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作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其支系繁多,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異彩紛呈1。在歷史的長河中,哈尼族隨著民族遷徙和繁衍,其民間舞蹈也得到傳承,尤其是綠春縣的民間自娛性舞蹈《同尼尼》,依然保持著原始的氣息和古樸的風格,在哈尼族民間舞蹈文化中,《同尼尼》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并且具有廣泛的流傳性。
通過歷史資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南北朝至唐朝初年民族分化組合過程中,綠春縣境內哈尼族逐漸形成。從棘、叟、昆明人等族中分化出來的“和蠻”?!渡袝び碡暋纷钤缬浳髂厦褡逵小昂瓦住保渲邪ü嶙逑让?。隋唐時期,哈尼族和彝族被統(tǒng)稱為“烏蠻”?!缎绿茣つ闲U傳》有“和蠻”之名,即是哈尼族這一群體,當時已聚居于哀牢山和無量山一帶。從唐代一直到清代末年,“和尼”成為哈尼族先民通用的有歷史名稱2?!肮帷币幻滓娪谇宄滴酢睹勺钥h志》。對于哈尼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哈尼尼》的源流卻無法在史料中查清。但是在民間流傳著兩種關于《同尼尼》源流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祭祀。根據當?shù)卮謇锏募缼熋枋觯涸诤芫靡郧?,在人們進行祭祀時,主要是祭祀寨神,不需要太復雜的儀式,但是祭祀儀式和相關活動的日漸流行,人們通過祭祀祈求神靈保佑,因此,在祭祀神靈時,人們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誠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種舞蹈形式。另一種說法是是一種神話傳說,即在古代,天地處于混沌狀態(tài),一片黑暗,只好在牛、羊角上點著火把在田地里進行勞作,但是沒有陽光,莊稼無法正常生長,人們無法正常生活和飲食。這時一個勇敢的拉祜男子,原計劃射樹枝上的野雞,但是沒有射中獵物,偏離了目標,射穿了一片樹葉,陽光透過樹葉照到大地。于是,想方設法的看到了大樹,天地豁然開朗,人們不再生活在昏天暗地的環(huán)境中,看到了藍天白云,綠樹紅花。隨著天地萬物的復蘇,蟲魚鳥獸橫行,人們也常常受到猛獸蟲蛇的侵害。這時,掌管天宮的阿龍和掌管地下龍宮的阿翁不能忍受民間的疾苦,于是阿龍變成了鼓,阿翁變成了鑼,兩人一起敲鑼打鼓來驅趕猛獸的侵襲,但是沒有什么效果。這是,一個勇猛的跛足男子,在鑼鼓聲的伴奏下做出野獸模樣的動作,一邊大聲吆喝,一邊手舞足蹈,嚇跑了猛獸。于是,人們才開始了平靜的生活,耕種勞作,生兒育女,生活逐漸富足。而跛足的男子的形象就逐漸形成了哈尼族舞蹈《同尼尼》的特征。
哈尼族舞蹈《同尼尼》源于哈尼族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其他藝術一樣,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3。盡管沒有詳細的資料記載,但是通過民間口碑以及舞蹈涉及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判斷,舞蹈《同尼尼》的形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在原始社會,人們與大自然的抗爭是必不可少的,人們?yōu)榱巳∨褪澄镞M行狩獵和耕作,以便生存需要。隨著人們獲取的食物的數(shù)量增多,人們?yōu)榱吮磉_對神靈的感恩,與其他人一起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展現(xiàn)出一片歡欣鼓舞的熱鬧場景,所以早期《同尼尼》舞蹈就形成與人們狩獵和豐收慶祝時的場景。
舞蹈的產生是在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以后,目的是為了記錄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是一種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狀態(tài)。歷史的變革和社會的發(fā)展也使得《同尼尼》舞蹈逐漸變化和改善,形式變得多樣化。但是發(fā)展至今,該舞蹈仍然保留了人類最原始的勞動和生活的一些動作和行為。
在古時候祭祀的時候,人類常常以歌舞的形式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圖騰的信仰,通過這種方式來祈禱家人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4。因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舞蹈,哈尼族的《同尼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舞蹈《同尼尼》通常在祭神靈、祭祖等時跳的舞,祭神靈時,跳舞的人要先面對祭鼓者默立,雙手合于胸前向鼓行祭祀禮后,方能開始舞蹈。伴奏的樂器有專人保管,通常是祭師,在平日的生活中是禁止敲響的,需要用的時候,祭師要用酒和茶祭獻后才能敲響。哈尼族舞蹈《同尼尼》類似于有些宗教祭祀,總帶有神秘色彩。
哈尼族在綠春縣內的稱呼有很多種,其中“哈尼”最多。哈尼族民間舞蹈《同尼尼》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哈尼族由于歷史悠久,支系繁多,語言差異明顯,因此,同一個舞蹈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各異,例如《哈尼尼》也叫嘎尼尼、哈安生、魯獨哈安、安臘從等等.盡管哈尼族支系繁多,語言也存在差異,但是舞蹈《同尼尼》節(jié)奏、動作、韻味基本相差不多,都是一條腿屈膝前伸,另一條腿半蹲,在舞動時雙手隨著節(jié)拍擺動,身體也要隨著節(jié)奏擺動。另外,該舞蹈在進行時,有的伴隨著擊鼓,有的則不擊鼓。其舞蹈的進行沒有固定的模式,其動作變化對著個人的情緒和動作而變化,風格特點靈活多樣,韻味獨特。
在歷史的長河中,社會不斷變革和發(fā)展,哈尼族舞蹈《同尼尼》由傳統(tǒng)的祭祀和喪事才會進行,隨著它的廣泛流傳,逐漸也出現(xiàn)在婚慶典禮和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5。該舞蹈除了在渲染氣氛上不同之外,其他的舞蹈動作,節(jié)奏變化基本一樣。在祭祀時氣氛沉悶莊重,以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之情,在節(jié)日或者婚禮上,氣氛比較活躍、節(jié)奏也歡快,以表達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釋:
1.羅列詩.哈尼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4,12(02):15-17.
2.李駿.淺談民族民間代表性舞蹈—以哈尼族民間舞蹈《嘎尼尼》《阿迷車》為例[J].民族音樂,2014,(01):24-26.
3.張晨.從民間到舞臺的棕扇舞—試論紅河哈尼族審美文化變遷[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12-113.
4.周霞.哈尼族民間舞蹈《竹瓦舞》的淵源及風格特征探究[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2,(03):68-70.
5.李裊香.淺談哈尼族舞蹈[J].藝術科技,2012,(0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