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偉
如何設計教學活動,關系著教學目標能否達成。要想讓教學活動更有效,應從三個方面關注教學活動的設計:即活動的廣度、深度和趣味性,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實現進步與成長。
1.關注活動的廣度,實現人人參與
不同水平的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為了最大程度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切忌總提問“是什么”,應關注全體,多提問“為什么”,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一課時,可以結合《論語》的內容來設計活動。如可以設計“《論語》里面品孔子”的活動,先讓學生在一分鐘內在《論語》中找到孔子所有弟子的名字,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接著,根據學生的匯報,開展“名單里面有發(fā)現”的活動——學生分析孔子弟子的名單,說說自己的發(fā)現。通過分析,學生們能夠發(fā)現孔子弟子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背景,這說明孔子在收弟子的時候不看出身,也說明了孔子特別受人仰慕。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理解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
2.關注活動的深度,提升活動價值
例如,在學習《保護我們的母親河》一課時,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資料,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觀察、討論、記錄,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哪些早期文明。然后,在小組活動后組織全班學生分享交流。在交流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桿欄式的房屋?為什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會不一樣?通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井架復原圖,你能推理出什么?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將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在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文明與自然環(huán)境的密切聯系。
3.關注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要有廣度、有深度,還要盡量有趣味,能夠吸引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教學《形態(tài)各異的民族住所》一課時,我呈現了不同民族住所的照片和資料,并提出問題:可不可以將不同民族的住所換個位置?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深入研究,不僅了解了不同民族住所的特點,建立起民族住所與當地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還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神奇的中醫(yī)藥》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活動。
探究“小藥箱”里的秘密。教師為各組學生提供一個小藥箱,小藥箱里有不同的藥材,學生通過組內觀察認識藥材,并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發(fā)現中藥材取材廣泛、藥食同源的特點。特別是當他們發(fā)現鼯鼠的糞便也是藥材時,興趣一下就被激發(fā)出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說說我認識的中醫(yī)工具”。課前,讓學生收集中醫(yī)治病的工具,在課上進行交流。學生發(fā)現這些工具非常簡單,只是針、板、罐等這樣的小物件。這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引導:為什么這樣簡單的工具能夠治病,還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呢?從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人體的穴位和經絡。
“說說我知道的名醫(yī)”。課前發(fā)放“名醫(yī)資料卡”,讓學生收集一位名醫(yī)的資料,在課上進行交流,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并設計活動。例如,學生介紹扁鵲時,教師補充“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中醫(yī)獨特的診法,并通過把脈的體驗活動進一步感知。學生介紹華佗時,教師為學生提供“麻沸散”的配方,學生發(fā)現簡單的四味藥就成了千古名方,解決了病人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問題。
這些既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