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鄭州大學文學院,鄭州 450000]
《希特勒的男孩》是一部反映德國“二戰(zhàn)”時期的電影,講述的是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弗里德里希在納粹德國開辦的精英訓練學校那波拉接受了“優(yōu)勝劣汰”“排猶”等軍國主義思想,之后他在好朋友阿爾布萊希特之死的影響下開始徹底醒悟的故事。它與《帝國的毀滅》《蘇菲索爾的最后時光》并稱為德國的“終戰(zhàn)三部曲”。這部電影在“二戰(zhàn)”電影中也并不算典型,它不像其他“二戰(zhàn)”電影一樣去直接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是從一位青年學生的視角去引發(fā)人們對戰(zhàn)爭和納粹教育的思考。
這部電影有很多事件和細節(jié)都是不合史實的,對曾進入那波拉學習的Hans Müncheberg的采訪中,他提到,當他收到納波拉的劇本時,發(fā)覺劇本中所寫的東西與歷史的真實明顯背離。課堂里的情節(jié)顯而易見不是為表現(xiàn)精英教育,只是為了證明納粹的野蠻理論灌輸,寄宿學校通常由男生擔任的打飯工,電影由一個年輕女孩代替。除去讓17歲的少年透過沒有遮掩的窗戶觀察她點著明燈的房間,這個女孩在片中沒起任何作用。因為電影中表現(xiàn)的那波拉教育在重要問題上與史實不合,影片更多的是通過刻意的方法,大略地展現(xiàn)納粹思想灌輸所造成的實際危害。電影片面強調了“消滅”對手的拳擊比賽和其他更多言過其實的情節(jié)。在所有外出活動中納波拉都有嚴格的紀律。而影片中多次以“惡劣的納粹”形象表現(xiàn)他們,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電影令人遺憾地從一個錯誤的角度表現(xiàn)了這段歷史,因此他堅持去掉“歷史顧問”的稱呼。
為了表現(xiàn)丑陋而把丑陋夸大的方法雖然不太可取,但電影畢竟不是史實。為了更好地達到效果,把部分內容調整、修改,這也成就了這部電影在“二戰(zhàn)”影片中的特殊性?!断L乩盏哪泻ⅰ肥恰岸?zhàn)”優(yōu)秀電影之一,更深層的原因是它是從納粹德國青年精英的眼中,來反省納粹的種族主義對人性的摧殘。
電影有許多蘊含深意的、特殊的鏡頭或者片段,都很有價值。
首先是全家人用一盆熱水洗澡。連年的戰(zhàn)爭,致使1942年的德國民眾生活相當困苦,前線的軍需和后方的物資都出現(xiàn)了短缺現(xiàn)象。這個鏡頭直觀地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狀況,物質的貧窮也使得17歲的弗里德里希立志要“出人頭地”。接著弗里德里希到了那波拉,這座軍事化學校的全景共出現(xiàn)過兩次,這兩次也形成了強烈對比。一次是弗里德里希第一次來到納波拉,他只覺得這個建筑物是那么宏偉高大,心中充滿熱情與向往;第二次是他離開納波拉,回頭望了一眼這個建筑,在大雪紛飛的場景襯托下,它顯得孤獨、凋敝與肅殺。寒冷的冬季弗里德里希卻穿著夏天剛來時候的夏裝。當初主動招他進來的學校,此時卻像扔垃圾一樣把自己的精英青年扔了出去。因為精英青年本來就是工具,事實上所有人都只是工具而已,即便是將軍高官,也只是元首一句話就可以槍斃,更何況一個青年。
在正式入學前,是弗里德里希的入學體檢,每名學員都要進行嚴格的人種鑒定,只有純正血統(tǒng)的“白膚金發(fā)碧眼”的日耳曼人才有資格進入這里。弗里德里希完全符合標準,老師對他報以滿意的微笑,在后來他入學時,他的室友也自豪地告訴別人:“現(xiàn)在我們也有一個標準的雅利安人了?!睆娬{日耳曼種族的優(yōu)越性,納粹主義的核心內容就是種族主義,把自己塑造為優(yōu)等種族,消滅其他的劣等種族,有關血統(tǒng)的自豪感只是虛假的種族騙局,只是對他們經濟利益目標的掩飾。入學后是校長的開學演講內容:“偉人造就歷史,而我們培養(yǎng)偉人,在勝利到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地區(qū)領導人,我所說的地區(qū)不是克恩頓州(奧地利)或是梅克倫堡(德國),而是華盛頓、莫斯科、倫敦或者開普敦。所以請你們好好利用時間,鍛煉體魄,端正思想,成為一名忠誠可靠的學員?!闭碱I華盛頓、莫斯科等,這些都是希特勒和納粹德國高層領導的野心。學校的飯前禱告:“世界永遠充斥著戰(zhàn)爭,不愿奮斗的人,不配活在這個世上。”這更是自以為是的、擅自剝奪他人生命的極端想法。
電影的二號主人公,男主人公的好友—— 一個充滿文學氣息,向往自由浪漫的男孩,是人性的化身,當他主動放棄生命的時候,我們大概都能被他充滿無奈的抉擇震撼,其實這是所有弱者對暴政和強權用生命發(fā)出的最后吶喊抗爭。這貌似是軟弱無力的,卻毫無妥協(xié)——既然這個世界并不適合弱者生存,那么我情愿離開它,我們從此毫無關聯(lián)。因為這個國家并不需要人,只需要沒有人性的戰(zhàn)士,而弱者,只能被淘汰,他們沒有資格生存下去。他柔弱但勇敢,只有他敢有課堂上譴責的行徑。他跳進冰湖,沉默地沉到湖底,這時電影的無聲也十分壓抑。
第二件事情是冰泳訓練。當弗里德里希發(fā)現(xiàn)阿爾布萊希特沒有按時游上來時,跑到冰層中間,看到阿爾布萊希特真的停留在冰層下,向他微笑,晃動手臂,下沉。影片的這一幕非常動人,卻又異常凄涼。
電影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特別鮮明,主角不必多說,甚至一些鏡頭較少的配角都有很強的人物特征。因為尿床被高年級同學威脅,被老師羞辱的學生,在炸彈將要爆炸的時候,在體育教官要拋棄學生逃跑的時候,他用自己的身體壓住炸彈,他撲在手榴彈后那個眼神,看看弗里德里希的眼神,永遠無法讓人忘記。那也是弗里德里希第一次直面死亡,如此地近距離,如此地血腥,如此地慘烈。那個學生因此獲得了校長的英雄獎章,這諷刺的畫面也為他的結局添加了悲劇色彩。
電影只是描述了在納波拉這個精英訓練學校的軍事教育,事實上在當時的德國,在其他高校也有納粹思想的傳播和軍事教育。
根據(jù)希特勒的觀點,大學教育是最具有破壞性和腐蝕性的,“我不會接受任何知識教育和訓練,知識將會摧毀我們年輕一代”。希特勒的語言及思想在《帝國的毀滅》中都有直觀體現(xiàn),他說:“需要一些當我下達命令時毫不猶豫地去執(zhí)行命令而不會停下思考的人”。最有可能成為這樣一批人的,就是可以強加訓練和教化的納粹德國的高校學生。據(jù)照翔麟《外國現(xiàn)代教育史》描述:到1935年,除了有很少的特殊情況外,所有大學都被要求進行為期6個月的半軍事化勞動服役,這其中包括向學生們灌輸納粹思想和信仰以及進行軍事訓練。男生主要進行軍事訓練以及各項軍事建筑工程訓練,女生則被訓練進行急救,當然也包括使用一些小型武器。教師也要進行為期6個月的勞動服役。1935年有將近20萬男女學生從事這種勞動服役。根據(jù)1933年11月納粹政府頒布的命令,如果在入大學前男生沒有參加過沖鋒隊,那么進入大學后必須參加。就像弗里德里希參加的拳擊比賽,高校學生也有決斗情況的發(fā)生,德國男性學生被要求掌握擊劍技術。除了行動,學生還要接受納粹思想的理論課程。物理、化學、生物、醫(yī)學、衛(wèi)生學等都被改為“戰(zhàn)爭物理學”“戰(zhàn)爭生物學”“戰(zhàn)爭醫(yī)學”“戰(zhàn)爭衛(wèi)生學”等,納粹對科學和理論研究并不感興趣,只是重視為戰(zhàn)爭帶來明顯實際效用的部分。希特勒本人是一個受教育極少的人,他被稱為“受到比農民略多一點教育的農夫之子”,他成績較差,之后也沒有進行自我學習。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低,也會痛恨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水平高的人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而這就是希特勒最痛恨的,所以他推行的政策也是反智慧、反知識、反自由思想。
在《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里,在希特勒失敗前夕,他大勢已去,大體上只是一個只知咆哮,發(fā)布命令的人了。所以在納波拉的教育中,只有納粹思想的教育,在德國的類似納波拉的學校,叫納粹黨大學。每年大約有4000名男生被選進這所學校。在那里,這些男生從12歲開始接受教育直到18歲,學校為他們提供所有條件,甚至包括零花錢。學生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上的教學理論課,也沒有任何考試,只需要匯報他們各自身心思想的發(fā)展情況。離開希特勒學校后,學生們將進入勞動營、軍隊、商業(yè)領域或工業(yè)領域服役直到25歲。納粹德國的高校教師絕大多數(shù)也很反動,他們既不和那些比自己心胸寬闊的同僚交友,也不跟與自己的政治觀相違背的政治家合作。極少有高校教師能不散播有關猶太人的反動言論,一些大學教師也會把猶太人和女性從自己的研討課上驅逐出去。另外,由國家支持并由國家控制的德國大學幾乎成了國家機構,把高校教師與行政官員當“精英”對待,這也讓他們更加維護納粹教育制度。
《希特勒的男孩》是一部反映“二戰(zhàn)”的電影,但它與戰(zhàn)爭電影的不同是,它是從正面、側面都來表現(xiàn)這個時期的納粹教育對善良、真誠的青年的毒害。兇殘的戰(zhàn)爭不能抹殺人的本性,這些值得去牢記與思考歷史,督促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
參考文獻:
[1]趙祥麟.外國現(xiàn)代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0.
[2]黎曉玲.納粹統(tǒng)治時期德國高等教育研究.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宋珅.戰(zhàn)爭與人性的啟迪——電影《希特勒的男孩》觀后[J].世界文化,2007(1).
[4]袁媛.德國“二戰(zhàn)”時期精英教育下的人性的異化——評德國電影《希特勒的男孩》[J].電影評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