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孔子對音樂的鑒賞態(tài)度;其次是審美標準,孔子對音樂的鑒賞,就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理感官體驗和表現(xiàn)方法上的陳述,他企圖從音樂的社會學方面來加以探討,上升為一種藝術鑒賞理論。從而探討孔子藝術鑒賞觀是中、和、美與善、仁統(tǒng)一為一體。
關鍵詞:淺談;孔子;藝術鑒賞觀
談論中國古代文化藝術,首先是要聯(lián)系到孔子,在兩千年來的中國文化思想史中,孔子在塑造中國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的歷史地位,已是一種難以否認的客觀事實。孔子以深邃的理性思想,分析和解釋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現(xiàn)象,把原始文化藝術納入實踐性精神的統(tǒng)轄之下,即把理性引導貫串在日?,F(xiàn)實的文化藝術活動、世間生活、倫常感情和政治觀念中,將藝術抒發(fā)和滿足在日常的心理—倫理的社會人生中,強調藝術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在這里,藝術已不是存在的儀節(jié)形式,它必須訴之于感官愉快并且有普遍性,它與倫理性的社會感情相聯(lián)系,又與現(xiàn)實政治相關聯(lián)。
一、孔子的音樂鑒賞態(tài)度
從《論語》看,孔子把音樂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加以重視,他認定“樂”才是一個人格完成的境界,所以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盵1]可以說,到了孔子,才有對于音樂的最高藝術價值的自覺,他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發(fā)現(xiàn)者。對于孔子“樂”的觀念,我們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音樂。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之為樂,但它以音樂為其代表,是毫無問題的。作為整個藝術領域的代表,音樂可以同各種藝術與官能和情感緊密相聯(lián)系(如“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樂從中出”、“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等),因此研究孔子的藝術鑒賞觀,從音樂中即可以看出。《論語》有幾章記載孔子對音樂的鑒賞: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栋速罚?/p>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保ā短┎罚?/p>
可見,孔子對音樂的鑒賞是有深刻感受的,意識并領悟到音樂打動人心,感人肺腑,激蕩靈魂的藝術力量??鬃幽馨褍刃牡倪@種深刻領悟,以生理體驗加以表述:有甚于肉味之美。他說不能想象到欣賞音樂會達到如此美妙的境界。
二、孔子的藝術審美鑒賞理論
孔子以音樂為例,把藝術鑒賞上升為一種藝術鑒賞理論,如孔子對音樂的鑒賞,就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理感官體驗和表現(xiàn)方法上的陳述,他企圖從音樂的社會學方面來加以探討,上升為一種藝術鑒賞理論??鬃訌囊魳返闹庇^感受中體驗到音樂的中與和最能動人的真性,感化靈魂,合于音樂之道。所以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與和就是孔子對音樂對藝術的基本規(guī)定和鑒賞標準??组T的后學者也都相繼傳承,荀子說“詩者,中聲之所止也。”又說“樂之中和也”[3],“故樂者,中和之紀也”[4]。中與和是孔子對樂所要求的美的標準??鬃釉谝?guī)定中與和的藝術鑒賞標準之后,又進一步地加以說明,進而把決定于這一標準的原因歸為藝術的美、善、仁的統(tǒng)一。
美和善從古文字考證中,二者同義,兩字皆俱從羊所得出的解釋,但就孔子對藝術的規(guī)定標準看,二者又是統(tǒng)于一體中的兩個范疇。音樂的美是通過它的音律及歌舞的形式而顯現(xiàn),這種美,雖然還是需要通過欣賞者在特殊的領悟中生起,但它是鑒賞者自身以美的意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產生的一種美的形式,存在著某種客觀的意味。善是一種內在的不見于形的。在中與和及美之中蘊含有善的意味。但在孔子看來善與仁更可以歸為統(tǒng)一,二者皆屬于道德。由此孔子對《韶》與《武》兩首樂曲的鑒賞就有分別了。《論語》中孔子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乃舜之樂曲,因堯舜能出于天下為公之心,而有禪讓,是仁的道德精神體現(xiàn),這種仁融于《韶》樂之中,故而盡美又盡善?!段洹纺酥芪渫踔畼非?,樂以武為名,含有發(fā)揚征伐大業(yè)之意味,不全合乎于仁,故而《武》樂能盡美,兼而含善,但不能盡善。
孔子的藝術鑒賞,從一般的生理感官的體驗,到藝術鑒賞(如音樂)的方法上的研究,進而提出了藝術鑒賞的中與和的標準,最后上升為藝術鑒賞效應——美的高度來認識,同時又將藝術鑒賞的中、和、美與善、仁統(tǒng)一為一體。
上述所論,只是揭示孔子的哲學思想在藝術鑒賞(以音樂為例)中的體現(xiàn)。我們今天站在歷史的層面上去遙望中國幾千年的藝術史長河,我們就會意識到孔子的藝術鑒賞觀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藝術的內在特殊規(guī)律。盡管如此,孔子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藝術精神的發(fā)現(xiàn)者,并能上升為理性的分析與研究,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4.
[3]荀子.荀子.勸學[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
[4]荀子.荀子.樂論[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69.
(作者單位:安徽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