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澄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在城市中,存在著大量的因求學或者父母外出工作等原因導致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父母的陪伴缺失的兒童群體出現(xiàn),他們往往和隔輩親屬或者親戚一起生活,或者在幼年就已經開始了住校生活。但是由于城市的生活條件較好,以及支持系統(tǒng)較為完善,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并沒有農村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突出,所以經常被人們忽視。但這一部分的大學生也有不少表示自己受到了這種相關經歷的影響,表現(xiàn)出了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問題。我們關注這些大學生,探索他們這種曾經的父母陪伴缺失對于他們的影響以及相關解決措施。
采取自編問卷的形式,對該校學生童年的父母陪伴缺失的現(xiàn)象進行了調查。共向該校學生發(fā)放了150問卷,回收可用問卷110份。
在回收的110份問卷中,女生占問卷回收總數(shù)的52.73%,男生占比47.27%。接受調查的男女比例較為平均。其中大一的學生占比52.73%,大二占比25.45%,大三占比12.73%,大四占比9.9%。人數(shù)逐年級遞減。另外,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占比54.55%,居住在農村的占比28.18%,隨父母由農村遷移到城市中的占比17.27%,有過城市居住經歷的學生占很大的比重。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表示自己在成年以前有過父母陪伴缺失經歷的占比65.55%,父母陪伴缺失現(xiàn)象在當今較為普遍。
居住地方面,居住在農村的孩子父母陪伴缺失現(xiàn)象較城市和隨遷子女多,占比71%,隨遷子女的父母陪伴缺失現(xiàn)象占比57.9%。農村中的父母陪伴缺位現(xiàn)象較為普遍,而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仍是農村中留守現(xiàn)象較多。
我們將父母陪伴缺失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外出工作、家庭離異、生活繁忙、其他原因等。其中外出工作是造成父母陪伴缺失的首要原因,家庭離異及生活繁忙各占一定比例。其他原因中,外出上學造成陪伴缺失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將其原因同大學生居住地進行聯(lián)系后,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陪伴缺失原因具有差異性,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在農村中父母缺失原因的比重最高。而在農村隨遷至城市中的大學生中,由于其他原因(外出求學等),所占比例較其他居住地的大學生高。隨遷家庭的家庭離異造成父母陪伴缺失的情況也較高。
在父母陪伴缺失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在有過陪伴缺失的大學生中,父親不在身邊的占比50.7%,父母雙方缺位占比42.3%,母親缺位占比7.0%,父親陪伴缺位十分普遍。另外父母在缺失原因方面有顯著的差異性。
在對11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中,認為缺失經歷對自己影響不大的占23.64%,認為有積極影響的占10%,認為有消極影響的占24.55%,認為積極和消極影響兼有的占41.82%。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影響范圍涉及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面。
張莉華在《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到,曾留守兒童存在著自我評價偏低;自閉心理重;情緒多負面體驗,消極的防御方式;心理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心理發(fā)展水平落后等問題。我們認為,這種曾留守經歷也可以類比到城市中,城市中父母的陪伴缺位,也可能會帶來類似的影響。
回到埃里克森提到的未完成情結會對個人成長造成影響的理論。我們認為,“留守群體”大學生內心的“留守經歷情結”, 暗藏了太多在其早期心理發(fā)展階段未充分完成的心理發(fā)展任務。如親子關系不良、自我概念偏差等等。這些心理在他們的早期成長經歷中一旦悄悄形成, 就進入到他們的人格構建、認知模式、防御方式等心理層面。到大學遇到不適應問題,就集中地爆發(fā)出來。與其說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學業(yè)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具體心理問題,是所謂的“大學生活適應不良引發(fā)的心理問題”, 不如說這些是表面現(xiàn)象, 深層問題是其早期心理成長未完成的任務,和大學期間新的心理發(fā)展任務交織在一起, 成為他們內心沉重的雙重心理困惑,使他們的人格發(fā)展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徘徊不已。
經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成年前,曾經的童年父母陪伴缺位現(xiàn)象較為普遍;男生所經歷的較為明顯。在父母一方陪伴缺位的情況中,父親陪伴缺位現(xiàn)象普遍;陪伴缺位現(xiàn)象在農村現(xiàn)象更為普遍;成年前的父母陪伴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品格品性,學習成績等都有影響。
大學生“先天”的父母陪伴缺失對于大學生自身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何為這些缺乏心理發(fā)育“先天”成熟環(huán)境的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性格等成長的“后天”環(huán)境條件,讓其在大學時期能健康地成長,是大家不可懈怠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
[1]潭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01-10:150.
[2]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中國婦運》,2013,(6):30-34.
[3]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79.
[4]張莉華.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