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明宮在戰(zhàn)亂中毀滅,惋惜的同時不得不感慨建筑的宏偉,大明宮在建筑風格和規(guī)模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時代的烙印,和其他歷朝歷代的古都遺址相比,布局的考究,以及卓越的工藝,都充分的展示了唐代的輝煌,大明宮的建立無疑使唐代成了整個封建社會中宮殿建筑的高峰。
整個宮城的平面呈現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因為皇權至上的觀念,帝王要坐在北邊面向南邊,所以大明宮的建造方向為坐北朝南子午向,整個宮殿建造于長安城的北面龍首塬上??臻g布局按照中軸對稱,前朝后寢,多重宮墻防衛(wèi)體系等特征分布。
中軸對稱:整個宮殿的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對稱,對稱且均齊。這種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方式是中國古代各種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
前朝后寢:這是古代帝王宮室的建造布局的一種形式,“前朝”屬于帝王治理朝政,舉行各種大典的區(qū)域,而“后寢”則是帝王與妃子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前朝和后廷兩部分以紫宸門為界限劃分。
多層宮墻防衛(wèi)體系:據《西安市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以南的考古新發(fā)現》報告指出含元殿兩側和宣政殿兩側有宮墻,但是據史料記載。大明宮的前朝區(qū)有三道城墻,分別是以含元殿為基線的東宮墻,以宣政門為基線的宮墻,和以宣政殿為基線的宮墻。不僅有多層防衛(wèi)的功能,也凸顯出整個建筑的巍峨雄偉,城墻和各個宮殿組成了完整的大明宮。
大明宮各個區(qū)域的平面布局形式有“凹”“日”“回”等形式。
“凹”字形:大明宮的含元殿整個建筑呈現出“凹”字形,在含元殿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棲鳳閣和翔鸞閣,采用對稱的方式布局,翔鸞閣和棲鳳閣與主殿以走廊相連,三個矩形剛好形成了“凹”字形,“凹”字有一種“聚氣”的感覺,從南邊吸收源源不斷“氣”,“凹”字形平面形式在唐代宮殿建筑中常見,也影響了后來建筑形式。
“日”字形:南北中軸線上三大殿形成了“日”字形,麟德殿這座宮殿也單獨的形成一個“日”字,它是由前中后三殿及樓閣廊屋組合成的復合建筑?!叭铡弊中翁N含著古人對太陽以及自然的崇敬之情。
“回”字形:“回”字形的院落布局形式體現了五行學說和“聚氣”的思想,在大明宮的后庭,就體現了這個“回”字,以太液池為中間的小口,周圍的宮墻為大口,“回”體現了道家的“氣學”。
前朝的禮儀、政治區(qū):以丹鳳門和含元殿為核心,作為“盛唐第一門”的丹鳳門,丹鳳的主要職能帝王登基、改元等大典的重要場所;含元殿為正殿禮儀功能包括有大朝儀(外官年終上計,百官外邦朝賀),皇帝上尊號,改元大赦,以及舉行慶典和朝會等。
中朝的禮儀、政治區(qū):以宣政殿為核心,稱作為“中朝”,為帝王臨朝聽政和文武百官辦事的功能區(qū)。宣政殿更多的是禮儀功能,而非政治功能,他的主要功能有受朝賀,皇帝即位禮,受禪禮,改元禮,皇帝上尊號禮,冊立太子、冊大臣禮,讀時令,接見外國使人,策試舉人等功能。
內庭的政治區(qū):以紫宸殿為核心,紫宸殿是內朝正殿,主要功能是皇帝的日常活動和一般議事。除了議論朝政,會見宰臣,還有接待宴請番邦來使,考試舉人的功能。
后庭的園林休憩區(qū):以太液池為核心分布,太液池是大明宮中風景最優(yōu)美的區(qū)域,位于大明宮北面中間低洼處,因為龍首塬北邊的地勢偏低,太液池以西池為主池劃分為東西兩池,后庭園林區(qū)中有疊石,亭子等各種景觀裝置,唐代景觀設計及技術的高超,創(chuàng)造出和諧與自然相處的環(huán)境。
后庭的寢居區(qū):分布在太液池的東面,主要作為日常起居生活的場所,因為太極宮低下潮濕,所以在建造大明宮時就考慮到要把寢區(qū)規(guī)劃到離水岸較高的位置,所以規(guī)劃到太液池的東南面。
大明宮注重變化與統一,均衡與穩(wěn)定,比例與尺度,節(jié)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也很重視建筑的整體美,大明宮每座建筑之間都有明確的主賓關系,各個院落也明確的主賓關系,整個建筑群也有豐富的整體輪廓,整個建筑群的中軸線上的前殿就是組群中的主體建筑,它的體積最大,兩側的配殿較低小,其陪襯作用,它們形成了一種有層次的主賓關系,大明宮對院落的建造也十分講究,前殿前面的院落最大,其他部分的院落就比較狹小,也形成了主賓關系,高低錯落的樓閣,使得整個建筑一點都不單調,形成了一座符合形式美法則令人震撼的大明宮。
[1]張馭寰.中國古建筑文化圖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席躍良.環(huán)境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李百進.唐風建筑營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程出版社,2007.
[4]徐連達.唐朝文化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5]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6]李玲.中國古建筑和諧理念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7]李令福.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8]顧玲.大明宮與唐文華[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4(4):8-12.
[9]趙喜惠,楊希義.唐大明宮興建原因初探[J].蘭州學刊,2011,(5):213-215.
[10]劉子建,喬寧.唐大明宮設計特征探析[J].邢臺學院學報,2012,27(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