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毅,趙德喜,劉 寧,徐 浩,石端勝,徐 良,華科良
(1.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61;2.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QK油田構造位于渤海灣盆地,歧南斷階帶海1斷層的下降盤,分為西高點、東高點和南塊。西高點為一夾持在兩條掉向相反的次級正斷層之間的壘塊構造。西高點主力油層發(fā)育于明化鎮(zhèn)組下段,油氣藏埋深1 580~2 100 m??v向分為8個油組,主力油組為2、3、8三個油組。儲層平均孔隙度28.2%,平均滲透率1 335.7×10-3μm2,屬于特高孔高滲油田。地層壓力為15.86~18.40 MPa,油藏溫度為67~74℃,地層原油粘度為4~5.8 mPa·s。地層原油具有粘度小、氣油比中等、飽和壓力高、地飽壓差小的特點。油田儲層非均質性強,注入水易沿優(yōu)勢滲流通道突進,導致部分生產井水淹嚴重,油田目前處于高采出程度、高含水期階段,亟需穩(wěn)油控水。
近年來,新型凝膠調驅體系的研究集中在可動微凝膠、多功能復合凝膠、弱凝膠等方面[1-5],工藝研究方面主要方向有多輪次調剖、深部調驅、組合調剖調驅等[6-9]。本次采用的復合調驅體系是針對“雙高”油田特點提出的近井“調”、深部“調”+“驅”的技術體系[10-11]。
(1)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
截至2016年8月,西高點總井數(shù)26口,開井25口(注水井8口,油井17口)。日注水3 977 m3,日產液3 967 m3,日產油278 m3,氣油比70.4 m3/m3,綜合含水93%,目前西高點采出程度38.37%。見圖1、圖2。
(2)具有一定的挖潛潛力。
2000年投產,目前西高點采出程度38.37%,含水率-采出程度曲線接近45%理論曲線(標定采收率44.1%),平面非均質性強,部分井區(qū)剩余油富集,有進一步挖潛潛力。見圖3。
2015年7月,P9井II油組吸水60.1%,III油組不吸水,層間非均質性較強,各層吸水不均,層間矛盾突出,存在注入突進問題。需實施調驅,調整縱向吸水剖面,擴大波及。見圖4。
圖1QK油田西高點開發(fā)狀況
圖2QK油田西高點含水率與采出程度曲線
圖3QK油田西高點含水率分布與頂部剩余油飽和度
圖4QK油田西高點P9井吸水剖面
針對QK油田西高點存在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及層間矛盾突出和注水突進問題,調整方向為控水、擴大波及、深部調驅。提出復合調驅技術,采用多段塞組合方式,其主要藥劑體系及功能如下:
DY-1酚醛交聯(lián)體系:DY-1交聯(lián)體系由RP(3 000~4 000 mg/L)/Q(1500~2 000 mg/L)/D(100 mg/L)組成,具有一定強度成膠體系,可以局部調整吸水剖面,改善近井地帶注入狀況,擴大波及,且注入性能較好;
DY-2體系:由RP(1 000 mg/L)/RY(500~1 500 mg/L)/PG-1(200~400 mg/L)+RY(500~1 500 mg/L)/PG-2(500~2 000 mg/L)組成。
RP/RY/PG-1:開展深部調驅,改善深部注入狀況,抑制注入突進,進一步擴大波及體積;
RY/PG-2:交替注入,主要起增強驅替功能的作用,提高油田驅油效果。
實驗藥劑:RP(乳液聚合物,分子量1 500 w),Q(酚醛交聯(lián)劑),D(硫脲),RY(微球),PG-1(預交聯(lián)凝膠顆粒),PG-2(凍膠)。實驗用水:離子組成如表1。
表1 實驗用水離子組成
(1)配伍性:
將RP、Q、D、RY、PG-1及PG-2與QK油田注入水混合,放置油藏溫度下觀測配伍情況。幾組樣品均在QK油田注入水中均不分層,懸浮性良好,無不溶物,配伍性良好。
(2)封堵段塞體系濃度優(yōu)選:
為保證體系封堵性能,進行室內成膠實驗,RP濃度篩選范圍為1 200~4 500 mg/L,Q濃度篩選范圍為600~2 500 mg/L,D為100 mg/L。根據(jù)油藏條件及強度需求,采用中等濃度的交聯(lián)體系:RP/Q/D=3 000~4 000/1 500~2 000/100 mg/L。
(3)封堵性評價:
實驗條件:長度為30 cm,直徑為3.8 cm的高、中、低三管并聯(lián)填砂管。滲透率分別為3 200×10-3μm2、1 300×10-3μm2、600×10-3μm2。用QK油田現(xiàn)場注入水配制復合調驅體系,RP濃度為3 000 mg/L,Q濃度為1 500 mg/L,D濃度為100 mg/L。在油藏溫度下以1 mL/min速度注入水0.9 PV后,轉注0.3 PV復合調驅體系。靜置7天后水驅注入0.8 PV(圖5)。
從圖中看出,注入復合調驅體系后,高滲填砂管模型分流量由87%迅速下降至63%,中滲填砂管模型分流量由17%上升至32%,低滲填砂管模型分流量由近2%上升至9%,體系對高滲層有效進行了封堵,啟動中、低滲層效果明顯,且這種分流量調整在后續(xù)水驅階段持續(xù)有效。
圖5不同階段高、中、低滲填砂管分液率與注入PV數(shù)關系曲線
(1)調驅用量設計:
借鑒海上托凝膠調驅方案及在線調驅設計PV數(shù)為0.005~0.02 PV,實際注入PV數(shù)為0.007~0.02 PV。按注入PV數(shù)0.005~0.025 PV折算,選擇注入量6 350~31 750 m3進行方案設計和效果預測(表2、圖6)。綜合經(jīng)濟效益,推薦注入19 000 m3。
(2)注入速度設計:
考慮體系的注入性能及調驅效果,以及排量過高,壓力上升快,不利于后續(xù)泵入,并造成低滲層段的污染。所以注入量設計為400 m3/d。
(3)段塞設計:
根據(jù)復合調驅體系實驗研究,設計多段塞注入濃度及注入量(見表3)。
圖6 增油預測及經(jīng)濟評價
表3 段塞設計
調驅井P9井2017年3月21日開始試注,3月24日至4月12日注入DY-1封堵段塞,4月12日開始進行DY-2驅油段塞的注入,根據(jù)現(xiàn)場注入過程中出現(xiàn)壓力上升過快適時調整,于6月30日調驅完成方案設計。
壓降曲線是判斷調驅效果重要手段之一,圖7為目標調驅井注入前后關井壓降曲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注入前、注入期間、注入后壓降曲線變化明顯,調驅前壓降曲線較陡,說明注入井周圍存在高滲條帶;隨著調驅的進行壓降曲線變緩,表明有效地對高滲條帶進行了封堵。
由于復合調驅組合在線調驅兼有“調”和“驅”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驅替相流度比、從而擴大波及體積,因此可用霍爾曲線進行評價,其變化幅度反映了組合調驅的有效性[12]。從圖8可以看出注入復合調驅體系后,目標井霍爾曲線斜率明顯變大,視阻力系數(shù)為11.6,說明注入復合體系后,由于復合調驅體系的調堵作用和驅替相粘度的增大,增加了油層滲流阻力,反映了調驅作業(yè)的有效性。
圖7目標井調驅前后壓降曲線
圖8目標井水驅、復合調驅在線調驅階段霍爾曲線
目標井組實施復合調驅后,開發(fā)效果明顯好轉,井組產量遞減、含水率上升的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受益井日產油有所增加(如圖9),其中單井最大增幅為11.9 m3/d,含水率最大降幅為3.3%。
圖9典型受益井P4生產情況
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期間,7口調驅受益井累計增油3 978.2 m3,目前仍有效果(見表4)。
(1)針對QK油田西高點存在的問題,提出多段塞復合調驅技術體系,該技術運用乳液交聯(lián)調剖、預交聯(lián)劑驅油等復合體系,實現(xiàn)調驅結合,改善注水開發(fā)效果。
(2)礦場單井組試驗結果表明:復合調驅體系在雙高油田中能夠有效封堵水流優(yōu)勢通道,改善油水流度比,擴大波及體積,實現(xiàn)深部調驅,提高剩余儲量動用程度,有效改善注水開發(fā)效果。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期間,7口調驅受益井累計增油3 978.2 m3,目前仍有效果。
(3)雙高油田首次實施復合調驅的P9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工藝和藥劑體系等方面,為下步開展此類措施提供重要借鑒。
表4 雙高油田復合調驅增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