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聞
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與精髓在于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高校民主”,切實保證教師員工“當家作主”的理想能夠實現。為此,需要構建起與之相適應的民主政治制度,為教職員工和在校學生的民主權利提供保障,并保障其依法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及民主監(jiān)督的基本權利。同時,要積極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借此培養(yǎng)人們文明的政治意識、搭建文明的政治制度、規(guī)范并形成文明的政治行為。
一、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與內涵
(一)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
一是政治實踐行為是特定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法律制度于社會政治生活內能動的反映與體現,是特定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法律制度所倚仗的基礎。二是高校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具有鮮明階級屬性,能夠規(guī)范教職員工和在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其政治實踐和社會行為。三是政治法律制度通常會具體化成國家機器運轉所借助的組織模式、權限分化、工作范式等實際制度與特定的政治體制,包括領導制度、選舉制度以及政府行政制度和人事制度等。
(二)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內涵
一是在政治實踐行為層面,需要進一步深入、全面、系統(tǒng)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地對師生員工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在日常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作用,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提升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水平;二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對高校政治文明加以改善,通過發(fā)掘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師生員工能夠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接受和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覺悟;三是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層面,高校政治文明建設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內核,深入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同時,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對民族精神加以弘揚與培育,并在這一過程中,以社會道德規(guī)范為前提,對師生員工進行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和人類美德教育;四是將師生員工的全面發(fā)展視為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在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的同時,不斷引導這些群體去追求更高的文明,讓其中的先進分子和優(yōu)秀人才樹立起共產主義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理想。
二、高校政治文明構建中思政工作的作用解析
(一)引領文明政治行為
在靜態(tài)層面上,政治文明屬于人類社會政治生活內的全部進步成果;在動態(tài)層面上,政治文明指的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進化發(fā)展的實踐過程。一般而言,在高校范圍內,政治行為指的是師生員工在一定利益基礎面前,以政治權力之獲得與運用為內核,為實現政治權利而展開的活動。實際上,所有社會中政治文明的發(fā)展,都需要社會公眾具有較高的文明政治意識和社會政治信仰,也需要生活在這一政治制度下的社會公眾形成文明的政治行為。這樣才能讓社會公眾以正確形式參與到政治活動之中,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在高校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思想被視為行為之先導,需要依靠法律之懲處與震懾作用,還需要借助合理的政治制度設計,增強對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與導向。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化,借助媒體、新聞和網絡等提升該群體的文明政治行為,在對現實政治生活中與文明政治相悖的行為進行揭露與批判的同時,還要對文明政治行為進行鼓勵,發(fā)揮其先鋒與示范作用。
(二)啟發(fā)文明政治意識
社會轉型和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及價值取向維度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公眾的政治意識受到了嚴重沖擊,人們政治意識內的政治認知出現了偏差,導致政治信念無法得以堅定,政治價值觀趨向于更多向度。因此,為克服封建殘余與腐朽政治意識給現實社會轉型造成的消極影響,消除政治多元價值觀給高校政治文明建設帶來的影響,啟發(fā)師生員工的文明政治意識,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以灌輸的形式向黨員與群眾傳授與時代特征相符的政治知識、政治理念,在遵從社會發(fā)展方向和主流政治價值觀的同時,不斷提升師生員工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認知和認同,增強對政治優(yōu)劣的辨識能力。
(三)培育文明政治認同
政治制度是人類在維護共同體安全與基本利益時,為了達到一定的公共秩序與分配模式,對相關政治關系做出的系列規(guī)定。通常來說,政治制度設置是否合理,需要關注其在現實政治中能否更加有效地調整人們的政治行為,以達到文明的程度,其中的標準包括政治文明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與可操作性等。在高校政治文明構建過程中,借助思政工作的開展能夠提升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促使其對政治文明形成深度認同、接受和自覺遵循相關的規(guī)則,培育師生員工的政治認同。比如,受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在這一沖突的現實環(huán)境面前,為讓師生員工更好地理解、認同和接受當前的政治制度和已有的政治文明,需要依靠法律力量加以強制,還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對黨員和人民群眾開展政治社會化的教化工作,并將其視為培育文明政治社會認同的關鍵渠道。
三、思政工作視角下高校政治文明的建設路徑
(一)堅持依法治校與黨的領導
一是借助建立與健全客觀公正之評價機制和構建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讓師生員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能夠受到必要的約束,提升民主管理與民主監(jiān)督的成效;二是高校需要主動實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不同層面應考慮政治文明的現實訴求,持續(xù)提升教職員工與學生的政治文明意識,并借此規(guī)范其政治文明行為。
(二)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政工作視角下,高校政治文明的建設工作需要堅持解決思想和心理問題同步進行的原則,以提升高校政治文明的建設水平。為此,需要健全高校的就業(yè)指導機構與就業(yè)信息服務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高效優(yōu)質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服務;需要重點強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的幫扶工作,通過政府投入和多方籌措資金的形式,保證教育對象當家作主的理想目標能夠實現。同時,高校政治文明建設工作應該體現師生員工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體現其本質特征,讓這一群體能夠依法享有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三)注重民主政治的社會實踐
一是持續(xù)深化人事與教師選聘制度改革,提升高校政治民主化進程,借此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高校政治文明建設的健康發(fā)展;二是做好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工作。該工作能夠提升高校廣大教職工之民主意識,提升高校民主政治建設水平,將思政工作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是做好校務公開等工作。校務公開不但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內在訴求,是高校長期健康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在高校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應放在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上。多年來,河南省各高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成長、集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文明意識的首位,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從2016年9月到2017年7月,河南省各高校紛紛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依托大學生文明修身活動,完善制度、加強管理、重在引導,讓“以學為榮、不學為恥”成為大學生文化的主旋律。同時,開展了“七項文明修身”活動,即政治與道德文明、課堂文明、考場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網絡文明、行為文明活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重點解決課堂、宿舍、校內公共場所、網絡等“四個空間”的文明行為,加強學習、生活、文體、心理“四個維度”的文明建設。并通過開展“做理性愛國人,樹青年新正氣”系列活動,將學風建設與維護穩(wěn)定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學校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高校政治文明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在弘揚優(yōu)良學風,彰顯和諧校園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