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文群,張春艷
(江西南昌華東交通大學,江西南昌330000)
兒童文學是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無論是兒童詩、兒童小說或是兒童散文,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生動有趣,兼具故事性與傳奇性;作品主旨表達直觀,句式簡單,多擬聲詞和疊詞;作品主題積極向上,寓教于樂,突出教育性。
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學作品翻譯已成為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兒童文學作為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極大地影響著少年兒童對于異國文化的認知。根據(jù)兒童心理特點及兒童文學作品特點,兒童文學作品翻譯存在一定標準:
1.童趣性。童趣是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典型特征,符合少年兒童的語言心理特征。兒童文學作品多口語化表達,風格偏輕松愉快。所以譯者應從兒童的視角使用形象幽默的語言再現(xiàn)原故事的講述特點和情感色彩,避免成人化。
2.可讀性。兒童心理生理發(fā)育尚未成熟,譯者需考慮到兒童的語言接受能力和心理知識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盡可能選擇兒童能夠接受的流暢簡易的詞語和短句。
3.文學性。有人認為作品對象是兒童,目的只是傳達故事,所以翻譯時難免忽視其文學性。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成功既取決于故事內(nèi)容,也取決于表現(xiàn)手法,如修辭手法、韻律結構等。因此譯者應將文學性納入考慮中,兼具兒童美學價值與感性訴求。
《譯學詞典》中重譯復譯通常指同一原著的不同譯本,以后出版者為重譯。翻譯家許淵沖認為重譯:一是自己譯過的作品,重新再譯一次;二是別人譯過的作品,自己重復再譯一遍,也稱為“復譯”。學者許先文提出:“嚴格來說,‘重譯’是指同一譯者對于自己過去曾翻譯過的作品進行的再次翻譯,而‘復譯’則是指譯者對他人曾翻譯過的作品進行的再次翻譯?!?/p>
《秘密花園》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nèi)特享譽全球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講述了三個小朋友(瑪麗,柯林和迪肯)與秘密花園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神奇故事。作者打理自家花圃時得到了該書寫作靈感,作品言簡意賅,作品自1911年發(fā)表后,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兒童健康成長,已成為國內(nèi)外少兒必讀書物?!睹孛芑▓@》譯本在知識傳播及兒童成長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9年翻譯家許虹和汪瑩合作翻譯《秘密花園》,譯本以其簡單雅致的語言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8年后李文俊的《秘密花園》復譯本出版,其譯本與時俱進,幽默詼諧,可讀性強,受到了兒童的歡迎。毋庸置疑,不同時代的兩個中譯本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從詞語、句子和韻律三方面比較兩個譯本,探討這本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被重譯復譯后的不同之處。
Eg.1 :Chapter Two:Mistress Mary Quite Contrary.
犟小姐瑪麗。
瑪麗小姐倔乖乖。
Eg.2:Everything is hot,and wet,and green after the rains in India.
在印度,下雨后,一切都顯得那么炎熱、潮濕、翠綠。
在印度,雨下過后,什么花兒都是熱辣辣、潮滋滋和綠森森的。
Eg.3:“It will be like sitting in a sort of temple,”said Colin,“I’m rather tired and I want to sit down.”
“讓我們像寺廟中僧人禪定那樣,”科林說,“我有些累了,想坐下來。”
“這就像在廟里打坐一樣,”科林說,“我真有些累了,想坐下來了?!?/p>
兒童文學中,英語常見簡單形容詞(如hot,wet,green)譯成漢語疊詞可以達到更生動形象的效果。例證1:李譯本使用疊詞“倔乖乖”,這種兒童獨特的描述語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小主人公的性格。例證2:許&汪譯本中“炎熱,潮濕,翠綠”則對于兒童略顯生硬難懂;李譯本使用“熱辣辣”“潮滋滋”和“綠森森”等疊詞描繪印度雨后的天氣,更容易讓兒童接受和理解。例證3:李譯本使用“像在廟里打坐一樣”,通俗易懂的口語,童趣性畫面感凸顯,許&汪譯本翻譯的“禪定”則有點遠離兒童的生活世界。由此李文俊的復譯本更加契合兒童文學作品童趣性的翻譯標準,讀起來朗朗上口,熟悉易懂的生活話語是吸引兒童閱讀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
Eg.1:There was so much to talk about it.It seemed as if Colin could never hear enough of Dickon and Captain and Soot and Nut and Shell and the pony whose name was Jump.(Burnett,1975:88)
可談的事太多了??屏謱τ嘘P迪肯和船長、索特、納特、謝爾以及那叫江浦的小馬的故事真是百聽不厭。(許&汪1999:156)
要說的事情有多少呀!科林像是永遠都聽不夠,迪康怎么樣了,“船長”“煤煙”“堅果”“貝殼”還有名叫阿跳的小馬駒又怎么了。
Eg.2:I am too ill,and wretched and distracted;but I wish you to be happy and comfortable.
我太懦弱太不幸并且心煩意亂的;但我希望你過的快快樂樂,舒舒服服。
我身體不好,心情很壞,精力集中不起來,不過我還是希望你能過得開開心心,舒舒服服的。
為便于兒童理解,兒童文學作品句式偏簡單,表達偏口語化。例證1中,許&汪譯本句式長且復雜,超出了低年齡階段人群的理解能力;李譯本采用了簡單明了的短句,如“聽不夠、怎么樣了、又怎么了等”,同時李譯本句子翻譯中對詞匯進行靈活處理,增添了中國元素,如“船長、煤煙、堅果、小馬駒”。不同于許&汪譯本中通過音譯的方式照搬原文,如“索特、納特、謝爾”。相比較而言李譯本更照顧并走近中國兒童讀者。例證2中,許&汪譯本將第一個句子譯為“太懦弱太不幸且心煩意亂”,連續(xù)多個形容詞組合成一個句子,比較拗口,偏離中文句法習慣;李譯本在復譯中將其處理成若干短句,如“身體不好,心情很壞,精力集中不起來”,句子結構更簡單,兒童更容易接受和明白。綜合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句子時,要盡可能進行分割處理,選擇兒童能夠接受的流暢簡易的短句翻譯,滿足兒童文學翻譯可讀性的標準。
Eg.1:Mistress Mary,quite contrary.瑪麗小姐你太犟。
瑪麗小姐倔乖乖。
How does your gardens grow?
你的花園能怎樣?
花園真能造出來?
With silver bells,and cockle shells...銀的鈴鐺,鳥蛤殼……
銀鈴鐺,花貝殼……
And marigolds all in a row.
再加幾朵萬壽菊,
金盞花兒插起來,排成一行可真沒趣。
Eg.2:“ Two things cannot be in one place:Where,you tend a rose,my lad,a thistle cannot grow.”
畢竟善惡不會共存:在你栽培玫瑰的地方,我的孩子,薊草就無處容身。
畢竟,善與惡無法在一個地方共存。這是有詩為證的:在你精心培育玫瑰之處,那兒,我的孩子啊,荊棘便難以容身。
兒童文學作品中,有韻律的簡單句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感,可以增添作品的文學性,容易引起兒童讀者的共鳴。原作中,韻律歌是一個主要特點,譯者如何處理很重要。第一首韻律歌中,李譯本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在許&汪譯本的基礎上有提高。如第一、二和四句中使用“ai”作為韻腳(“乖、來”),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有韻味。第二首詩中,李譯本增加了更具文學性的詞匯,“有詩為證”“精心”,添加“啊,我的孩子”語氣詞的使用傳達自然真誠的情感,蘊含長輩對小輩的諄諄教導。相比而言許&汪譯本雖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但韻律表達上稍有欠缺。
通過比較,我發(fā)現(xiàn)在《秘密花園》重譯復譯中,譯者結合當下時代特點、兒童心理特點及原作意義使得譯作更契合當代兒童讀者。因此重譯復譯在翻譯實踐中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深對原作品的理解和闡釋。當譯者理解了原作品的表面及深層意義時,才能通過翻譯將內(nèi)在含義傳達于讀者。即使是翻譯大師,有時候也會在翻譯過程中漏譯或者錯譯一些重要信息。重譯復譯可以糾正一些錯誤或補充漏譯的內(nèi)容。
第二,更好把握原作品文本整體語言風格。好的譯者不僅應準確傳達原作品的內(nèi)容,而且應保留原作整體風格。重譯復譯有助于譯者更好地再現(xiàn)原作風格。
第三,重譯本的語言更符合受眾讀者的接受能力。語言在不斷地變化中,如譯作語言表達陳舊過時,不符合讀者語言習慣,將注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