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編輯部討論2018年的欄目策劃,討論的焦點,其中之一便是大文學理念的欄目實踐。在之前的欄目設置方面,文學占絕對的優(yōu)勢比,受絕對的青睞度,而史學、哲學、藝術這些原本同根生的“兄弟”往往變成了相近不相親的“鄰人”,互聞雞犬,卻門墻壘隔。即便叩門相訪,晤談甚歡,每每也是意氣而來,倏然而散?;仡?017年,頻于相訪的,姑且也只有李格非先生的“天國之癢”系列,余者便散散落落的,冷寂了些。落目于此,我們開始反思刊物的格局和彈性。說格局,是想擲地有聲地打破壘隔;說彈性,是想讓刊物的肌理血肉更為盈潤些。故,我們2018年的欄目調(diào)整和約稿方向不專以文學類稿件,而是以同等的姿態(tài)邀約“兄弟”稿件“共盞”,相與增益,通貫互識。
2017年10月,華東師大召集國內(nèi)在通識教育方面有思考或有實踐的學者、作家,舉辦了“文學閱讀與通識教育”研討會。會后,主辦方與我刊合作,分別于當年第12期、今年第1期和第2期刊登了會議三個主題的發(fā)言稿,即文學寫作與“偉大的心靈”、通識教育與文學的位置、教學空間與閱讀的技藝。在學科分化嚴重的當下,我國高教界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如美國教育家利文斯頓所說:“我們整日囿于平庸,而且愈加嚴重。但這正是接觸偉大思想家的契機,偉大的作品也會對我們有所助益。雖然在它們的陪伴下,我們?nèi)蕴幱谄椒驳氖澜缰?,不過,這是一個經(jīng)由慧眼洞穿并使之理想化了的平凡世界。而且我們還內(nèi)化了他們的某些洞見?!蓖ㄗR教育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在學科壁壘森嚴的教育體制下融入“通識教育”,如何開展經(jīng)典閱讀,都沒有成熟的模式,而關于“通識”的范疇也存在爭議。但“經(jīng)典閱讀教學”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教育界達成的共識。也正是這一組稿件,打開了我們的思路,使我們意識到,通識教育不光是教育界的事,作為一份圍繞人文經(jīng)典著作展開的期刊,我們在通識教育的“經(jīng)典閱讀”上既有優(yōu)勢,也有使命。這使命就是通過對經(jīng)典文本的解讀,促進讀者對那些比較重要的人性問題的共同思考。
本期付梓刊行正值戊戌年春節(jié)期間,在此,謹代表本刊全體編輯祝大家:
新春愉快!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