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作為文學表達中的慣用主題,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影視創(chuàng)作中,這就為電影主題的開掘拓寬了渠道。而《男孩和世界》作為一部以“流浪”為主題的電影,打破了原有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導演在片中運用了大量回憶式鏡頭,突破了傳統(tǒng)“流浪”主題的單一化表達模式,構造了多樣化的闡釋維度?!赌泻⒑褪澜纭愤@部動畫電影在思想內容上著力表達的首先是第三世界國家城市化進程中人民的普遍生活狀態(tài)。物的隱喻價值貫串整部影片。在《男孩和世界》中,有幾個貫串電影始終的物象,在畫面表達中反復出現(xiàn)。例如,那個一直被男孩拿在耳邊聆聽父親笛聲的鐵罐,該物象是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鐵罐是故事里男孩家的米罐,當父親倒完最后一粒米后,鐵罐失去了作用,男孩就拿著鐵罐穿梭于鄉(xiāng)間,收集各種美妙的音符。隨后,父親離家打工賺錢,男孩拿著當年的米罐聽到的只有父親悠揚的笛聲,笛聲一方面隱喻的是男孩對父親的思念;另一方面是在外打工的父親對于家庭物質生活的補貼通過笛聲傳遞回來。但是笛聲畢竟是轉瞬即逝、不可觸摸的,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男孩無論是想要留住父親的物質還是精神都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物的隱喻也讓整部動畫電影對于人類普適性的表達更充分。
人物角色差異性與同一性重新塑造了電影的時空觀。在敘事結構上,《男孩和世界》并未放棄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模式,即全片的主線為一個男孩的尋父之旅,但是,該影片的獨特之處在于出現(xiàn)了“自我對話”的模式,即男孩在旅程中遇到的人都是不同時期的自己,無論是在紡織廠織布的青年人,還是采摘棉花的中年人,還是回到家鄉(xiāng)面對一扇破窗的老年人,均是那個男孩。以至于,“自我對話”頻繁出現(xiàn)在影片中,這種模式重新整合了此前影片單一化的線性時空觀,將時間與空間的表達與故事乃至人物命運相聯(lián)系,這是人物不同人生階段的差異性和人物個人的同一性相互沖突造成的。同時,導演也通過對于男孩這一人物命運的描繪,揭示出了更深層次的人類命運的思考。這部電影主要想表達的是人類命運的悲劇循環(huán),在外漂泊得再久,最終仍需要回到原點,雖然是男孩的一段流浪旅程,但是卻反映出了人的一生。
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場景進入動畫電影,從角色之旅過渡到人類之旅。《男孩和世界》的后半段出現(xiàn)了近35秒的紀實畫面,場景觸目驚心,這也是對于“流浪”主題最高級的升華。植被破壞、森林火災、大氣污染、鋼鐵制造、被汽車填滿的馬路、冰川融化、海洋污染,最后在美元的快閃畫面中結束。這無疑從男孩的“流浪”跳接到了人類的“流浪”,男孩在旅程中成長,他的心態(tài)也從田園牧歌的閑適演變成最后歸鄉(xiāng)時的千瘡百孔.人類的旅程同樣如此,在工業(yè)化社會出現(xiàn)之前,人類善待地球,與其和平共處,但當“利益”成為人類活著唯一追求的目標時,人類的這趟旅程注定是失敗的,人類在享受科技的便利時,也在過度使用中自我折磨。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