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軍
摘 要:奈保爾是印度裔英國作家。迄今為止他已經(jīng)發(fā)表了超過三十部小說和紀實作品,200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其小說《模仿者》發(fā)表于于1967年,是奈保爾寫作生涯的轉(zhuǎn)折點。本文主要從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來關(guān)照小說主人公辛格的身份尋求之路,以加深對第三世界人民的理解。
關(guān)鍵詞:《模仿者》;霍米巴巴;混雜
作為一位印度裔英國作家,奈保爾在青年時代懷揣到英國求學的夢想。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55年定居英國,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其主要作品有《模仿者》《通靈的按摩師》《重訪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獲得布克獎、毛姆獎、諾貝爾文學獎等多個獎項,與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模仿者》是奈保爾一部直接以模仿為題的小說,該小說以主人公拉爾夫·辛格的回憶展現(xiàn)了新獨立的島國伊莎貝拉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種族等問題,塑造了一個人人皆為模仿者的后殖民島國,揭示了殖民統(tǒng)治給前殖民地人民造成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小說的獨特之處在于采取非線性時間敘述,以回憶錄的形式再現(xiàn)了作者辛格教育、婚姻、政治等方面的經(jīng)歷。小說結(jié)尾在對回憶錄的寫作中,模仿者辛格感覺到了對模仿的超越和身份的統(tǒng)一?;貞涗浀男问剑菍ψ约哼^去的模擬再現(xiàn),是另一種形式的模仿,但是再現(xiàn)又非被動的呈現(xiàn),其間加進了對事件的事后反思,即作者的解釋,因而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主體性,在這個意義上超越了被動的模仿狀態(tài)。而且,在回憶錄寫作中,辛格揭示并思考了前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困境,及造成困境的西方因素與自身因素,同時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偽裝性,這使辛格的回憶錄更具批判價值。
一、模仿
在霍米·巴巴看來,殖民地人們的模仿行為是對更為馴服、更少威脅的身份的向往,是一種改造過的、可辨認的“他者”。奈保爾以此作為小說之名,直截了當?shù)貙⑺膶懽饕鈭D告訴讀者?!澳7抡摺痹谝欢ǔ潭壬暇褪侵趁竦刂R分子的人生定式,他們所受的教育、生活的準則都基于宗主國文化和價值觀。島國伊莎貝拉是一個新獨立的后殖民小國,然而獨立前后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變化,權(quán)力依然在宗主國手中,島國的每一項政治措施都必須有宗主國批準,致使辛格的黨派無力展開有效的政治改革。獨立后的島國經(jīng)濟同樣嚴重依賴宗主國,西方跨國公司可以隨時撤退工廠,而島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這些公司便不得不與之妥協(xié);由于缺乏技術(shù)與專門的知識,島國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實踐使國家陷入更大的經(jīng)濟困境。在島國教育方面,殖民教育掩蓋本土歷史,否定本地人的生活經(jīng)驗,英國文化原封不動地強加于殖民地人身上,以致多年以后辛格對學校的第一個記憶是拿著一個蘋果給老師,而伊莎貝拉根本不產(chǎn)蘋果。在這樣的殖民環(huán)境中,辛格從小就有了否定島國生活的意識:“一條古希臘名言這樣說的:幸福的首要條件是生于名城。生于伊莎貝拉這樣的島國,一個偏遠的新大陸移植地,低等野蠻的地方,就是生于混亂?!毙粮裨谝辽惱邮艿脑缙诮逃悄7滦缘?,誘導學生陷入白日夢和幻想。這些孩子學習英語、算術(shù)、閱讀和地理,解遙遠的陸地,寫到溫帶農(nóng)場參觀的作文,參觀卡內(nèi)基圖書館。島國的殖民教育把人們變成了天生的模仿者。
二、迷失
因為人們受到的殖民化教育,殖民地的人民自然認為,只有通過身份的“英國化”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為了確立他們的身份,宗主國的人民只有通過否定他們的被殖民者身份才能得到身份的確認,他們因此走上了無可逃避的模仿之路。
辛格在伊莎貝拉的經(jīng)歷包括了他的童年、和桑德拉的婚姻和其參與的政治活動。就像辛格在其回憶錄中所說:“那段為人生準備的和逃離的時期,一段居間的時期”。在殖民化的教育下,辛格對自己的印裔背景是矛盾的。當他小的時候,他不斷地對亞利安民族暢想著,這是他起源的地方。為了進一步了解亞利安民族文化,他甚至從圖書館借了相關(guān)的書,并認為自己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他甚至偷偷改了自己的名字,因為這樣聽起來更優(yōu)越,而這也被其稱為是童年時期最重大的秘密之一。但這個秘密是注定要被揭露的。老師最后甚至問他:你是你自己嗎?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辛格對自己島國身份的否定。而其又宣稱自己的英文名字并不重要,從此看出他對自己的“英國身份”也并不滿意。在身份尋求的道路上,辛格來來回回,最終迷失了自我。
“我從小讀到一句出自于希臘的名言:幸福的首要條件就是出生在一座名城?!边@句話從辛格小的時候就被其銘記于心。出生于伊莎貝拉這樣的島國,就注定是混亂和迷惘的。在其很小的時候,他在課堂上對英國國王王冠的重量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象征著其對獲取英國身份的向往。他認為倫敦才是他應(yīng)該去的地方,也是他屬于的地方。在英國他極其羨慕其居住地的房東,并偷偷地模仿他,但不幸的是,房東沒多久就去世了,而這也象征著辛格在倫敦夢想的破裂。辛格來到倫敦是為了尋求內(nèi)心的“秩序”,逃避混亂。這座城市的外表給了人巨大的希望,“五光十色”的燈光,給人一種溫馨,明亮和安全感。但很快,他感到了巨大的失望,城市中人群擁擠,最終又各自回到自己狹小的空間。整體和融合感消失了,感受到的只有分化、無意義和不穩(wěn)定。小說在最開始的幾頁,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始終給人一種緊張感,這都象征了身份尋求的壓力和最終的失敗。為了克服這種孤獨和孤立感,辛格開始和多位女性發(fā)生關(guān)系?!拔覀冏非笮詯酆腿诤?,最終卻是躺在骯臟床上的兩個個體”。不斷和女性的親密接觸并沒有給辛格帶來成就感,他甚至開始害怕“親密”這個字眼。這說明了其無法面對自我和他人。
三、混雜
霍米巴巴為文學領(lǐng)域首次引入了“混雜”的概念并使其流行起來。他說道:“殖民混雜不是指兩個文化之間定位的問題,而是被壓制的文化反轉(zhuǎn)角色進入主流話語并使權(quán)威的基礎(chǔ)喪失?!痹凇赌7抡摺分校粮癯錾谝粋€“混雜”的家庭,并成長于一個“混雜”的地方。辛格的祖父從印度移民到了伊莎貝拉,而辛格出生于伊莎貝拉,從沒去過印度。這意味著家庭傳統(tǒng)被切斷了。雖然在學校受到英國文化的強烈影響,并立志要去他的夢想之地——倫敦。但他并不認為這是他唯一的出路。辛格在伊莎貝拉的早期生活充滿了秘密:關(guān)于他父親的秘密,一個貧窮的教師;自身帶有“標志”的秘密,他總是感覺他在被保護著,并有一只攝像機公正地記錄著他的一舉一動。實際上,他和他的同學們把整個伊莎貝拉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秘密”。他不斷承受著這些秘密帶來的壓力,并決心擺脫它們。在心底里他承認自己是辛格家族的一員,并在夢想著成為家族部落的領(lǐng)袖,馳騁于那塊原始土地。在學校,他經(jīng)常沉浸在圖書館閱讀關(guān)于其祖國的書籍,甚至嘗試去閱讀那些對他來說非?;逎木肀尽_@都顯示了辛格“尋根”的愿望。因此,無論辛格多么努力地去模仿西方文化,他卻永遠也逃脫不了母國的文化。也是在這種時刻他感到伊莎貝拉讓其無法忍受,他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矛盾的幻想之中。
辛格的早年生活不斷游離于不同文化之間。此時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混雜的背景本身并不是一種威脅,而放棄自己的母國文化卻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另一個混雜的例子表現(xiàn)在辛格和桑德拉的婚姻中。桑德拉代表著正在沒落的大都市。辛格喜歡桑德拉動作的堅定,因為這代表著信心和活力,而這也是辛格所缺乏的。他喜歡桑德拉過分的自愛、貪婪和創(chuàng)造機會的能力。所有這一切都使他變得更堅強。因此在這樣的婚姻關(guān)系中,桑德拉代表著秩序和力量,辛格則是被動跟隨著桑德拉的指引。這導致了辛格對桑德拉近乎迷信的依賴。他們的婚姻關(guān)系最終破裂了,因為辛格過分地估計了她的堅定和信心。他認為桑德拉有著純正的英國血統(tǒng),而只有這種純正才能帶來確定性和力量。但他沒有看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所謂的純正起源只不過是一個夢。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混雜的。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身份的同一,而在于如何看待身份的問題。辛格沒有看到隱藏在模仿中的顛覆性力量。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通過模仿,一個被殖民者擁有了混雜的身份。而這種混雜打亂了東方和西方的這種典型的二元對立。當辛格開始走上寫作之路時他開始意識到,所謂身份的純粹只不過是一個幻想,而身份是不斷游走和流動的。
參考文獻:
[1]Naipaul,V.S.The Mimic Men[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7.
[2]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 on the Origin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London:Verso,1983.
[3]Bhabha,HomiK.RepresentationandtheColonialText.Brighton:HarvesterPress,1984.
[4]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5]阿爾弗雷德·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王醌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巴巴,生安鋒.后殖民主義、身份認同和少數(shù)人化——霍米巴巴訪談錄[J].外國文學,2002,(06).
[7]巴巴,生安鋒.后殖民、全球化和文學的表述——霍米巴巴訪談錄[J].南方文壇,2002,(06).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易斯頓美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