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良
摘 要:該文針對南平市建陽區(qū)毛竹林生態(tài)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調查分析毛竹林分布情況及其特點,提出一系列的生態(tài)培育措施,為毛竹科學經營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毛竹林;生態(tài)經營;建陽區(qū)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7-0005-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Bamboo Forest in Jianyang District of Nanping City
Cheng Jinliang
(Huilong Forestry Station of Jianyang District in Nanping City,Jianyang 35078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bamboo forest in Jianyang District of Nanping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forest, it promotes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of bamboo forest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bamboo forest.
Key words:Bamboo forest;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Jianyang District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Mitford cv. Pubescens)是一種重要的竹類資源,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用途廣和可持續(xù)更新等特點[1],被公認為巨大的、綠色的可再生資源庫和能源庫,是培育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和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潛力所在[2]。隨著科技的進步,毛竹開發(fā)利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竹產品、竹文化、竹林生態(tài)旅游倍受人們的喜愛,竹林經濟為農村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經營水平不高,采用不合理的經營措施,長期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忽視了穩(wěn)定合理的竹林結構和林地的養(yǎng)護,致使地力衰退,生態(tài)系統受損,毛竹生長受影響,竹林質量下降。開展毛竹林的分類經營,采取科學經營措施[3],調整竹林結構,改善土壤條件,合理開發(fā)利用,有利于竹林生態(tài)系統修復,保證竹林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對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 閩北地理與竹類分布
1.1 自然地理 建陽區(qū)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區(qū),東鄰松溪、政和,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屬武夷山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27°16′32″~27°43′41″,東經117°32′20″~118°37′51″。全境東西長112.5km,南北寬69km,土地總面積33.83萬hm2。系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冬短夏長,日照充足,雨季集中。極端最高氣溫41.3℃,極端最低氣溫-8.7℃。無霜期280d。年平均日照1766t,年降雨量1697mm,相對濕度81%。土壤有紅壤、黃紅壤等,土層深厚,厚度為70~120cm,自然條件非常適宜植物生長。
1.2 竹類分布 建陽區(qū)屬中亞熱帶北部常綠闊葉林與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地帶內的華中亞熱帶散生竹林區(qū),同時,也屬華中亞熱帶混生竹林區(qū)的北部,即閩北與閩中低海拔山地竹林區(qū)的過渡地帶,從海拔130~1859m均有天然竹林分布,并呈現叢生竹類向散生竹類過渡的垂直帶譜分布。竹類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分布有11屬43種,其常見的有7屬21種,主要有毛竹、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Prevernalis′)、綠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 Keng f.)、黃甜竹(Acidosasa edulis(T. H. Wen) T. H. Wen)、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Fenzi))等。竹林生長情況,用毛竹林生長級表示,我國分5個生長級:毛竹林平均胸徑12cm以上,為第一生長級;12~10cm為第二生長級;以下10~8cm、8~6cm、6mm以下,分別為第3~5生長級。閩西北(南平、三明、龍巖)為全國毛竹中心產區(qū),只取前3個生長級,后2個一般指邊緣區(qū)和引種區(qū)。建陽屬毛竹生長最適宜區(qū),生產力等級主要為Ⅰ1、Ⅰ2兩區(qū)。Ⅰ1生產力等級區(qū)竹林特點:(1)竹林分布海拔相對較高約400~1300m,多集中分布在500~1000m,多雨多霧,相對濕度80%左右。(2)土壤母質(花崗巖、變粒巖、麻巖和火山巖等)硅化作用強烈,角巖化、蝕變風化作用顯著,土壤中夾雜風化的碎石,土粒粗松,透氣性好,硅元素含量也相對較高。(3)竹林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竹株高大,平均單株徑粗、壁厚、加工和使用性能好。宜培育材用林和筍竹兩用林,筍以冬筍為主。Ⅰ2生產力等級區(qū)竹林特點:(1)竹林分布海拔較為300~600m,水濕條件不如西部優(yōu)越。(2)土壤以酸性巖紅壤和酸性巖粗骨性紅壤為主,土層深厚但較粘重,透氣性差,pH值4.5~5.5,微酸至偏酸。(3)竹林生態(tài)條件不如西部優(yōu)越,竹株較矮小,且壁薄,宜培育筍用林和筍竹兩用林。從我區(qū)竹林結構和林地生產力狀況分析,西北部和西南部屬Ⅰ1生產力等級區(qū),東部、中部等其他區(qū)域為Ⅰ2生產力等級區(qū)。分布生長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毛竹區(qū)域分布生長情況
[分布區(qū) 面積
(萬hm2) 鄉(xiāng)鎮(zhèn)
(村數) 立竹密度(株/hm2) 平均胸徑(cm) 生長級 生產力
等級 西北部 1.523 2(33) 2175~2700 >10 Ⅰ~Ⅱ Ⅰ1 西南部 1.191 3(40) 2250~3000 >10 Ⅱ~Ⅰ Ⅰ1 東部 0.931 4(80) 1800~2250 8~9 Ⅲ~Ⅱ Ⅰ2 中部 0.318 4(40) 1875~2475 9以下 Ⅲ~Ⅱ Ⅰ2 合計 3.963 13(193) ]
2 毛竹林經營概況
2.1 經營情況 全區(qū)現有竹林面積3.997萬hm2,占全省竹林面積的4.5%,其中毛竹林面積3.963萬hm2,占全省竹林面積的4.4%;中小徑竹面積達0.033萬hm2。竹林蓄積量為10701萬根,鮮筍年產總量2400萬kg,竹材年產2377萬根,其中:商品竹2292萬根,中小徑竹材年產290萬kg,于2012年被中國竹產業(yè)協會和國家林業(yè)局國際竹藤中心授予“中國特色竹鄉(xiāng)”。自2002年來,當地政府把發(fā)展竹業(yè)作為全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之一。把竹業(yè)開發(fā)作為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林農收入,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2002—2006年組織開展了竹業(yè)開發(fā)擂臺賽,采取有力措施,全區(qū)竹產業(yè)取得較快發(fā)展。2015—2017年區(qū)政府以福建省第三批現代農業(yè)(竹業(yè))生產發(fā)展項目為契機,出臺了《南平市建陽區(qū)人民政府關于下達2015年竹產業(yè)發(fā)展工作有關扶持政策的通知》(潭政綜【2015】395號),加大竹業(yè)發(fā)展的扶持力度。現已建立竹林豐產基地0.886萬hm2,占竹林面積的22.4%,2015—2017年全區(qū)建設有竹山引水灌溉蓄水池246個,可灌溉竹林面積0.049萬hm2;新開竹山便道696.23km,約輻射受益0.623萬hm2竹林;為改善竹林生態(tài)與結構套種無患子等闊葉樹0.023萬hm2。2017年竹業(yè)產值達25.7億元,其中:竹山產值5.6億元,筍竹材加工產值19.1億元。全區(qū)農民人均從竹山上收入2017年為2616元,占全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21.5%。有4.3萬農民從事竹產業(yè)的生產、加工、經營活動,輻射2.6萬農戶,也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
2.2 存在的不足與困難 一是竹林經營管理多為粗放型,科技含量較低。以鋤草撫育的方式經營竹林居多,以采用施肥等集約經營的竹林面積占比小,以自然生長的竹林大有存在。二是竹農以追求純林,將毛竹林中伴生的闊葉樹砍掉,增大毛竹純林比重,加上不合理的經營措施,導致地力衰退,毛竹純林林分結構穩(wěn)定性及抗逆性下降[4],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惡化,引起病蟲害猖獗時有發(fā)生[4-5]。三是過度采伐。超短輪伐期作業(yè)方式、強度采伐、甚至一刀白(只留Ⅰ度竹)的采伐利用等掠奪式經營方式,而且是砍大留小、砍好留次、砍強留弱、舍遠就近,造成近村、近路處竹林密度大減,質量劇降,呈現出“稀、老、殘、雜、少”的衰敗景象。四是投入不足。竹農對竹山的投入缺乏長遠意識,沒體會高投入高回報的道理。還是“等、靠、要”的思想[6],沒有投入積極性。另外,青壯勞力都外出務工,只留老人,竹山耕作勞力不足。
3 毛竹生態(tài)經營理論及措施
3.1 生長要素 毛竹生長有三要素,即氣溫、降水、土壤,三者都滿足的區(qū)域,實行生態(tài)經營,定能培育高效、豐產竹林。毛竹生長所需三要素條件見表1。
表1 毛竹生長所需的氣溫、降水、土壤條件
[類型 氣溫(℃) 降水量
(mm) 土壤 母巖 南界 北界 土層(㎝) 腐殖質層(mm) 自然分布區(qū) 12.6 23.0 800~2000 >40 0~20 板頁巖、花崗巖、沙巖等 適宜區(qū) 12.6~14.5 18.0~23.0 >1100 40~80 10~20 花崗巖、沙巖等 最適宜區(qū) 14.5 18.0 1200~2000 >80 >20 板頁巖 較適宜區(qū) 8.0~12.6 23.0 >900 <40 <10 沙巖等 ]
氣溫,若是1月的筍發(fā)育期和3、4月出筍期,遇到極端低溫而造成積溫不足,以及此期間的寒潮持續(xù)時間過長等常導致嫩筍損害、退筍增加和影響竹材質量。降水,根據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有關專家在浙江安吉縣對毛竹豐產林降水的研究表明,出筍量與上年7、8、9月這3個月降水量成顯著正相關關系,新竹竹材產量與降水量也成正相關關系;正常年分退筍量占總出筍量的30%,如果4月份降水達不到100mm,退筍就會增加到50%以上,還影響到正常出筍,或不出筍。降水對新竹胸經也有影響。4月和10—12月逢旱,后期孕筍受阻和出筍困難,筍長不大,新竹稈徑自然偏小。土壤,毛竹生長最好的土壤因素:通透性好(通氣而不積水),又要能保水、保肥的微酸性(pH值5~6.5)沙質壤土。由母巖、土層和腐殖質層決定。
此外,毛竹生長還與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立地因素相關。地形地貌成因于大型地質演變,丘陵地貌以中低山為主,河網切割峽谷眾多,常形成日照較短,云霧彌漫相對濕度大為毛竹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地形的變異,直接影響環(huán)境的水熱條件。一般山地的向風坡多地形雨,降水隨海拔高度增加。但也引起熱量變化,大體海拔上升100m,氣溫下降0.5~0.7℃。據對毛竹生長海拔垂直分布研究,武夷山東坡海拔500~1200m最好,1200~1300m次之。原因:年均溫和雨量分布最佳或較佳。坡度,列入豐產經營的竹林應小于30°。坡位、坡向與自然侵襲、光照、風雪災害有關,豐產林經營應多選擇東西坡和中下坡位為好。
3.2 經營類型 毛竹在不同區(qū)域,不同海拔高度,生態(tài)氣候因素也不同。海拔變化會引起水熱再分配,在一定的海拔高度,毛竹隨海拔升高,溫度降低,降水增加,相對溫度增大,土壤肥力也較大,毛竹有隨海拔升高而生長的越來越好的趨勢[7]。對此,在尊重竹農經營習慣基礎上,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根據毛竹生長特性、立地條件和經營管理程度,按照經營目的,實施分類經營。其類型劃分為筍用林、材用林、筍竹兩用林,生態(tài)公益性竹林。即對位于交通較好、海拔較高、坡度較大、區(qū)間積溫低、加工發(fā)達的西北部黃坑鎮(zhèn)和麻沙鎮(zhèn)及西南部書坊鄉(xiāng)、莒口鎮(zhèn)華家山等竹林劃為以材用林為主、筍竹兩用林為輔經營。對位于交通好、海拔400m以下、離居民點近、坡度小、區(qū)域積溫高、土壤深厚的中部童游街道、將口鎮(zhèn)、崇雒鄉(xiāng)及東部小湖鎮(zhèn)等竹林劃為以筍用林為主、筍竹兩用林為輔經營。對位于交通好、海拔處于400~600m、坡度較大、區(qū)域積溫較高的西南部徐市鎮(zhèn)、東部水吉鎮(zhèn)、回龍鄉(xiāng)、漳墩鎮(zhèn)等竹林劃為以筍竹兩用林為主、筍用林為輔經營。對遠離村莊、地處偏僻、坡度大(350以上)、土層薄、山頂和山脊、交通不便、以水土保持和涵養(yǎng)水源等防護作用的竹林劃為生態(tài)公益性竹林經營。
3.3 經營措施 按照經營類型,以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原則,特別是山頂、山脊的樹木水土保持帶的保護,區(qū)別竹山的坡度、坡位、坡向、土層厚度、海拔、交通的狀況與里程,調整竹林結構,發(fā)揮地力,實施科學經營的措施,提高竹林的產量和質量。
3.3.1 調查經營密度和年齡結構 一是采取有效的護筍養(yǎng)竹措施,遵照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老留壯的原則合理采伐,調整經營密度和年齡結構,達到經營類型要求。各經營類型的密度和年齡結構為:筍用林立竹度1800~2400株/hm2,年齡結構Ⅰ、Ⅱ、Ⅲ、Ⅳ度竹比例為:3∶3∶3∶1;筍竹兩用林立竹度為2700~3000株/hm2,年齡結構為Ⅰ、Ⅱ、Ⅲ、Ⅳ度竹比例:3∶3∶3∶1;材用林立竹度為3300~3900株/hm2,年齡結構為Ⅰ、Ⅱ、Ⅲ、Ⅳ度竹比例:4∶2.5∶2.5∶1,生態(tài)公益性竹林立竹度為3900株/hm2以上,年齡結構自然狀態(tài)。
3.3.2 發(fā)展竹木混交林,降低毛竹純林占比 選擇與毛竹生長相適應的伴生樹種及合理混交比例,據有關研究確認,伴生樹種以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等,竹木混交比例7∶3或8∶2為宜,若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可用6∶4的設計,減少冰雪自然災害對毛竹的影響[8-9]?;旖涣志哂忻裆L適宜的溫濕度,林內凋落物的增加,促進土壤結構的改善,防止土壤板結;物種多樣性的增加,既利于保護天敵;又利于抑制雜草[9]。促使竹林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和可逆性的增強,利于毛竹生長。林振清「10」的研究表明,合理的竹闊混交林,其竹桿生物量、平均胸徑分別比毛竹純林提高37.2%,9.6%。羅發(fā)潘「11」等研究表明,竹闊混交林的毛竹平均高、平均直徑、平均竹桿重量比毛竹純林提高了17.6%、9.8%、48.7%,竹材量和鮮筍量分別增加36.3%、35.2%。整齊度、立竹度、均勻度、葉面積指數均比純林的高,因此它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
3.3.3 合理施肥 施用毛竹有機專用肥,少用無機肥,以防止土壤板結,保護地力。即根據竹子養(yǎng)分需求特性,測定竹林土壤養(yǎng)分含量,以肥力足、肥效長、富含毛竹所需的微量元素、輕便為原則,確定所需肥料的配方,研制專用肥,達到竹林的輕便、精確施肥要求,提高土壤肥力。提倡套種綠肥或豆科固氮植物,如決明子、印度豌豆、油菜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筍竹品質[12]。
3.3.4 水分管理 對筍用林、筍竹兩用林利用天然水源建設竹山蓄水池,蓄水池周圍空地要種植闊葉樹,以利于保護蓄水池和水土保持,采用噴灌設備,改善土壤水濕條件,提高竹林的筍發(fā)芽率和孕筍率,增加冬筍產量。在氣溫較低、降水較少的冬季,對交通便利、坡度小的竹山可采用稻草、谷糠等覆蓋,以提高土壤的溫、濕度,促進筍正常生長。
3.3.5 病蟲害防治 堅持以營林技術和生物物理防治為主,低毒高效農藥防治為輔的方針。采取適時合理鋤草松土消滅蟲源,破壞越冬環(huán)境,施用生物農藥,糖醋、黑光燈誘殺,人工捕殺等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措施[13],以達到生態(tài)高效的防治目的,降低竹林病蟲害風險。
3.3.6 完善竹林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布設竹林便道,便道外側和平坦的內側按4m株距要栽植闊葉樹保持水土,使不可及的竹山為即可及,利于竹林集約經營。
3.4 培育技術
3.4.1 筍用林培育 以提高筍產量為目的,注意山頂、山脊的樹木水土保持帶的保護[14],實施集約經營。每年全面鋤草撫育二次,5—6月進行第一次。坡度在20°以下的竹林第一次全面鋤草改為深翻,深度15~20cm,挖起的土塊以新土在上,有植被蓋下為佳,切不能把土塊打碎,這樣有利于土壤通風透氣和雜草腐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利于保持水土,促進鞭和根的生長,深翻不宜過密,間隔期5~6年。8—9月進行第二次,此期間鋤草,雜草種子未成熟,可斷去其繁殖源,減少雜草對水肥消耗,有利于竹鞭的孕筍。施肥2~4次,施肥應提倡毛竹林下種植綠肥或施有機肥為主,施肥方法有溝施、穴施、撒施、竹蔸打通竹節(jié)后施等。實行兩次施肥的可與撫育結合進行,5—6月第1次施復合肥900kg/hm2,N、P、K配比為4∶3∶1;以促進幼竹、竹鞭生長;8—9月第2次施毛竹專用肥3000~7500kg/hm2,利于竹鞭孕筍。實行4次施肥的前兩次與兩次施肥法一樣,第3次在10—11月施毛竹專用肥3000~7500kg/hm2,第4次在1—2月施復合肥1200kg/hm2,利于長筍。另外,有天然水源條件的建設竹山蓄水池,在干旱季節(jié)實施噴灌,改善竹林及土壤水濕條件。冬季氣溫較低時可用稻草、谷糠等覆蓋,以提高土壤的溫濕度,促進竹筍正常生長。多挖冬筍和春筍,注意挖筍的竹鞭要蓋土,清明前10d到清明后15d期間的筍全留,之后還可挖退筍、敗筍,冬筍產量可達3000~4500kg/hm2、春筍產量可達4500~6000kg/hm2,留養(yǎng)新竹600~900株/hm2,在冬季采伐Ⅳ度以上的毛竹,采伐量為300~450株/hm2。
3.4.2 筍竹兩用林培育 筍、竹兼得,保護的山頂、山脊的樹木水土保持帶,撫育措施以鋤草為主。施肥應提倡毛竹林下種植綠肥或施有機肥為主,施肥為兩次,結合撫育進行。挖冬筍和挖春筍,注意挖筍的竹鞭要蓋土,清明前10d到清明后15d期間的筍全留,之后可挖退筍、敗筍,冬筍產量達1500~3000kg/hm2、春筍產量達3000~4500kg/hm2,留養(yǎng)新竹750~1050株/hm2,做好新竹標號。在冬季采伐Ⅳ度以上的毛竹,采伐量為450~600株/hm2,若是純林,套種闊葉樹,選擇適宜的伴生樹種,混交比例為8∶2為宜,使之逐步形成竹木混交林,改善土壤條件,利于毛竹生長,增加生態(tài)功能,提高竹林的抗逆性。
3.4.3 材用林培育 以提高竹材為目的,實施近自然經營。每年全面鋤草撫育一次,在8—9月進行。施肥1次,采用穴施或竹蔸打通竹節(jié)后施方法,施毛竹專用肥3000~7500kg/hm2,施肥時間與撫育結合。不宜挖冬筍,適當挖春筍。清明前15d到清明后15d期間的筍全留,之后可挖退筍、敗筍,留養(yǎng)新竹900~1200株/hm2,標號新竹。在冬季采伐Ⅳ度以上的毛竹,采伐量為600~750株/hm2,純林以7:3的混交比例將其改造成竹木混交林,從而改善林分狀況,增強生態(tài)功能,提高竹林的綜合性能。
3.4.4 生態(tài)公益性竹林 以生態(tài)為目的,實施自然經營。對于坡度不太陡的、立地條件稍好的竹林,可進行適當的劈草撫育,改善筍竹生長環(huán)境,促其春筍留養(yǎng)成竹??傊?,以自然生長為主,不宜人為干預。
3.5 發(fā)展林下經濟 利用竹林空間,因地制宜發(fā)展林下經濟。在筍用林或筍竹兩用林中選擇適宜地塊開展毛竹林下種植三葉青、金線蓮、多花黃精等中草藥作物,培育竹蓀等菌類作物,防止土壤沖刷,改善土壤結構;在材用林下可養(yǎng)蜜蜂等,產綠色食品,提高經濟效益。
3.6 提高科技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引進、培養(yǎng)、穩(wěn)定人才,是解決竹加工企業(yè)所面臨的技術人員奇缺、創(chuàng)新開發(fā)實力不足、發(fā)展后勁乏力等困難的關鍵[15],是提升毛竹生態(tài)經營、綠色發(fā)展的動力。竹業(yè)今后發(fā)展離不開科技人才的參與,很有必要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竹業(yè)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部門聯系,拓展交流渠道,在吸收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科技成果、竹林生態(tài)經營、產品加工、設備研制、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進行技術交流,并有針對性聯合攻關。如在竹林生態(tài)經營過程中急需應用的耕作機、探筍器、挖筍機、施肥機、簡易索道等機械研發(f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逐步使建陽竹產業(yè)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提高竹業(yè)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聘請科技人員入村蹲點,開展科普咨詢服務。經常性舉辦多形式的技術培訓班、科技講座,及時傳授竹農科學育竹的新知識、新技術,普及和推廣科學施肥、生態(tài)培育、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切實提高竹農科學育竹水平。
3.7 開發(fā)竹林生態(tài)旅游 利用建陽區(qū)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tài)良好竹資源的優(yōu)勢和建陽地處“武夷后花園”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依托發(fā)達的高鐵、高速及武夷山干線樞紐機場建設組成的便捷交通網,開發(fā)竹資源,把握都市生活的人們回歸大自然心理,發(fā)展竹林旅游,既保護生態(tài),又增加收益。把竹產業(yè)與旅游相結合,充分挖掘開發(fā)利用產品。根據建陽區(qū)竹資源分布和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征,分別在莒口鎮(zhèn)華家山毛竹場和黃坑鎮(zhèn)坳頭村不同的竹林自然生態(tài)景觀中,策劃一批森林人家、農家樂等旅游項目,引導群眾制作經營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綠色餐飲、賣綠色食品,大力培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yǎng)和文化商貿為主的竹林生態(tài)療養(yǎng)產業(yè)[16]。圍繞“竹旅游”、“森林旅游”精品線路,全力打造“溪源森林人家”、“紅旗森林人家”、“九壺山生態(tài)旅游”、“九龍山莊”、“白塔山旅游”、“大竹嵐”等旅游品牌,并融入朱熹、宋慈文化及宋代建盞現代傳承文化等建陽大旅游元素中,形成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帶和產業(yè)鏈,實現竹業(yè)增效和農民增收。
4 結語
在竹資源培育中,應確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基礎,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并重的發(fā)展理念[14]。對毛竹純林經營要盡快套種闊葉樹,改造為竹木混交林,提高竹林整體質量;對深翻撫育的山場要注意保持水土,嚴格掌握坡度、坡位、坡向以及間隔期;在施肥措施上,提倡有機肥與套種綠肥,注意保護土壤;在病蟲害防治上,采用營林技術、生物物理防治結合低毒高效農藥防治的綜合發(fā)展措施,把病蟲害損失將到最低程度,防止生態(tài)環(huán)境受污染。這一切措施都是基于生態(tài)保護為目的,促使竹林可持續(xù)、生態(tài)安全和健康發(fā)展。綠色竹海,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激起人們體驗優(yōu)美大自然的欲望,從而帶動了竹林生態(tài)旅游的發(fā)展。堅持以生態(tài)培育竹資源為基礎,開發(fā)竹林生態(tài)旅游業(yè),促使竹業(yè)保持良性循環(huán),綠色發(fā)展狀態(tài),達到百姓富、生態(tài)美、永續(xù)利用目的。
參考文獻
[1]何東進,洪偉,吳承禎.毛竹林生態(tài)系統經濟閾值及研究框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0,20(1).
[2]李延軍,許斌,張齊生,等.我國竹材加工產業(yè)現狀與對策分析[J].林業(yè)工程學報,2016,1(1):2-7.
[3]鄭郁善,洪偉.毛竹經營學[M].第1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
[4]張明接.激發(fā)竹業(yè)新活力增創(chuàng)經濟新亮點;加快閩北竹業(yè)產業(yè)的幾點思考[J].福建經濟,2002(3):22-23.
[5]王力勛.福建省竹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竹子研究匯刊,2002,21(4):28-32.
[6]林華.沙縣毛竹商品林可持續(xù)分類經營探討[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8(1):136-139.
[7]鄭郁善.21世紀毛竹林生態(tài)經營戰(zhàn)略[J].竹子研究匯刊,2001,20(3):15-19.
[8]施坤龍.竹闊混交林優(yōu)點簡析[J].安徽林業(yè)科技,2008(3):50.
[9]周亞琦,官鳳英,范少輝,等.天寶巖竹闊混交林毛竹及其伴生樹種生態(tài)位的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7,39(7):46-53.
[10]林振清.竹闊混交林毛竹生長力與經營效益的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0,19(4):42-53.
[11]羅發(fā)潘,林漢洲,周東雄,等.竹闊混交林分毛竹生長力的研究[J].福建林學報,1997,17(1):35-38.
[12]曹碧鳳.福建省永安市毛竹可持續(xù)經營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利用經濟,2017,4:56-59.
[13]陳永源,黃洪章.閩北竹業(yè)產業(yè)化建設探討[J].林業(yè)經濟問題,2000,20(2):98-101.
[14]邱永華,賴根偉,謝永水,等.毛竹林生態(tài)經營措施探討[A]//浙江省第二屆林業(yè)科技周科技與林業(yè)產業(yè)論文集[C].2005:265-268.
[15]鄭兆飛.閩北竹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竹子研究匯刊,2009,28(4):58-62.
[16]周金明.建陽區(qū)竹產業(yè)發(fā)展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防護林科技,2015,10(145):73-8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