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1988年6月23日,“中國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逝世,至今整整30周年。
去世前一個月,梁漱溟對來訪的臺灣記者說,他對中國文化的期望,就是“順應時代的潮流”。
梁漱溟是中國文化獨特價值的堅定守護者。他從來“師古而不泥古”,一生撰述,都在中西比較中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尋找重生之機,也為此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建構(gòu)。重生機會,埋藏于中西文化的協(xié)調(diào)、融合、互補之中,實現(xiàn)之途上,人力誠然可貴,天時卻無法左右,這大約便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深意所在。
今天的中國,文化重生的天時漸現(xiàn)。
無法設想如果梁漱溟能聽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飽含傳統(tǒng)價值的國際表達,以及“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這樣明確的方向宣示,當作何想。
今日觀之,這一切應該都在這位“文化先知”的預料之中罷。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自那以后中國開始山河變色。
以費正清為代表的后代史家,往往把這一年作為500年中國史的分界。因為它明確界定了完整意義上的“傳統(tǒng)中國”的終結(jié),以及以受西方?jīng)_擊為特點的“現(xiàn)代中國”的開端。
文明的苦難也正由此開啟。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內(nèi)心最痛的一批人,就是王國維、辜鴻銘、梁漱溟這樣的決不在文化上投機的知識分子。
比照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人皆說中國落后,梁漱溟獨不以為然。
“當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蠻生活之時,中國已有高明的學術(shù)、美盛的文化開出來千余年了。四千年前,中國已有文化,與其并時而開放過文化之花的民族,無不零落消亡,只有他一條老命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斷,民族未曾滅亡?!?/p>
比較的科學性值得懷疑。梁漱溟認為,如果中國不與西方接觸,那么再走三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亦斷不會有這些輪船火車、飛行艇、科學方法和德謨克拉西產(chǎn)生出來,它將永此終古”。這一切都是西方在擺脫中世紀的封建統(tǒng)治之后發(fā)明出來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朝建立開始,就已消滅了封建制度,但“迄今二千多年亦不見中國產(chǎn)業(yè)發(fā)達起來”。
從語境上說,這里的“產(chǎn)業(yè)”應指資本主義。
封建主義的結(jié)束,資本主義的誕生,是不是一種必然的進化方向?梁漱溟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人們犯了歷史發(fā)展是單線進化的假定性錯誤。社會形態(tài)之劃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內(nèi)容,但梁漱溟多次強調(diào),即便是馬克思,對中國也是特殊看待的。
“中國特殊論”是梁漱溟所主張的。這一點一直有許多不同意見,但到今天為止,中國社會總是在諸多領(lǐng)域例外于西方理論,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不是落后,這一觀點是反對人類社會的單線進化論的邏輯結(jié)果。
不是落后是什么呢?
“是停滯?!?h3>文化早熟
中國社會發(fā)展停滯,是因它在文化上早熟。
在1931年的《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一書中,梁漱溟打了一個比方。
“一個人的心理發(fā)育,本應和身體發(fā)育相應,但中國仿佛一個聰明的孩子,身體發(fā)育未全而智慧早開。因其智慧早開,轉(zhuǎn)而抑阻身體發(fā)育,身體發(fā)育不健全,智慧最后也不能發(fā)育得圓滿良好?!?/p>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智慧早熟,是因為中國跳過了宗教而直接進入道德,無異于“一步登天”。跳過宗教直接進入道德,以之作為社會運轉(zhuǎn)的法則,這是他認為中國文化“早熟”的主要原因。
“中國特殊論”是梁漱溟所主張的。這一點一直有許多不同意見,但到今天為止,中國社會總是在諸多領(lǐng)域例外于西方理論,也是不爭的事實。
宗教對社會的規(guī)范,是一種“外力假借”,“而外力實在就是自己”。所以,人借助宗教這種外力來尋求道德力量,就比道德多了一道彎。
“在人類文化歷史上,道德比之宗教,遠為后出?!痹诹菏榭磥?,道德比宗教更為理性,但理性原是漸次開發(fā)的,社會生命上,須有社會經(jīng)濟文化之進步為基礎?!安涣瞎糯袊挂嵩缫徊剑鴮崿F(xiàn)此至難之事。”
西方自羅馬時代到宗教改革,一千多年里都籠罩在宗教控制之下,而中國從孔孟以降便開啟了倫理本位的社會構(gòu)造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時間上一直在等待西方的腳步,而精神上則等待外部的理解。不過最后等來的不是比肩和理解,而是新的突變線索出現(xiàn),是凌厲的工業(yè)文明的介入,并彼此沖突。
此時的中國文化,就欲停滯而不可得了。
宗教講利害,而道德重是非。宗教以禍福關(guān)系、末日警告、天國誘惑等內(nèi)容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其本質(zhì)還是利害權(quán)衡;而道德倫理則來自人們對是非對錯的直覺感受,彼此并非利益關(guān)系。
在社會文化上,這其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根本性的分野,故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與西方現(xiàn)代社會完全無法在“同一頻道”上理解問題。
譬如,西方的權(quán)利觀念是歐美政治思想的“元要素”,其實也是一種利益關(guān)系,對于習慣了倫理規(guī)范的中國人而言,一開始根本無法接受。梁啟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一書中就指出:“最簡單最親密者如父子夫婦相互之關(guān)系,皆以此觀念行之。此種觀念入到吾儕中國人腦中,直是無從理解。父子夫婦間何故有彼我權(quán)利之可言?吾儕真不能領(lǐng)略此中妙諦。”
跳過宗教,尚不會造成物質(zhì)力量上的強弱之判。梁漱溟所說的早熟,還包括另一層意思:中國文化還跳過了科學思維。
學術(shù)的發(fā)展是為了應付人類生活的需要,因此人生有什么問題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學術(shù)。在《東方學術(shù)概觀》一書中,梁漱溟把人類生活的問題分解為三個階段。
第一問題,是“人對物”的問題,就是通過科學研究改造客觀世界,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需求。這一點中西皆然,不過在知行關(guān)系上,中國人重實用,為行而求知,而西洋則另有為知而求知的傳統(tǒng),“不必為其有何用處”?!拔餮罂茖W發(fā)達正在此,反之,中國人務實用,科學就萎枯了。”
第二問題,是“人對人”的問題。第一問題讓“人脫離動物界而成為自然界真正自覺的主宰”(恩格斯),主要問題就轉(zhuǎn)入“人與人如何得以和衷共濟,彼此無忤”。“一向多為對外物的認識利用的學術(shù),卻疏忽于認識人類自己者,將不能不反躬以求體認此身此心而得其善自調(diào)理涵養(yǎng)之道。”
梁漱溟認為,這第二問題是在階級社會消亡之后出現(xiàn)的,而在他看來,孔孟以后,中國的階級社會即已消亡。
而第三問題,有些類似于“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之后人的存在方式”這樣的終極問題了。“客觀條件無任何問題存在,人們乃始于煩惱在自身,初不在外,大有覺悟認識,而求解脫此生來不自由之生命焉。”他認為,這時“出世之學將為人所講求”。
把中西文化(學術(shù))裝進這三階段里去,科學是第一期,儒學是第二期,中國道家之學和印度瑜伽學(禪定)介于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間,佛家之學則屬于第三期。
“往昔中國文化造就過早傾向于第二期生活,乃大大缺略于第一期之所應有。”這一句話,已經(jīng)表明梁漱溟的“文化早熟論”并不是出于自矜自伐,而是他思考中國未來的一個重要的邏輯原點。
梁漱溟判斷,當今世界學術(shù)文化還在第一期的末期向第二期轉(zhuǎn)進期間,但屬于第二期、第三期的學術(shù)文化卻遠在古中國和古印度就已出現(xiàn)。
“往昔中國文化造就過早傾向于第二期生活,乃大大缺略于第一期之所應有?!边@一句話,已經(jīng)表明梁漱溟的“文化早熟論”并不是出于自矜自伐,而是他思考中國未來的一個重要的邏輯原點。
被“大大缺略”的怎么補上來,不正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思考嗎?
他承認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拔餮罂茖W家有冷靜地專于求知之精神,而中國人夙缺乏之。”他說,墨子是一位邏輯學家和科學家,但科學精神在古中國“萌茁而后來喪失不傳”。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還告誡:“今日新中國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在科學方面追趕西洋,仍急求現(xiàn)實效用而視理論研究為后圖,似乎古風尚未見改。”
他反對的是從整體上否定中國文化,“乃至道德都不對的”。
中國文化外形上幼稚、骨子里深沉,但自洋務運動以來,“流俗認病不真”,簡單地以為中國幼稚落后。梁漱溟反問:“中國若單純是一尚未進步的社會,那問題不早簡單容易解決,沒有今天這么麻煩了嗎?”
這位自信背負“天命”的思想者,時刻不忘文化復興?!翱鬃又妫舴俏页鲱^倡導,可有哪個出頭?”
但他并不是一位一頭扎在故紙堆里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名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是“實干派”,而這一角色要求他對中國文化的短板有深刻認知。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公認的價值,也是中國傳統(tǒng)所闕如的。梁漱溟并不否認中國對這二者的需要。
對科學他是鮮明主張的,“近代西洋人最偉大的成功即在科學技術(shù)之進步,為古人所無,亦為他方人所無”;而對民主的達致,他則有自己的認識前提—民主精神并非西方人獨有。
對民主精神,梁漱溟有一個精彩的“五步推理”。
1,每個人都承認自己的需求,同時承認他人的需求。
2,承認他人的需求,因而有“平等”這一精神出現(xiàn),不能“唯我獨尊”。
3,彼此平等,就要講理,不可以力服人。
4,講理的辦法,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
5,民主只用于公共事務決策,私域的事情由個人自主,這就是“尊重個人自由”。
梁漱溟認為,民主精神的根本就在第一點,即“承認自己也承認他人”,而這一點中國并不缺乏。先賢主張的“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認旁人,何等明白。既然有了這一根本點,后面四點就是相隨而來,并不存在硬性障礙。
那么,為什么“民主”在當時的中國卻成為了新鮮事物呢?梁漱溟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的經(jīng)驗。
最早的人類并不是盧梭所謂的“孤獨的野蠻人”,而是天生過著集團生活或家庭生活,只是西方人偏趨前者,中國人偏趨后者。由于缺乏進步的團體組織,所以中國之病,一在散漫,二在被動。
這一認識前提確立之后,他對主流的倡導就無法認同了。
梁漱溟認為中國所長是“人對人”,而西方所長是“人對物”,這正是兩者文化殊途的根本所在。
西歐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自我中心、權(quán)利觀念,都是對中世紀嚴厲的封建控制的抗爭手段和最后結(jié)果,是對過度的集團生活的反動,但中國非但不存在這種嚴密的集團生活控制,反而正好缺乏它。所以,這些所謂普世之價值,“在他們是對癥下藥,而在我們?nèi)狈F體生活者恰好藥不對癥,更且加重其散漫之病。”
未來的中國文化該怎么走?他的觀點是在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五倫之上增加一倫,即“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團體”的相互關(guān)系,兩者彼此尊重,由此養(yǎng)成民主的氛圍。
“倫”,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
梁漱溟認為中國所長是“人對人”,而西方所長是“人對物”,這正是兩者文化殊途的根本所在。
人對物是“對外用力”,考慮利害權(quán)衡,用來制勝自然,是非常成功的,結(jié)果就是科技發(fā)達。但用這種態(tài)度處理社會關(guān)系,除了勢力均衡的民主制度外,大體上是失敗的。運用在民族之間、國際之間,就會釀成大戰(zhàn),毀滅人類和文化。
就這一判斷而言,可以說他和馬克思最終走到了一起?!敖俣嗄?,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與資本主義的工業(yè)互為因果。資本主義是個人贏利,自由競爭。科學發(fā)明有助于贏利,贏利獎勵了科學發(fā)明。一切新技術(shù)發(fā)明,掌握在資本家私人手里,而未曾掌握在社會公共手里。大利既在資本家之手,而大權(quán)亦隨之在其手。國家雖有進步,亦不免為其所左右,內(nèi)則演為階級斗爭,外則演為民族斗爭,整個世界為之擾亂不安?!?/p>
因此他預言,“最近未來之世界文化,將為中國文化之復興”,即以倫理本位取代自我中心,以是非取代利害?!叭伺c人之間,原是只該講理,不該講力的”。
中國文化這個“老小孩”,被卷入現(xiàn)代化潮流之中,起落浮沉,甚至灰頭土臉,但在梁漱溟看來,它最終還是擔負著制約人類欲望、重建道德理性的天下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