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茹 月 唐 莉
縱觀近十年來學界對《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研究的情況可以看出,2008年是《宣言》發(fā)表160周年和馬克思誕辰190周年,理論界對《宣言》研究達到一個頂峰,2009年以來對《宣言》的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一時期,與《宣言》相關的期刊文獻和研究著作越來越多,以《宣言》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也相繼舉辦,有力地推動了《宣言》的深入研究。
近十年來,研究《宣言》的文獻不斷涌現,以《宣言》為主題在知網搜索,從2008年至今,這十年間共有文獻2276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547篇。通過對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可以從以下方面來了解十年來國內學者研究《宣言》的總體情況。
與此同時,與《宣言》相關的研究著作大量發(fā)行。如韓云川的《〈共產黨宣言〉再解讀》(2008年8月版)、許玉杰的《解讀〈共產黨宣言〉》(2010年1月版)、靳輝明和李瑞琴的《〈共產黨宣言〉與世界社會主義》(2012年12月版)、陳學明的《永不消逝的“幽靈”——重讀〈共產黨宣言〉》(2013年4月版)、鄭天喆和楊金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共產黨宣言〉研究》(2013年12月版)、周峰的《共產黨人的使命: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如是讀》(2014年9月版)、貴州人民出版社策劃的《〈共產黨宣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2016年1月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宣傳畫》(2017年4月版)、艾四林和曲偉杰的《〈共產黨宣言〉導讀》(2018年1月版)等。
近十年間,以《宣言》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舉辦也較為頻繁。2008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舉辦了“2008年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暨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周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進一步學習和宣傳《宣言》的科學真理,對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6月,中央黨校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召開了“《共產黨宣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與會學者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實踐,探討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如何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等重大理論問題。2015年11月,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舉辦了“《共產黨宣言》與共產主義觀念”學術研討會,會議梳理了經典文本中的共產主義觀念,辨析了概念中的共產主義觀念,探討了思潮中的共產主義觀念,反思了現實中的共產主義觀念。2018年2月,上海市委黨校召開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全國黨校系統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理論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宣言》170年來不僅為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者開創(chuàng)未來提供了思想源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以《宣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一脈相承,是對《宣言》所闡述的基本理論的繼承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共產黨宣言》”主題研討會,與會學者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了《宣言》的精髓要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愈好,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愈是彰顯。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也討論了《宣言》發(fā)表170年來的光輝歷程,熱議了從 《宣言》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歷史性跨越。
基于對馬恩文本的考證,學界普遍認為《宣言》共有三個稿本,即《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共產主義原理》《宣言》。其中,《共產主義原理》是恩格斯“用簡單的敘述體”來寫作并通過討論、修改,歷經一個月的時間完成的。①李愛華:《關于〈共產黨宣言〉有幾個稿本的考評——兼與黃濟福先生商榷》,《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6期。三個稿本都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為共產黨組織起草的革命政治綱領,雖然在寫作視角上存在“差異”,但涉及的核心問題的政治立場和哲學基礎是“同質”的,②李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寫作視角上的“差異”——以〈共產黨宣言〉“三個稿本”為例》,《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價值,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雖然《宣言》是馬恩合作寫成,但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宣言》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應為馬克思,《宣言》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是馬克思幫助恩格斯進一步克服“真正的社會主義”殘余影響的過程。③姚順良、夏凡:《馬克思是〈共產黨宣言〉思想的主創(chuàng)者——兼與巴加圖利亞、卡弗等學者商榷》,《學術月刊》,2008年第8期。但是,從恩格斯的早年著作可以看出,青年恩格斯的理論探索是《宣言》創(chuàng)作的重要思想資源和理論基礎,《宣言》的全部內容是奠定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思想之上的。①楊麗珍:《青年恩格斯的理論探索與〈共產黨宣言〉的關聯性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恩格斯晚年還通過撰寫序言、增加注釋、修改和補充相關內容使《宣言》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更加嚴密、完整。②楊麗珍:《論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的完善和發(fā)展》,《理論月刊》,2008年第2期。因而,第一種觀點顯然是對恩格斯思想的誤解。另一種觀點是學界近十年來普遍認同的觀點,即《宣言》是馬恩共同思想的結晶。從《宣言》的寫作過程和《宣言》與另外兩個稿本的異同來看,馬恩思想具有一致性,馬克思的深厚哲學功底和政治追求以及恩格斯的豐富社會經驗和經濟思想都在《宣言》及其他合作著作中相得益彰。③許文星:《〈從共產黨宣言〉的創(chuàng)作看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理論月刊》,2017年第2期?!缎浴返膭?chuàng)作史是一部反映馬克思的哲學闡釋和理論論證與恩格斯的實踐經驗和親身經歷相結合的歷史,其作者必須是“馬克思和恩格斯”。④李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寫作視角上的“差異”——以〈共產黨宣言〉“三個稿本”為例》,《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關于序言的文本特性和理論價值。《宣言》序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歷史縮影,既堅持一以貫之的唯物史觀,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強調個別地方要與“實”俱進的異。分析“同”與“異”的辯證關系,有助于完整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而深刻理解其理論品質。⑤劉芳:《〈共產黨宣言〉七篇序言同與異的思考》,《學術論壇》,2015年第12期。七篇序言是開啟《宣言》以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真理寶庫的金鑰匙,指明了《宣言》是宣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的劃時代的精品與長歌,對考察當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⑥高放:《開啟真理寶庫的七把金鑰匙——研讀〈共產黨宣言〉感悟七篇序言》,《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關于序言與《宣言》正文的關系。從序言創(chuàng)作的歷史情境以及序言在馬恩生前的出版和傳播情況來看,序言是對《宣言》正文的豐富和發(fā)展,七篇序言和《宣言》正文共同組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整部《共產黨宣言》”。⑦李銳:《〈共產黨宣言〉七篇序言創(chuàng)作的歷史情境及其意義》,《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作為《宣言》正文的附屬式解讀,序言仍具有解讀、補充和傳播《宣言》的理論和實踐價值。⑧楊哲:《〈共產黨宣言〉序言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對序言譯介史的考察》,《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2期。
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些個別結論已經“過時”,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歷史條件為轉移,但“過時”不是馬恩的自我否定,更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過時,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理論品質的深刻表現。⑨王小燕:《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過時”》,《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1期。就理論層面而言,馬恩實際上是以序言的方式來發(fā)展《宣言》的思想,在堅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結合當時社會經濟、革命斗爭形勢和政治狀況等方面的新變化,對原來的思想做出修改、說明和補充,⑩陳 學明、陳悅:《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放棄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 》,《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一篇銜接一篇,精神一貫,態(tài)度堅定,為世世代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正確對待《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提供了一個基本原則。k李真:《馬克思恩格斯的七篇序言對〈共產黨宣言〉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發(fā)展——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年》,《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第2期。就實踐層面而言,晚年恩格斯仍然主張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求得自身解放,并繼續(xù)同工人運動中的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進行不懈斗爭,決心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奮斗終生。l林庭芳:《晚年恩格斯堅持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這絕非說明馬恩放棄了《宣言》的基本原理。
1.《宣言》的譯本
關于中譯本?!缎浴纷g本的種類,學術界說法不一?!笆g本說”認為,新中國成立前后,中文譯本有12種,其譯者、譯文特點以及出版情況不完全相同,經歷了從翻譯片段到全文,譯為漢語到譯為多種民族語言的過程。①《〈共產黨宣言〉與中華民族的百年命運》,《光明日報》2008年7月3日?!岸g本說”認為,《宣言》有23種中譯本,新中國成立前9種,新中國成立后8種,香港臺灣有6種譯本,且新譯本還在不斷涌現,對經典文獻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②高放:《〈共產黨宣言〉有23種中譯本》,《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2期?!熬抛g本說”認為,目前可考證的漢譯本在新中國成立前存在7個,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編譯局先后出版4個版本的譯本系統、1978年成仿吾修訂獨立譯本。③陳紅娟:《概念厘定與譯本甄別: 〈共產黨宣言〉漢譯考》,《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2期。
關于俄譯本。俄國十月革命前先后產生了17個俄譯本,巴枯寧翻譯版本在時間上是首個俄譯本,但普列漢諾夫譯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俄譯本,兼具收錄內容豐富、結構安排合理、譯文嚴謹準確、版本經典權威的顯著特點。④姚穎:《〈共產黨宣言〉在俄國十月革命前的翻譯與傳播》,《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2期。對比不同俄譯本的版本結構及注釋可以看出,蘇聯及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宣言》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理解表現出明顯異同性。⑤姚穎:《〈共產黨宣言〉重要俄文版比較研究》,《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2年第6期。
2.對《宣言》個別詞句的翻譯
關于《宣言》首句的翻譯。一種觀點認為,將共產主義描述為“怪物”、“鬼魂”、“幽靈”等是對德文原意的完整反映,馬恩把共產主義說成“幽靈”是借用了敵對勢力的稱呼,敵我雙方都能夠聽懂的字眼說話。⑥徐洋:《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稱共產主義為“幽靈”?——〈共產黨宣言〉首句中譯文的演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另一種觀點認為,將共產主義描述為“巨影”是褒義,而“怪物”、“幽靈”等皆為貶義,把“共產主義的幽靈”改成 “共產主義的神靈”,才有助于中國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⑦李田心:《〈共產黨宣言〉首句翻譯探析》,《科學社會主義》,2015年第6期。
關于“消滅私有制”的翻譯。學界對這一翻譯的觀點并非一致,較之于“揚棄私有制”,“消滅私有制”的譯法理由更為充分:德文動詞aufheben,動名詞aufhebung是多義詞,有“廢除”、“揚棄”、“保留”等含義且內涵相通,用于不同對象和場合含義不同, 《宣言》中說的“消滅私有制”就是指“廢除私有制”;這一譯法是否正確不僅涉及字義的理解,還關系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更不能將其作為對待私有制問題上的“左”的錯誤的理論依據。⑧顧錦屏:《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的不朽著作》,《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馬恩在《宣言》中闡述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以后,表明共產黨人主張“消滅私有制”,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⑨殷敘彝:《“揚棄”私有制還是“消滅”私有制——關于〈共產黨宣言〉中一個重要譯語的爭論》,《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4期。
關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翻譯。有學者認為,隨著歷史發(fā)展以及社會經濟和階級結構的變化,關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翻譯應改為“所有國家勞動者,聯合起來!”⑩高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要改譯為“所有國家勞動者,聯合起來!”》,《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3期。誠然,將“全世界”改為“所有國家”是有道理的,但原譯沒有錯誤,無需修改。也無需把“無產者”改譯為“工人”,更不能依據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和工人階級構成的新發(fā)展將“工人”改譯為“勞動者”。①殷敘彝:《也談“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的翻譯——兼評高放、鄭異凡教授的商榷》,《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7期。勞動者歷來就有,無產者則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與雇傭勞動相聯系,二者含義不同。②鄭異凡:《“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無需改譯——與高放先生商榷》,《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5期。這一譯法及其論證方法是錯誤的,忽視了恩格斯的有關重要論述,實際上是對原文的修改。③王保賢:《論“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翻譯問題——兼評鄭高之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8期。
1.在國際范圍內的傳播狀況
《宣言》在1848年歐洲革命中受到工人運動的廣泛歡迎和檢驗,在近代歐美的傳播命運與工人運動緊密相關,在俄國的傳播為十月革命勝利提供了理論武器。④劉坤遠:《論〈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命運與無產階級革命歷程的關系》,《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從時間上看,《宣言》在半個世紀左右時段內深深扎根到無產階級當中;從空間上看,《宣言》幾乎傳遍歐洲各國,甚至也到達美洲的部分國家。⑤劉芳:《〈共產黨宣言〉七篇序言同與異的思考》,《學術論壇》,2015年第12期。在日本和美國,《宣言》傳播范圍較為廣泛,普及程度較高,傳播效果總體顯著、影響深遠。就其傳播過程本身而言,在傳播者成分、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研究成果等方面各有特色。⑥劉坤遠:《論〈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命運與無產階級革命歷程的關系》,《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在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宣言》發(fā)表和馬克思誕辰,根據《宣言》的基本理論和原理分析當今世界的現象及發(fā)展趨勢,論述當代共產黨人的使命和任務,提出重建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美好未來的行動綱領。⑦劉淑春:《馬克思主義在今日俄羅斯——俄共產黨人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周年和馬克思誕辰190周年》,《紅旗文稿》,2008年第16期。
2.在中國的傳播狀況
《宣言》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培育了一代代馬克思主義者,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變成現實,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⑧劉坤遠:《論〈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命運與無產階級革命歷程的關系》,《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在中國早期傳播過程中,具有以下特點:翻譯與傳播主體具有多樣性;傳播內容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傳播方式具有組織計劃性;傳播譯本質量具有參差性;出版發(fā)行以單行本版本為主。⑨王海軍、黃家茂:《試論中國歷史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早期傳播特點——以〈共產黨宣言〉為個案的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3期。但是,國內對《宣言》傳播史的研究并不透徹,早期傳播中的一些史實仍需進一步梳理。必須消除文本翻譯和解讀中至今存在的歧義,重視《宣言》譯本出版之外的其它傳播方式、傳播途徑與傳播范圍的研究,同時也要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非馬克思主義者傳播《宣言》的貢獻。⑩蒲國良:《〈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傳播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6期。
“兩個必然”與“兩個絕不會”具有辯證關系,不能用“兩個絕不會”來否定“兩個必然”。“兩個必然”指明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客觀必然性,“兩個絕不會”指明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二者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兩個絕不會”使“兩個必然”的論證更加嚴謹和具體化。①劉建軍:《〈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必然”論斷及其當代闡釋》,《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皟蓚€必然”是戰(zhàn)略思想,揭示歷史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兩個絕不會”是戰(zhàn)術思想,表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用“兩個絕不會”來否定“兩個必然”犯了用戰(zhàn)術思想取代戰(zhàn)略思想的嚴重錯誤。②侯惠勤:《科學的經典 真理的旗幟——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12期。
當前,資本主義發(fā)生的新變化致使有些人斷言“兩個必然”已經過時,鼓吹資本主義不可超越,否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光明前景,這實際上是掩蓋了“兩個必然”理論的現實性。社會主義具有兩種不同的歷史階段,必然能夠代替資本主義的是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為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積累更多因素和物質條件③張星煒:《什么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必然能夠代替資本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并未否定“兩個必然”的真理性,“兩個必然”原理終究會在實踐中為自己開辟道路。④吳雄丞:《“兩個必然”的原理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周年》,《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年第3期。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穩(wěn)定、美國稱霸世界等事實都只是現象,實則資本主義制度即將走到歷史盡頭,共產主義因素正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在我們身邊生長,⑤安啟念:《“兩個必然”正在走向現實》,《理論視野》,2008年第8期。“兩個必然”理論的現實性正在顯現。
近年來,理論界對“兩個徹底決裂”思想的研究聚焦于涵義的解析和當代發(fā)展,對其內涵的解析基本一致。 “兩個徹底決裂”指出了共產主義革命的任務,即消滅一切生產資料私有制和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一切剝削階級意識形態(tài)⑥陳宏娟:《對“兩個最徹底的決裂”的認識與分析——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周年》,《前沿》,2008年第9期。,同以往的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揚棄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并為之服務的社會意識,并非同一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這一思想與“兩個必然”思想和“兩個決不會”思想是統一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先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使得“兩個徹底決裂”的實現顯得更加復雜曲折。⑦沈步珍,周太山:《論〈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徹底決裂”思想》,《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5期。但是,這一論斷并未過時,對于正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⑧郝貴生:《〈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決裂”思想及其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
“消滅私有制”是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而不是廢除一般所有制,更不是要剝奪公民個人的私有合法財產?!跋麥缢接兄啤笔且粋€漸進的過程,要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其目的是建立“共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⑨耿步健:《論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中的“消滅私有制”思想》,《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6期。在進一步推動所有制問題研究方面,必須厘清“私有制”與“私有財產權”的區(qū)別,全面把握“消滅私有制”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⑩吳海江、包煒杰:《對〈共產黨宣言〉中“消滅私有制”的再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年第3期?!跋麥缢接兄啤彼枷胧强茖W的結論,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任何人都否定不了。那些采取主觀武斷和歪曲事實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方法去斷定“消滅私有制”思想是錯誤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k郝貴生、劉建平:《〈共產黨宣言〉中“消滅私有制”的思想是科學的結論——評辛子陵〈走出〈共產黨宣言〉的誤區(qū)〉一文的根本錯誤》,《理論學刊》,2010年第9期?!缎浴吩?848年提出“消滅私有制”,不是要求在當時就要實現,也不僅是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更不是要立刻消滅私有制。①汪亭友:《豈能如此曲解〈共產黨宣言〉關于“消滅私有制”的思想——與董德剛先生商榷》,《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5期。它嚴格區(qū)分了消滅私有制的歷史必然性和過程漸進性問題,以“消滅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特別是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為由,否認“消滅私有制”的合理性,主張用“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取而代之的觀點是錯誤的。②汪亭友:《如何理解〈共產黨宣言〉關于“消滅私有制”的思想》,《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7期。
基于學者的研究視角的差異,理論界對《宣言》核心思想的表述各執(zhí)一詞,代表性觀點有“階級斗爭”思想、“兩個必然”思想、“全球化”思想、“消滅私有制”和“兩個決裂”思想等。近十年來,將“一個消滅,兩個最徹底決裂”作為《宣言》的核心思想遭到理論界的反駁。馬恩把“消滅私有制”概括為共產黨人的理論是從改變所有制關系這一特定意義上來說的,其實現需要一個漫長、漸進的歷史過程,《宣言》真正的核心思想是實現“每個人自由發(fā)展”。③《〈共產黨宣言〉核心思想之我見》,人民網,2008年9月22日。但這種觀點顯然把“一個消滅,兩個決裂”和實現“每個人自由發(fā)展”絕對對立起來了。實際上,二者都是正確的,共產主義運動是“消滅私有制”、實現“兩個決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現實活動。④郝貴生:《如何認識〈共產黨宣言〉的核心思想》,《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1期。
從全球化角度來看,《宣言》全球化語境是確鑿無疑的,既內含于緒言、主體、結語和七篇序言等各個部分,又表現為整體架構和宏觀脈絡。⑤劉明華:《〈共產黨宣言〉全球化語境解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第1期。從社會公平角度來看,《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公現象及其根源,提出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和途徑,對科學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的實質和內涵、積極探索保障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⑥崔華前:《〈共產黨宣言〉中關于社會公平的思想及現代啟示》,《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1期。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看,《宣言》闡明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是同資產階級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的統治思想,根植于人民之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并隨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⑦張一璠:《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理論基本框架形成的考察——基于〈共產黨宣言〉及其之前的若干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宣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獻,它突破了以往階級教育的局限,旨在實現無產階級在實踐中的自我教育,培育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同時也就如何運用理論教育方法對工人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經典示范。⑧齊冬紅:《〈共產黨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從現代性角度來看,《宣言》分析了早期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矛盾本性以及必將導致資本主義自身毀滅的后果,對我們審視當代世界包括資本主義和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啟示和價值。⑨孫代堯:《〈共產黨宣言〉的現代性維度及啟示》,《理論前沿》,2008年第7期。從人本思想角度來看,《宣言》所體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對人類解放和發(fā)展的關注、對人類解放和發(fā)展道路的探索,為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提供理論依據。⑩張深溪、張富文:《〈共產黨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及現代意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以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社會的統治思想,努力實現社會和諧,堅持黨的先進性,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既堅持了《宣言》闡述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正確道路。①趙曜:《〈共產黨宣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一根本命題將《宣言》、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者有機聯系起來。以人為本,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切實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既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②俞可平:《努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談〈共產黨宣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3期。
馬恩在《宣言》中全面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皟蓚€絕大多數”思想揭示了利益的重要性,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現實基礎;“兩個決裂”思想揭示了所有制的決定性,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根本途徑;“兩個群體”思想揭示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力量。③吳日明:《〈共產黨宣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中國共產黨在貫徹實施“四個全面”戰(zhàn)略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了馬恩在《宣言》中基于無產階級革命需要所闡釋的“四個意識”的黨建傳統,并賦予其新的發(fā)展內涵,主要體現為:從激蕩革命到凝聚建設的“政治意識”話語的與時俱進;從階級整體到國家整體的“大局意識”話語的時代發(fā)展;從革命領導權到建設領導權的“核心意識”話語的歷史轉化;從人類解放到民族復興的“看齊意識”話語的推陳出新。④吳育林、李騰凱:《“四個意識”話語的新發(fā)展——從〈共產黨宣言〉到“四個全面”戰(zhàn)略期》,《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通過梳理近十年來國內學者關于《宣言》的研究可以看出,對《宣言》文本和個別詞句翻譯的研究、對《宣言》重要理論的多角度闡述以及對《宣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獨特作用的探究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和論斷,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在后續(xù)研究中深入探討。
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的轉化仍然是馬恩《宣言》中闡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在社會發(fā)展一定階段的反映。我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明確為什么人的問題,最終都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近十年來,理論界研究《宣言》主要集中在對文本理論的闡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視域下對《宣言》的解讀相對較少。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重要理論的研究要與現時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如“一帶一路”倡議與《宣言》中體現的外交觀、治國理政新方略與《宣言》中體現的政治觀等,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發(fā)展。
當前,理論界關注較多的是《宣言》的文本,對其闡述的理論研究得較為透徹,但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充分結合馬恩其他著作和馬恩思想的整個發(fā)展歷程。對《宣言》闡述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原則以及一些重要論斷的分析,不僅要基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更要將其置于馬恩整個思想理論體系之中來考察。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相結合。
當今,俄羅斯學者、日本學者等對《宣言》的關注度也比較高,國外學者從多角度解讀《宣言》可以為我們提供獨特視角,不斷完善研究方法。同時,《宣言》在國際范圍內所起的作用也是我們研究其當代價值的重要部分。顯然,當前理論界對《宣言》在當今中國的意義研究很廣泛,而對國際影響著墨不多。將《宣言》置于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來考察,可以更有力地論證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