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悅
(浙江衢化醫(yī)院 神經外科,浙江 衢州 324000)
高血壓腦出血常發(fā)生于50~70歲人群,起病急、發(fā)展快、預后差、致死率高,在急性期的死亡率可高達40%~60%[1]。目前,外科手術是高血壓腦出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適用于非昏迷患者,可有效挽救重癥患者生命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術存在創(chuàng)傷大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致殘率高等不足,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創(chuàng)傷小、血腫清除率高、恢復快、致殘率低,近年來已逐漸被應用于多種腦部疾病治療中[2];本研究探討和比較兩種術式對患者療效的影響。
1.1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8例,年齡45~80歲、GCS得分>7分、中線移位≤1cm,無精神病病史,無心、肝、腎等嚴重性疾病;其中接受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術(開顱組)和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內鏡組)各39例。內鏡組:男28例,女11例;年齡46~78歲,平均63.57±10.27歲;高血壓病史3~16年,平均8.75±2.36年;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13分,平均10.39±1.57分;血腫量28~59mL,平均43.57±9.21 mL;出血部位:丘腦11例,內囊8例、基底節(jié)區(qū)20例。開顱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45~80歲,平均63.68±10.32歲;高血壓病史3~17年,平均8.80±2.39年;GCS評分8~13分,平均10.44±1.59分;血腫量29~58mL,平均43.62±9.26 mL;出血部位:丘腦12例,內囊9例,基底節(jié)區(qū)18例。2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手術方法
1.2.1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術開顱組予全麻、消毒、鋪巾、取仰臥位等術前準備,作6cm左右的直切口、切開硬骨固定、懸吊、“十”字形切開硬腦膜后,常規(guī)盡量清除血腫、雙極電凝止血。
1.2.2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內鏡組術前準備同開顱組,頭顱CT定位下作一長約3~4 cm的直切口,鉆約1~1.5 cm的骨孔并擴大至1.5cm×1.5cm,懸吊和“十”字形切開硬膜,YL-I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緩慢進針至血腫中心、置入0°、30°硬質神經內鏡(德國Zeppelin公司與STORZ公司),內鏡下盡量清除血腫,每次清除量< 1/3總血腫量,對肉眼不能確認血絮、小血腫等,在腦室鏡放大下清除,對難清除的血凝塊,顱內注入3~5 mL生理鹽水擊碎并引流出,再往血腫腔內注入3萬U尿激酶夾閉1 h后引流,每隔 6~8 h行1次抽吸和沖洗引流,6 ~8次后,頭顱CT示血腫清除率>90%、各角度血腫腔壁止血徹底后拔針。
1.2.3術后處理兩組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術后3~7 d拔除)、止血紗、縫合等處理,術后對癥支持、早期輔助高壓氧、指導康復鍛煉等。
1.3觀察指標和評判標準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ICU時間、血腫清除率、并發(fā)癥、治療療效、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白介素(IL-6)水平、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并發(fā)癥包括顱內感染、肺部感染、腦血栓、暈厥等;血腫量計算參考多田氏公式計算[3],血腫清除率=(術前血腫量-術后血腫量)/術前血腫量×100%;神經功能缺損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4];治療療效為術后NIHSS評分與術前比較,治愈:減少91%~100%,顯效:減少46%~90%,有效:減少19%~45%,無效:減少或增加0%~18%,惡化:增加>18%,治療顯效率=(治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手術情況比較內鏡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ICU時間明顯低于開顱組,內鏡組血腫清除率明顯低于開顱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患者CRP、IL-6水平和NIHSS評分比較術前,內鏡組和開顱組CRP、IL-6水平及NIHS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內鏡組CRP、IL-6水平及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開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CRP、IL-6水平和NIHSS評分比較
2.3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內鏡組治療有效率(89.74%)高于開顱組(69.2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8.21%)低于開顱組(10.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32、4.044,P<0.05)。
高血壓腦出血是腦外科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可導致頭痛、惡心、嘔吐、躁動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呼吸障礙、昏迷,甚至死亡[5]。而顱內血腫對腦組織的機械性壓迫和繼發(fā)性損害是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病理學改變,且血腫以及周圍水腫可引起多種炎癥因子表達;其中CRP是機體常見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具有參與炎癥反應和促進炎癥的作用;IL-6則是白介素家族中的一員,具有介導、參與機體炎癥反應的作用,可使血腦屏障、腦微血管的通透性明顯增加而加重腦水腫和炎性細胞的浸潤,從而使得血腫以及周圍水腫對腦組織損害進一步加重[6-7];二者水平對腦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起到直接反映作用。
目前,開顱血腫清除術是高血壓腦出血的傳統(tǒng)術式,創(chuàng)傷較大,有較多患者術后出現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身體恢復,甚至導致療效欠佳[8]。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具有手術準備時間短、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已逐漸成為處理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趨勢[9]。本研究結果顯示,內鏡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ICU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CRP、IL-6水平、NIHSS評分明顯低于開顱組,治療有效率、血腫清除率明顯高于開顱組,提示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比較,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血清炎性因子的表達,且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較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而在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實施中,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1)由于手術空,間縮小,需在CT定位、神經內鏡的監(jiān)視下對血腫進行相關準確操作;(2)在清除過程中,其速度較為均勻、緩慢,且每次抽吸血腫量不超過 1/3 的總血腫量,以防止因顱內壓突然降低及再灌注而發(fā)生其他損害和腦水腫加重;(3)血腫隨時間的推移會發(fā)生凝固,通過注入生理鹽水和尿激酶可促進血凝塊的降解以及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