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611731)
隨意翻開一部明清小說,不管是如今家喻戶曉的《金瓶梅》、《紅樓夢》,還是似乎已被一般讀者遺忘的《弁而釵》、《姑妄言》,都可以深切感受到那微妙的人物情欲。明清時期繁榮興盛的小說,對人性情欲的生動展示與細膩勾勒,打開了傳統(tǒng)文學的一片新天地。
以明清小說來探討情欲主題和小說敘述之間的復雜關系,這是一個具有典型西方漢學研究特色的主題。然而那些研究總是將西方的“欲望”理論生搬硬套以植入明清小說的體內。本文將以這些理論作為思考的契機,結合我國對于“欲”、“情”兩個概念的闡釋,對小說中的情欲描寫進行解讀。
在古希臘,欲望被柏拉圖稱為“渴望”(Eros),而之后直到弗洛伊德,欲望才被給予進一步的關注。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欲望在二十世紀的西方變成一個極其流行的詞匯。在文學研究中,欲望“被主要用來與黑格爾的再現概念相聯系……再現意味著客觀對象的缺席,它構成了一種持續(xù)的動力,其之所以能成為持續(xù)的動力是因為它永遠無法得到它所要的個體對象”1。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欲”為“貪欲也”,因此,在東漢的字典中,“欲”被定義為“貪婪”2。與“欲”意義相近的一個范疇是“情”,這是一個更加寬泛也更加模糊的詞匯。宋明理學將“情”、“欲”置于對立的體系中,后者更是受到強烈的質疑。用朱熹喜歡的比喻來說,“性”是水之靜,“情”是水之流,而“欲”則是“波浪”。浪濤翻浪將引發(fā)泛濫,因此更加危險3。理學家們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抗性,加深了人們對于欲望危害很大的悲觀印象。因此,在明代,“欲”或“人欲”被極為頻繁地使用在貶義語境中,而晚明文人只有通過提升“情”為至高的人生價值與值得頌揚的對象,使“情”成為許多小說的核心論題。
本文將聚焦于明清小說中更多關注欲望的肉體一面(狹義的“欲”)的作品以及側重于探索男女之間浪漫愛情的小說,探討小說所經歷的從“欲”的敘事到“情”的書寫這一極其復雜的變化軌跡。通過研究這一復雜而糾結的演變在明清小說中的具體表現,可以從情欲的角度對明清小說進行總結歸納,從而令這些靜態(tài)的小說文本變得動感十足,勾勒出一副歷時的圖卷;通過探索這一變化背后涉及的原因,可以梳理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幫助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說文本內容;最后,通過分析這一變化對于中國小說發(fā)展的影響,可以為中國小說文本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念。即便不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明清小說中就人所共有的“情”與“欲”的探究對我們當代人的生活狀況與內心訴求也是頗多啟發(fā)。
《金瓶梅》以其對欲望在極端私密空間里的種種細節(jié)的描寫而區(qū)分于明代其它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有大量竊聽與偷窺的情節(jié)。但這樣的情節(jié)越多,小說越受歡迎。正如李漁所說,“即便是免費贈送,也沒有人會去閱讀道學之書,相比之下,人們都喜看淫邪誕妄之作”。
雖然極少晚明作品在處理性愛欲望時回避露骨的細節(jié)描寫,但是它們都會指出由于縱欲無度而會產生的嚴重后果。因此,許多當時的艷情小說都會遵循一個類似的情節(jié):在一系列的縱欲行為后,放蕩的主人公悔悟并皈依道教或佛教。例如在《肉蒲團》的結尾,男主人公最后心生悔意,閹割了自己,最后出家為僧。但是,通常敷衍潦草的結尾與前面冗長且又生動的艷情場面的描述又存在明顯的矛盾,這大大地削弱了這些小說的道德勸誡力。這種不平衡在《金瓶梅》中尤為明顯。小說的前八十回都在描寫西門慶為了滿足自己欲望的所作所為,后二十回描述他死后家庭的崩潰瓦解。雖然后二十回的說教是明顯直接的,但是許多讀者卻仍會留有作者太熱衷于縱欲描述的印象。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晚明學者在高度贊揚這部小說的同時,堅持要銷毀它。如何在聚焦越界出軌行為和強調勸誡之間求得平衡變得十分迫切,許多十七世紀的小說被認為是對《金瓶梅》的直接回應。例如,《續(xù)金瓶梅》中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如何在越軌和懲罰之間取得平衡;再如《醒世姻緣轉》直接在結構上對《金瓶梅》反其道而行之——用五分之一的篇幅來描寫縱欲,剩余的五分之四都是圍繞因果報應展開的,它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個人欲望后果所應擔負起的責任。
晚明對于“欲”的矛盾復雜的態(tài)度使當時的學者不得不尋求其它的出路。許多人在試圖為“欲”(肉體欲望)的壞名聲辯護時,更喜歡用“情”這一詞匯。十七世紀出現了一批才子佳人小說,“情”作為“欲”的對立面而出現。清初小說如《好逑傳》的作者常常精心設計戀人們如何在被最嚴格的儒家道德規(guī)范認可之前拒絕發(fā)生肉體關系的故事來對“情”加以非肉體化的處理。這里的“情”通常被作為近似于“忠貞”的美德來發(fā)揚,突出的是精神上的親近。
在十八世紀的一些小說如《姑妄言》中,“情”與“欲”的二元對立得到持續(xù)的關注。小說含有大篇幅的直露的性描寫,但“情”同樣占有非常顯著的位置被用來和“欲”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到了十八世紀中期,“情”的表達已經變得過于累贅與模式化。例如,“情”幾乎都與“知”,即“知己”密不可分。因此,要突破這一模式并尋求新的表達策略刻不容緩。
《紅樓夢》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如何重新界定“情”和“欲”的關系。“情”和“欲”這一對立繼續(xù)存在著,但被重新表述為“意淫”和“皮膚爛淫”?!都t樓夢》被認為是由一部名為《風月寶鑒》的早期手稿發(fā)展而來的,而《風月寶鑒》與《金瓶梅》屬同類。曹雪芹可能對這個本子進行數度刪改時極力抑制了里面的艷情細節(jié),但是這些情節(jié)還是在《紅樓夢》中構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欲”的世界,這個世界與小說中的另一個世界——寶玉和他的姐妹們徜徉其中的“情”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扒椤痹凇都t樓夢》中被視為年輕人的獨特品性,一個人如果要保持“情”的純真,唯一的方法就是設法停留在童年。這也是書中種種細節(jié)表明寶玉拒絕長大成人的原因,這樣他在與女孩兒們交往時才不會被認為是出于性的需求,不會受到當時社會的譴責。然而,隨著他年齡的不斷增長,他不可能永遠裝作孩子沉浸在姐妹與丫鬟陪伴下的“意淫”中,在寶玉堅持的“意淫”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皮膚爛淫”?!都t樓夢》中的“情”并非是完全獨立于“欲”而單獨存在的,就如黃衛(wèi)總指出的:“《紅樓夢》的重要成就之一便在于,它極具說服力地證實了要發(fā)明一種可以超越‘欲’的‘情’但同時又不完全排斥‘欲’有多么艱難。4”
我們可以將《紅樓夢》從《風月寶鑒》中的數次改寫視為一部完整再現明清時期從“欲”到“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的元文本——從《金瓶梅》等作品所表現的對“欲”的聚焦發(fā)展到《林蘭香》中對“情”的強調。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紅樓夢》堪稱所有這些作品的集大成者,它從一部以“欲”為主導的小說轉變?yōu)橥怀鰧Α扒椤钡牟粩嗨伎嫉淖髌罚刮覀儗χ袊幕分械摹扒椤?、“欲”這兩個重要概念之間微妙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體會。那么,在這兩百多年中,明清小說為何會經歷從“欲”到“情”的發(fā)展演變呢?
有關明清小說從“欲”到“情”復雜糾結的轉變原因,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合剖析。
晚明許多學者在為“欲”進行辯護時,更傾向于選擇“情”這一詞匯作為寫作對象。因此,要探討從“欲”到“情”的轉變原因,首先應該對這兩個概念作出分析。
宋代理學家如朱熹等人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抗性,加深了人們對于欲望危害很大的消極印象。而這一對立在包括王陽明在內的明代儒家思想家的論著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強調。因此,“欲”被極為頻繁地使用在帶有貶義色彩的語境中,以至于當有些學者感到有重估欲望的必要時,為其恢復名譽已經變得十分艱難。而另一方面,“情”相較于“欲”概念更加廣泛且更為模凌兩可,因此為文人學者們提供了另外一個選擇。他們的一個主要策略就是將欲望“情感化”并強調他們所構想的“欲”中所包含的“情”的元素。
對于“情”這一詞匯的偏愛除了由于“欲”的名聲不佳這一原因外,還跟“情”這一概念本身有很大關系。首先,在漢代以前的文本中,“情”與“性”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它比“欲”更加具有正面性。其次,盡管從漢代到明代仍然有許多對于“情”這一概念的質疑,尤其在哲學話語中,但是文學中的“情”卻不同。在大多的詩歌中,許多文人學者常常贊美“情”。最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文人學者對于“情”這一概念的贊賞,一些道學家鑒于其日益榮顯的地位而感到有必要對“情”進行打壓,為了抵御這些批評的壓力,一些對“情”的倡導者不得不更加有力的擁護“情”。這樣一來,又進一步幫助提升“情”這一概念的地位。在“情”之重估中最具說服力的倡導者要數湯顯祖和馮夢龍。
晚明存在一種對欲望更加“寬松”的態(tài)度,因而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從未如此公然地沉迷于欲望,如此熱衷于談論他們欲望方面的相關體驗。明代文學家屠隆在63歲時身患重病,他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贈予他的詩歌中寫道:“雌風病骨因何起,懺悔心隨云雨飛。5”這里的“云雨飛”是“縱欲”的委婉語。據湯顯祖所述,屠隆是因為放縱的生活方式染疾的,他的辭世可能也是因為此病。也許在那時的文人看來,遭受性病之苦并不是那么可恥的事情,不然湯顯祖也不會如此公然地嘲笑屠隆的病,畢竟他們還是好友。
到十六世紀晚期,世人對欲望的追求已經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但他們也已深刻意識到欲望所帶來的可怕后果。屠隆因為沉溺于各種感官享樂而聲名狼藉,他放蕩不羈的行為甚至直接導致了他原本很有前途的仕途戛然而止;袁宏道之所以未享天年、痛苦猝死,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他過度沉迷床第之歡。而更有趣的是,這些最熱衷于鼓吹欲望的人,同時也是對欲望不可避免的危險最具洞察力的人。因此,可以說晚明有關的欲望解放總是與對其的焦慮相伴相隨的。晚明文人深刻意識到,欲望是一把雙刃劍,長期沉溺于欲望必定導致巨大的災難。雖然袁宏道公開宣揚享樂主義的觀點,但同時他也經常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
怎樣成功地抑制欲望是晚明學者考慮的重要問題。許多文人表達了抵制欲望的絕望感,似乎任何與性欲的斗爭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單純抑制自身欲望是徒勞的,那么只能尋找或創(chuàng)造一些迂回的方法。例如,他們有的寄情山水,有的開始接受道教和佛教所宣揚的徹底“無欲”理論,有的甚至開始尋求來世的救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文人學者們盡量避免性欲情節(jié),并且尋找另外一個詞語代替欲望,這里,“情”便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科舉的限額以及日益增多的讀書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越來越少的空缺官位。因此,自明朝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士人由于仕途渺茫而潦倒失落。而正是這些失意文人在發(fā)明和規(guī)定“情”的具體內容上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他們有些人對于“情”有著史無前例的熱情,有的幾乎以宗教般的熱誠來崇拜“情”。
馮夢龍在二十多歲中秀才,但是直到他五十六歲才被給予了丹徒訓導這一職位,當他已經六十歲時,被任命為一個遙遠縣城的縣令,成為一個七品的小官。許多文人在科場失意后,通常會通過兩種方式尋求慰藉,一個是在生活中追求“情”,或者說投入妓女的懷抱;一個是投入有關“情”的寫作。妓女和失意文人所共有的很多特性使得前者對于后者有著特別的吸引力,轉向紅顏中尋覓知己被認為是失意文人政治抗爭的自覺行為,而這一行為往往是以“情”的名義來實行的。這也通常被作為才子佳人小說的主線情節(jié)。除此之外,很多晚明文人將與“情”相關的文學作品作為他們重申才能的方式,對“情”的追逐成為了一種表達不屈和獨立的姿態(tài)。前者可以從馮夢龍與妓女侯慧卿的風流韻事中得到證明。后者,在經歷了科舉的無數次挫敗之后,馮夢龍決定做一個作家來發(fā)揚“情”,以證明自己所擁有而未被認可的才能,這從他的《情史》中可以看到。
另外一位晚明崇“情”學者湯顯祖在其《牡丹亭題詞》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6”這里,“情”與“生”相聯系,“情”被描述為可以超越生死界限的力量,并且應當像尊崇生命一般得到贊揚。湯顯祖關于“情”的宣言為其他明末清初的尊情文人提供了權威的論述。
欲望敘事以及從“欲”到“情”的轉變是明清小說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同時,也對之后的中國小說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章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第一,對小說體裁的影響。自明代,小說開始充分展現其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打破了詩歌的壟斷地位。明代小說的流行離不開當時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先進的印刷技術,它們?yōu)槲膶W創(chuàng)作提供了物質條件;除此以外,中國傳統(tǒng)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文學,它的發(fā)展同當時人們的欲望觀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晚明出現了關于欲望著述的大爆發(fā),而在這些著述中,小說憑借其獨有的敘述能力和表現能力,似乎已經成為同時代的著述中,得以深入探究與欲望相關的種種現象的最佳媒介。這同時也說明,中國小說的出現和成熟,必須在晚明文化復雜的欲望語境中加以研究。
中國小說在清末中后期發(fā)展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迅速。小說本身是大眾讀物,必須迎合大眾的需要,而這反過來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小說的大眾化。因此,欲望敘事或從“欲”到“情”的轉變對于中國小說這一體裁本身的發(fā)展來說,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過分強調讀者的喜好或利益必然影響小說的創(chuàng)作水平,這也是晚清沒有出現像《紅樓夢》這般杰作的原因。
第二,對小說內容的影響。明清小說與前代小說之間最明顯的區(qū)別之一便是前者更加關注私人領域而不是公共世界,故事情節(jié)更加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這一特點在清朝中后期小說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明清小說中,人文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里所說的人文思想的核心包括人的天性、個性、自由和平等的意識。例如,在《三國演義》中,人文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弘揚中,民眾的意志往往直接決定了這部小說中政治斗爭的成敗。而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如諸葛亮、關羽等等都體現出作者對于完美人格的追求。在《金瓶梅》中,書寫對象變成了人物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人性的揭示中,這部小說真正實現了重大突破。人的欲望是出于人的天性,是合理的,應該得到適當的滿足;但同時,人的欲望也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被抑制,以防會發(fā)展成無意識并導致人性的惡化甚至社會的瓦解。之后的聚焦于“情”的小說在探索人性的微妙方面更加深入。從此,人的情感和感官成為了寫作的主要對象。兩性關系涉及的封建思想例如家庭地位和貞操在自由、平等、人格尊嚴面前受到極大沖擊,這顯然是受到人文注意思潮的影響。
人文思想持續(xù)影響清代晚期的小說作品。小說《海上花》被大多學者看作是晚清關于欲望的最成功的小說,它是有關妓女和妓院游人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意識的崛起,尤其是女性的獨立意識。例如,小說中許多婦女通常自愿選擇成為妓女而不是被迫,她們中的大多人試圖推翻父權制社會,實現與男性平等的地位。明清時期有關“欲”與“情”的小說使得晚清小說中的人性探索變得十分盛行,這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人類意識的興起與發(fā)展。
注釋:
1.黃衛(wèi)總.情欲之間——清代艷情小說《姑妄言》初探 [J].明清小說研究,1999,1:220 .
2.黃衛(wèi)總.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M].張?zhí)N爽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0.
3.黃衛(wèi)總.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M].張?zhí)N爽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4.
4.黃衛(wèi)總.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M].張?zhí)N爽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80.
5.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卷一五,601-602.
6.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M].牡丹亭題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