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宇倩
【摘 要】當前,中小學考試與評價的改革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認真對待。在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推進的過程中,及時總結考試與評價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著力解決考試與評價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逐步完善考試與評價的方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考試 評價 新課程
對課程考試與評價改革提出的要求是:“樹立正確的教育人才觀和質量觀,突出教育評價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經驗,及時發(fā)現和激發(fā)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強化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不同智能類型和水平;切實重視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建立以能力為本位,評價主體和方式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
一、考試與評價改革存在的問題
1.評價觀念發(fā)生變化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大部分學校的教師經過培訓與實踐的嘗試,通過親身參與實驗的廣大學生的實踐,認識到評價應該以促進教育發(fā)展為目的,在評價過程中開始采用多主體的、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逐漸淡化學生之間的競爭,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注重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一些學校也在對教師的評價中開始關注教師的發(fā)展問題,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諸如成長記錄袋、觀察與訪談等質性評價形式,改善了過去評價雙方的不平等地位,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教師發(fā)展為本”的人文價值取向。評價不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為了發(fā)展而評價”。
2.對評價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差
新課程改革強調,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讓學生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習的信心。于是,在評價改革的實踐過程中,要想盡各種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如 “你真棒!”“很有進步”等評價口號響徹課堂,小紅花、小星星的獎勵在小學低年級段更是“鋪天蓋地”。在熱鬧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就是評價嗎?評價僅僅是對學生的表揚嗎?激勵就等于發(fā)展嗎?顯然,這樣的評價過于片面,意義不大,對評價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形式化的理解,還缺乏對評價本質及其功能的深入思考。
3.質性評價、過程評價缺乏有效性
盡管已經初步形成了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局面,過程評價、質性評價的形式開始受到重視,但是真正能夠促進發(fā)展的、具有實效性的評價方法并不多。體驗與探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表達與溝通、合作與分享等素質的表現性評價并沒有廣泛推廣應用,還只是體現在英語和語文學科中的一些對話、表演等形式,而在其他課程中的運用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創(chuàng)新。
二、考試與評價改革的對策思考
1.評價的內容與形式發(fā)生變化
學生評價開始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不僅僅重視學習成績、思想道德品質,還包括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評價,也不再以教學效果作為唯一尺度,?評價內容已涉及到包括教師職業(yè)道德、學科知識、文化素養(yǎng)、?教學能力、交往能力等與教學相關的各個方面。在評價形式上,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一改過去枯燥無味、脫離?生活實際的面孔,開始關注題目的生活性、趣味性。書面測驗也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途徑,課堂觀察、教學日記以及成長記錄袋等評價形式開始進入教師的教學實踐。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也受到了教師們的關注。教師評價則強調以自評為主,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逐漸突出,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評價給教師帶來的不安全感,讓教師能在積極參與評價中自覺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一些課改實驗區(qū)甚至在初步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多元”、“分項”、“分散”、“激勵”的發(fā)展性評價模式。
2.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發(fā)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實現評價發(fā)展性功能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新課程實施以來,各實驗區(qū)在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嘗試與探索,主要有:(1)很多學校和教師改變了過去過分關注結果的觀念與做法,重視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過程,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形成性評價,用作業(yè)、提問、觀察、談話等多種方式即時和動態(tài)地了解學生。有的教師還使用成長記錄袋收集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性作品與資料,以便于考查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軌跡。(2)很多學校和教師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主要做法是:依據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評價結果以及相關資料,在學期評價或學年評價中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的描述。(3)有些教師對學生在一個時間段內在某一領域的表現進行不斷的評價和前后比較,借此判斷學生在該領域的發(fā)展狀況以及有待改進的問題,并明確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有效教育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通過多種多樣的評價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教師和研究人員要重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在實踐中繼續(xù)對此進行深入的實踐探索和行動研究,以充分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三、課程考試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傳統(tǒng)的對學生學業(yè)成就的評價總是以教師評價為主體的形式。課程改革要求建立以教師、學生、學生家長、行業(yè)專家及社區(qū)代表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對學生的評價,建立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清楚自身專業(yè)水平與能力發(fā)展的不足,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專業(yè)成長。通過項目課程的學習,學生合作完成具體地工作項目,使學生逐步形成合作的意識、團隊精神,并引導學生對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與合作者之間的相互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要建立以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qū)群眾等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與制度,使教師能夠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從而不斷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和實踐能力。
總之,考試與評價改革是一個充滿探索、創(chuàng)造和建設的實踐過程??荚嚺c評價改革需要與教師培訓、課堂教學改革、制度改革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對考試與評價改革的經驗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建設性的反思,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
參考文獻
[1]李玉芬,.關于我國新課程改革中考試與評價問題的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4).
[2]田曉宇.基于PISA的學習素養(yǎng)評價系統(tǒng)設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