孔”,使至善與邪惡形成鮮明且諷刺的對比。在劉兆虎潛逃回家鄉(xiāng)時,阿燕不顧生命危險將他藏匿于家中;當他身陷囹圄之時,又是阿燕絞盡腦汁,巧用妙計將其解救;劉兆虎晚年病入膏肓,阿燕到處求醫(yī)問藥,甚至犧牲自己,只為挽留住他的性命,也許是因為幼年的那份情誼,抑或是阿燕身為醫(yī)者的慈悲之心。面對比利的不告而別,阿燕果斷地得出他已去世的結論,因為在她眼中,比利作為最庇護她的人,絕不會欺瞞她。阿燕以一己之力教育了凱瑟琳·姚,并沒有將仇恨灌輸入她的頭腦,當我們目睹凱瑟琳·姚對伊恩的表現(xiàn)及后來的采訪,更能從這個女子身上看到她母親的英姿。戰(zhàn)爭并不能為人性的缺陷提供注腳,至純至尚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用最真誠的本心應對一切風起云涌,而卑微的人性,在戰(zhàn)爭的視角下,則會被無限放大。
在小說《勞燕》中,作者別出心裁地選用了三個男人的視角,從阿燕、溫德、斯塔拉三個名字著手,全面完整地展現(xiàn)了姚歸燕作為三者結合體的形象。這三個男人既是某一部分的敘述者,同時也是另一部分的被敘述者。整部小說中,我們無法窺見阿燕的內心活動,對她的人物理解都是從三個男性敘述者支離破碎的敘述中得到的,“敘述視角的切換和變化雖然讓完整的故事體現(xiàn)出撕裂感,但同時也構成了層次性、多側面性,在萬花筒般的講述中,使故事和人物更加完整”⑤。這樣的敘事邏輯倒可窺見作者的歷史觀念:歷史也是由一個個破碎的篇章組成的,小到阿燕的成長史需要三個男人的見證,大到抗日戰(zhàn)爭就由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組成。三個男人的敘述常常戛然而止,無論是作者有意或無意造成的,這似乎也傳達了作者某種歷史認知,即歷史始終保留著神秘的面紗,留待后人的多重闡釋。
此外,小說采取了幽靈視角,“靈魂不再受時間、空間和突發(fā)事件的限制,靈魂的世界沒有邊界”⑥,在這樣的視角緯度中,作者可以突破宏大的歷史界限,深入民間的細微之處。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區(qū)域——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訓練營中,美國軍官、美國牧師、中國學員與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孩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看似對抗日戰(zhàn)爭而言無關痛癢,但每一個個體作為歷史萬花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許就具備一定的蝴蝶效應。戰(zhàn)爭的歷史在普通群眾中意味著什么?當劉兆虎第一次親手殺死日本兵,而這個年輕的日本兵在死前仍念叨著“Oka-san”(日語中的“母親”),深受震撼的劉兆虎才會對戰(zhàn)爭有更深的反思吧。將劉兆虎、伊恩、比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zhàn)爭,如伊恩所思考的“當共同的仇恨不復存在的時候,他們是否還會記得我?而我,是否還會想起他們”⑦,當戰(zhàn)爭的帷幕落下,曾經的戰(zhàn)友們就會隨著歷史的波濤駭浪,各自尋找歸宿。在大歷史的視野中,白求恩被世代記錄在教科書之中,而比利的死亡輕如鴻毛,像塵粒一般卑微,可在阿燕的歷史中,比利的死就是她后半生歷程的緣由之一。
在講述伊恩與阿燕的愛情故事時,作者巧妙地用兩只狗——幽靈與蜜莉的對話切入,從他們一見鐘情到感情日益升溫,直至幽靈為了完成任務犧牲自己,無不是對他們主人愛情的折射。伊恩與阿燕的結局早已在兩只狗的故事中得到印證,當伊恩走出玉湖這片天地后,阿燕的故事就徹底翻篇,正如無數(shù)小人物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從此無聲無息自生自滅。
除了多重視角,作者還運用了新聞報道、書信、日記、地方志、戲文等文體進行補充性敘述。小說伊始,四十一步村遭遇日軍襲擊的事件被當?shù)乜h志記錄,看似一個尋常的災難記事,恰恰揭開了阿燕與劉兆虎故事的開端。摘自“《美東華文先驅報》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專輯”的“人物特寫之三”,為伊恩的故事發(fā)展提供了客觀的線索支撐。附錄的“上?!抖际行侣勗诰€》今日頭條:一封丟失在世紀塵埃里的信”,穿越歷史的迷霧,增強了整個故事的可信度。
運用多重視角與多種文體的敘事方式,張翎依舊發(fā)揮著自己的優(yōu)勢,著眼于女性成長的故事,并對戰(zhàn)爭中的人性缺陷提出了深刻的反思。文學不是實驗,張翎只是用這種方式理解和探索她眼中更為廣闊和豐富的歷史,但這種歷史絕不是高屋建瓴式的,它所滲透出人性的弊端和對歷史的思考,歸功于作者貼切個體的精神世界,真真切切地演奏出個人在歷史中發(fā)出的聲響。
①②③④⑥⑦張翎:《勞燕》,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頁,第191頁,第143頁,第27頁,第7頁,第206頁。
⑤⑥謝尚發(fā):《張翎〈勞燕〉:在女性悲歌中超越苦難》,《文藝報》2017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