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瑋聰
將“新技術”作為話題引入課堂教學活動是華師大版新教材的一個“亮點”,同時也是信息時代賦予教師和學生的一個“責任”。而教師和學生在“新技術”探究過程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又如何更好地相互配合呢?借助課堂實際教學的經(jīng)驗我有了如下思考。
《高中信息科技》中提到,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主體就是計算機和網(wǎng)絡。也正因為有了這兩大核心技術,才使得學生在新技術的學習中能夠非常便捷地“探”到他們想獲取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可能是由教師來“探”的。作為信息科技學科的教師,我在課堂上講解新技術時,深切感受到學生給我?guī)淼膲毫?。這種壓力就源于在“探”新技術的過程中角色的轉變,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自主地“探”他們所需的知識。在認可這種轉變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必須進行改變,這種改變就可以從對新技術的“究”開始。信息科技學科的教師對于某些新技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知道認識,而應提高自身能力,嘗試著利用學校、社會等資源進行相應的“究”。努力做到給學生一杯水的同時,自己要有一桶水。
如果換一種思路,教師來“探”,學生來“究”,那教師“探”什么?學生又“究”什么呢?教材中羅列了宏觀的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中觀的機器人、無人駕駛、3D打印,微觀的微電子、光電子等,這些技術涉及的學科領域極其廣泛,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其實都無法面面俱到。所以我認為作為高中信息科技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去“探”一個新技術方向,“探”一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學生在找到這個感興趣的技術方向后能夠以一種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進而嘗試去“究”。同時,這個“究”也并不是在高中階段就完成的,而是伴隨著學生并成為其未來人生的發(fā)展方向。甚至有朝一日這位學生可能成為一項新技術的發(fā)明者或先驅。而這顆探究“種子”的落地生根可能就起源于高中階段。
我想,無論是誰來“探”誰來“究”,“新技術”話題的加入對于高中信息科技這門學科本身來說意義重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轉變及落實、學生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新技術的撲面而來、信息科技教師該如何在新技術發(fā)展速度遠超個人學習能力情況下“證明”自身價值所在,這些都是伴隨著“新技術”在學科中越來越被重視而產(chǎn)生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