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玉娟
【摘要】如何利用“留白”開展有效的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的技巧,更是一種教學的藝術(shù)。本文從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
題出發(fā),分析了文題留白、情節(jié)留白、插圖留白等留白藝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這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留白;文題;情節(jié);插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留白”,是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文章留給人展開想象、思考的空間。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留白”,給予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善于利用“留白”的教師,其課堂形式多樣,課堂內(nèi)容豐富,課堂拓展深入,學生體驗深刻,教學實效性突出。但在新課程標準深入推進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視課堂教學中的“留白”,過分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教師的“講授”和“傳授”,忽視學生的感悟和體驗,使課堂留白教學藝術(shù)流于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依然是橫亙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一座大山,學生就成了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的容器;二是盡管課堂形式變化較大,但學生主體地位仍未落實到位;三是查看教師的書面教學設計幾乎完美無缺,卻不能將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統(tǒng)一起來。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真正的教學藝術(shù),尤其是留白藝術(shù)的運用也很難得以提升,學生逐漸成為被動學習者,成為學習的奴隸,久而久之,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成為必然。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留白,善于挖掘留白,善于運用留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人翁作用,使他們由想學習向愛學習轉(zhuǎn)變,甚至樂學習。
一、文題留白
好的文章,不僅文初、文中、文尾引人入勝,引發(fā)讀者思考,而且文章的題目往往給人以遐想。俗話說得好,“好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眼睛可以看到文章的內(nèi)容;好的題目,是學生思維的窗戶,透過窗戶,學生可以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好的題目,確實能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我們要善于抓住題目,從題目留白入手,發(fā)揮文章“眼睛”“窗戶”的作用,使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產(chǎn)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例如,關(guān)于《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我是這樣操作的:以審題留白為切入點,先大聲讀題目,然后抓住題目關(guān)鍵詞之一“壯士”,引導學生理解“壯士”的含義(勇敢而豪壯的人)。接著,播放電影《荊軻刺秦王》片段,突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中的“悲壯”,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壯”。然后,再抓住題目的關(guān)鍵詞之二“狼牙山”,解釋“狼牙山”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將狼牙山與五壯士聯(lián)系起來,猜測肯定是五壯士在狼牙山干了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才被稱為“壯士”。這樣,通過審題留白的藝術(shù),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探討“五壯士”的英雄事跡中。
二、情節(jié)留白
情節(jié)是文章的精彩部分,它能演繹出文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guān) 系,也能點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文章的情節(jié)正是吸引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地方,但不少文章寫到高潮之處,卻戛然而止,使學生感到文意未盡,學生不由得展開想象和思考的翅膀。我們要善于運用情節(jié)留白,或者適當制造留白,使學生有展現(xiàn)自我想象的空間,有深入思考的余地,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yǎng),還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草船借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足智多謀,而諸葛亮的這些性格特點正是通過周瑜的心胸狹隘和妒賢嫉能、曹操的生性多疑和謹慎不茍來襯托的。于是,在學生閱讀到諸葛亮借箭成功、士兵歡慶之時,我馬上留白,提出問題:“如果曹操用火攻,會怎樣?”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議論紛紛,“諸葛亮借箭肯定不成功,失信于周瑜,從而被周瑜殺頭”。我又提出問題:“為什么曹操不采用火攻呢?”學生又一次陷入議論,“曹兵由于大霧天氣,看不清有多少船只和敵兵,不敢貿(mào)用火攻”,是“生性多疑”“謹小慎微”的曹操下的命令,誰敢違抗?通過兩個問題的留白,使學生有了更多思考課文的時空,不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深一步,更使學生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把握,這也是學好本文的關(guān)鍵。
三、插圖留白
小學生感性認識豐富,理性認識不足,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維特點,課文中才配備了很多插圖,且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往往相得益彰,符合小學生的認識心理,很容易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探究的心理。我們要善于抓住插圖,把插圖與課文有機聯(lián)系起來,運用留白教學藝術(shù),使學生借助插圖高效學習。同時,還可借助插圖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說話、寫作的能力。例如,關(guān)于《小熊住山洞》的教學,小學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為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我利用文中的六幅插圖,讓學生根據(jù)每一幅插圖復述文章。認真觀察插圖要留白,復述插圖也要留白。結(jié)果,學生正是基于教師的留白,使他們有了更多觀察插圖的時間,有了復述課文能力的提升。而“提議造房子”“春天森林”“夏天森林”“秋天森林”“冬天森林”“感謝小熊家人”這六福插圖,涵蓋了全文,只要認真觀察插圖,發(fā)揮一定的想象力,學習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可見,“留白”既是一種教學技巧,又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如何通過留白教學藝術(shù),使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是一項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吳桂軍.淺析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shù)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6(9).
[2]王培.小學語文教學的“留白”藝術(shù)[J].學子(理論版),2015(6).
[3]顧凌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shù)[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5).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