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權
選題報告雖然也在與時俱進,但是,與更高一級的商業(yè)語法——商業(yè)計劃書——相比,仍然顯得粗放。它更像是商業(yè)計劃書的一個子集或者不甚完備的片斷。
有些事情天天接觸,容易熟視無睹,特別是其中的問題,比如選題報告。
選題報告是編輯使用的日常基本公文,是圖書出版流程的起點,甚至可以說是圖書的出生證明(如果通過了)。目前,各社選題報告設項大同小異,老派一點包括基本情況、目錄、內容提要、部門和編委會意見等,新派還要加上選題特點、營銷計劃什么的。至于具體內容,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言簡意賅,惜默如金,也有翻來覆去就那幾句話的;有的洋洋灑灑,如寫專著,也有啰啰嗦嗦不厭其煩的??炊嗔?,總覺得少點什么。少點什么呢?最近因工作事務惡補商業(yè)知識的時候,我猛然發(fā)現(xiàn),少的正是商業(yè)計劃書的范兒。
商業(yè)計劃書,聽著高大上,其實就是一種商業(yè)文書格式。但是,這種格式是歷經各國商業(yè)檢驗證明有效的工具,或者說是以發(fā)達商業(yè)文明作為支撐且為其外化。這就像1887年出版的《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不僅是開會指南,而且是民主技術。當然,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出版業(yè)通用的“選題報告”本質也是中國商業(yè)文明的反映。后者是“三審制”的直接產物,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選題報告雖然也在與時俱進,但是,與更高一級的商業(yè)語法——商業(yè)計劃書——相比,仍然顯得粗放。它更像是商業(yè)計劃書的一個子集或者不甚完備的片斷。
在這篇書業(yè)隨感中,不可能盡述商業(yè)計劃書之選題報告版的細節(jié),但是,以下要點無疑是關鍵所在:
第一,對產品或服務無論如何分析都不過分。
除非你是天才,否則別說你的選題項目是天下唯一的:就是中國沒有,外國也一定有,太陽底下沒新鮮事。也別在選題會上聲淚俱下地強調有多愛這個項目,須知,每個人都有愛好,但是,不是所有的愛好都是商品,而只有那些與更多他者產生最大共鳴的愛好才是商品。
因此,現(xiàn)在到了回答的時刻:它與其他圖書有什么不同?這種稀缺性滿足了何種現(xiàn)品沒能滿足的需求?產品的門檻高嗎?設想中的定價之可行性及其留給利潤的空間有多大?
總之,無論是求助發(fā)行部還是開卷報告,反正你要證明的是這個產品或服務的投資價值。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書業(yè),其長期、良性運轉的基礎都是對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的持續(xù)投資,而“基礎的基礎”便是每個項目的價值。目前,中國出版業(yè)分為事業(yè)和產業(yè)兩大部分,無論如何定性,商業(yè)計劃書的思維模式都適用,只不過根據具體項目略作調整即可。
第二,描繪如何賣出去、賺利潤的邏輯就是講清商業(yè)模式。
過去三十年前,中國書業(yè)界在從暗到明地探討商業(yè)模式的歷史進程中容易陷入各種“為王論”,即以渠道為王、內容為王,還是賬務為王。這些討論是書業(yè)市場化發(fā)展中的階段性產物,割裂地看各有道理。經驗告訴我們,每種討論行進至此,即是走進一個鈣化反應的死胡同,必須引入新理論,才能重啟創(chuàng)意風暴,而商業(yè)模式便是這樣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商業(yè)模式是一門學問。一般而言,它是一個企業(yè)或項目滿足消費需求的系統(tǒng),包括價值主張、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收入模型等等。從這一概念出發(fā),我以為選題報告要更多地在精確的發(fā)行和營銷渠道選擇、計劃和人員等方面發(fā)力。
如果把編輯和發(fā)行作為左右兩頭,可以看到,在一些出版機構,發(fā)行和編輯“兩張皮”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非但沒有緩解,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發(fā)行一票否決的“右傾”。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案是項目經理制。但是,能擔綱項目經理的大多是編輯。因此,項目經理制的本質是偏“左”的。我以為,將“商業(yè)模式”引入選題報告有望提供一個新的解決路徑。
第三,財務規(guī)劃要從選題報告開始。
以前編輯多是文人,不屑也不會算賬。近十幾年來,隨著考核機制的量化,無論是普通編輯,還是部門主任,甚或總編輯,心里都有一個算盤打得噼啪響。一般情況下,低于3000冊的書是沒人感興趣的,除非有特殊的商業(yè)模式。盡管如此,在每年的四十萬種圖書中,市場表現(xiàn)不及格的產品也占絕大多數。這本是“二八定律”在起作用,無可厚非,競爭就是了。
強調財務意識貫穿圖書成長全程首先要從選題報告開始,宜列為重要的一部分加以細化,有必要的話,還需要印制和財務人員共同參與。以前,我們的選題報告只談內容,后來列入發(fā)營銷規(guī)劃。這是進步,但是還不夠。圖書出版之所以困難而有趣,一個原因是它是一種期貨。一年前想的選題一年后才會上市,但是,它還會如設想中一樣好賣嗎?為了將風險降至最低,提前、合理的財務規(guī)劃將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現(xiàn)在,是加入財務規(guī)劃的時候了。
第四,語言不只是形式,而是思維的外化。
僅舉一例。商業(yè)計劃書中的第一部分是概要。這部分相當于選題簡介,別看它短,實際上是最重要的。有時候,就是這短短三四百字,決定了選題是否通過。一些選題報告根本沒有概要,只有詳情,這顯然不便于高效溝通。而更多的問題是,選題簡介流于過場,不是詳情的精煉表達。如果一個選題的精要在三四百字里還沒說清楚,要么說明它沒有太大價值,要么是編輯的理解和表達力有問題。
也可能是寫作方式不對頭。像所有新聞的導語一樣,選題簡介雖然在最前面,但是,最好在寫完整個兒報告后再動筆完成。那時候,編輯就像一個站在山頂俯看的人,要以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全局感,像寫廣告語一樣字斟句酌地完成這份簡介。當然,如果有條件把簡介改成PPT,各方在一起對觀商議,效果可能會更好。順便講一句,選題簡介不是廣告,要盡量避免使用感性評價語言,少用形容詞,多用數字,多用定性的語言。
最后,還想講兩句“多余的話”。選題報告的主體由編輯撰寫并由編輯負責固然不錯,但是,后面的“意見”——一般由部門領導和總編輯批復組成,通常是“同意”或“同意出版”——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三審制”的責任記錄,現(xiàn)在大家都做得不錯??墒?,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話可寫?比如,不同意的話,為什么不同意?這些話對有想法、有干勁的年輕編輯其實是特別受用的。同意的話,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或者干脆寫點激賞性的贊美?我想,通行的選題報告給“意見”的地方太小了,還可再大些,而且可以在制度上鼓勵多寫。編輯本來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種。出版手藝,尤其在創(chuàng)意階段,很難留下詳細記錄。我們都知道,編輯高手點頭的背后一定是思路最短的關鍵性思考。把它們記錄下來,而不是限于選題會上的口頭表述,無論對寫報告的編輯,還是作為保存出版檔案,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