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恐怖主義,作為一個對人類社會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重大威脅的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對恐怖主義進行準確、客觀、合理的定義和解釋是正確處理其他恐怖主義問題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反恐形勢嚴峻,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反恐怖主義法律來定義和規(guī)范恐怖主義行為,于是在2015年經(jīng)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多次修改之下,我國出臺了第一部《反恐怖主義法》,并于2016年1月1日實施。這部反恐怖主義法中,對于恐怖主義有了一個規(guī)范的定義,不僅對于我國解決其他恐怖主義問題有了依據(jù),而且對相關實務部門關于恐怖主義行為的打擊有了指導準則。對此,筆者將著重分析我國《反恐怖主義法》中關于“恐怖主義”的定義和它的政治性目的,并對其進行兩方面的探析:首先,恐怖主義政治性目的的社會化轉換。其次,恐怖主義政治性目的的三階層進化。
【關鍵詞】 恐怖主義 政治 反恐
一、各國關于恐怖主義的定義
恐怖主義作為一種刑事犯罪,各國都有權對其進行懲罰和規(guī)制,這是各國的主權體現(xiàn)。
1.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發(fā)達國家,是當代國際恐怖主義最主要的目標之一。
恐怖分子的襲擊致使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安全都造到了嚴重的損失和威脅。正因為如此,美國對于恐怖主義的研究最為發(fā)達,而且對于恐怖主義的定義也很多。
美國國務院2000年4月公布了一份報告《全球恐怖主義模式》,在這個文件中,它定義的恐怖主義犯罪是指:“非國家主體或者秘密代理人對非戰(zhàn)斗人員實施的有預謀的、通常是基于政治動機的、一般意圖是影響公眾的暴力?!?/p>
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恐怖主義研究中心定義恐怖主義為:“恐怖主義是為推進政治和社會目的,意在威脅政府、平民或者其部分,而對人或財產(chǎn)非法使用武力或暴力的行為?!?/p>
美國國防部定義是:“恐怖主義是指意在脅迫、威脅政府或者社會而對個人或者財產(chǎn)非法使用武力或暴力,通常為達政治、宗教或者意識形態(tài)目的的行為?!?/p>
2.英國
英國對于防治恐怖主義,于1974年頒布《防止恐怖主義法》,它里邊界定的恐怖主義為:“為了政治目的使用暴力,包括任何為了使公眾或其他部分陷入恐怖而使用暴力”;2000年頒布的《反恐怖主義法》,將恐怖主義的條件予以擴張,提出:對人造成嚴重傷害,對財產(chǎn)造成巨大損害,嚴重干擾或阻斷電子系統(tǒng)。
“9.11”事件后,英國2001年又頒布了一項《反恐怖、犯罪及安全法案》,此法沒有提出新的定義,但對“恐怖分子”做出了解釋。指出,“恐怖分子”是指:從事、準備、或組織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或之相關的;本身是或從屬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成員;與恐怖主義組織有關系的。
從這些國內(nèi)法中可以看出各個國家雖然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措詞有所不同,但是對于恐怖主義的關鍵地方是一致的,都是注重恐怖主義的社會危害性和國家危害性,都肯定了恐怖主義的政治性目的。
二、我國對于恐怖主義的定義
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對外的交往和對內(nèi)的管理中,都秉持著和平和友善的交往處事理念。在21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密切性也加強了世界各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發(fā)展的過程總是存在著機遇和挑戰(zhàn),世界環(huán)境逐漸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因素,而這種情況也威脅到了中國的安全和穩(wěn)定。于是2015年12月27號,經(jīng)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多次修改,屬于中國的《反恐怖主義法》誕生并發(fā)布,次年1月1號開始施行。
我國的《反恐怖主義法》中第三條明確界定了恐怖主義的概念:“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產(chǎn),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xiàn)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睂τ谠摋l的理解,筆者認為認為該條揭示了我國對于恐怖主義定義的看法,政治目的不再是恐怖主義的唯一內(nèi)容,恐怖分子制造的社會恐慌和對公共安全的侵害并不是為了追求我們大眾觀念中的政治性目的,而體現(xiàn)了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性目的。在外國也有學者提出了此類觀點,而且舉例英國的“解放動物戰(zhàn)線”組織,美國的一些反墮胎的小型恐怖組織,西方國家內(nèi)的一些反核武器的小型恐怖組織等等來支持自身的社會性恐怖主義的觀點。隨著恐怖主義的蔓延和發(fā)展,現(xiàn)如今的恐怖主義已經(jīng)從高政治性的恐怖主義中逐漸分化出一股旨在追求社會目標的低政治性的恐怖主義派別。也就是說,現(xiàn)如今的恐怖主義不僅是針對國家現(xiàn)行的政權,以期謀求在政治上的權益,轉而增加了對社會目的的追求,希望通過恐怖活動引起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損傷,增加人民群眾的恐慌,從而達到對社會秩序破壞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舊單純的強調恐怖主義的政治目的,將會縮小法律的適用范圍,喪失法律的社會實用性,起不到法律本應有的作用,從而減損法律在民眾心中的威信。這是不明智和不科學的。
【參考文獻】
[1] 恐怖主義與刑法規(guī)范[J].劉仁文.中國法律評論.2015(02).
[2] 法制視野下的我國暴恐犯罪問題研究[J].王朝輝.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4(06).
作者簡介:張曼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陜西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反恐怖主義法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所在省市:陜西省西安市71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