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謙 張凌 汪青蓉 肖克峰
1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深圳市泌尿外科微創(chuàng)工程中心 518020 廣東深圳
白光成像(white-light imaging, WLI)膀胱硬鏡已經(jīng)使用了100多年的時間,這類傳統(tǒng)內(nèi)鏡系統(tǒng)檢查時患者疼痛較為明顯;而且其成像鑒別力受限于人類肉眼鑒別力,難以發(fā)現(xiàn)微小病變及原位癌,是術后腫瘤復發(fā)的可能因素之一。 窄帶光譜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NBI)膀胱軟鏡技術是目前應用于膀胱病變檢查最先進的技術。 首先用可彎曲的復合材料替代堅硬的金屬材料,在增加可視角度的同時減輕了患者疼痛;其次采用窄帶藍、綠光替代白光成像,增加了圖像的鑒別力,更易于發(fā)現(xiàn)微小病變及原位癌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中心2014~2016年行TURBT并獲隨訪鏡檢的患者資料,評估NBI膀胱軟鏡在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術后隨訪中的應用價值。
回顧本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進行膀胱鏡檢查并有手術記錄以及病理報告的患者資料,按照如下標準選取資料進行分析,納入標準: 接受了標準的TURBT術,病理診斷為Ta或T1期乳頭狀尿路上皮癌,術后采用我中心標準的膀胱灌注化療方案。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余部位尿路上皮癌或者記錄不完全,包括病理報告中未描述肌層;鏡檢報告對病變部位、大小描述不清的。
標準的TURBT術要求為:深度至深肌層,邊緣距腫瘤邊緣0.5 cm,術后對腫瘤基底部及邊緣均進行“冷活檢”。
采用吡柔比星30 mg或表柔比星50 mg,術后1 h內(nèi)即刻灌注,此后每周一次共8周,再后每月一次共8個月。吡柔比星灌注出現(xiàn)嚴重化學性膀胱炎的患者改用表柔比星進行灌注,若仍不能耐受的患者采用表柔比星30 mg進行灌注。
膀胱鏡首次復查時間為術后第1個月,此后2年內(nèi)病理為高級別的患者每3個月復查,低級別的患者每6個月復查;5年后高級別的患者每6個月復查,低級別的患者每年復查,直至終身。
分級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t檢驗。偏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統(tǒng)計軟件采用開源軟件R語言,版本 3.2.3。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共納入165份膀胱鏡檢記錄進行分析,包括51例(82例次)的NBI膀胱軟鏡檢查,46例(83例次)的WLI膀胱硬鏡檢查,所有鏡檢均由主治以上職稱的泌尿外科醫(yī)生施行。
NBI軟鏡組患者與WLI硬鏡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及手術病理結果比較見表1,NBI軟鏡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多發(fā)性與WLI硬鏡組均有顯著性差異。
NBI軟鏡組與WLI硬鏡組復查鏡檢的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的鏡檢復查時間(按術后第n月計算)由于呈偏態(tài)分布,采用median(q15,q75)表示。兩組患者復查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NBI軟鏡組復查時間中位數(shù)為術后13個月,WLI硬鏡組為11個月。NBI軟鏡組共進行了13例次活檢,活檢部位三角區(qū)1例次、頂壁3例次、前壁5例次、側壁4例次。WLI硬鏡組共進行了4例次活檢,活檢部位三角區(qū)1例次、頂壁2例次、側壁1例次。NBI軟鏡組的活檢例次要明顯多于WLI硬鏡組,而且NBI軟鏡組在前壁發(fā)現(xiàn)可疑病變的例數(shù)明顯多于WLI硬鏡組。但兩組病理復發(fā)的例次沒有顯著性差異,NBI軟鏡組為5例次,WLI硬鏡組為3例次。NBI軟鏡組復發(fā)率為7.8%,鏡檢假陽性率為10.4%。WLI硬鏡組復發(fā)率為6.5%,鏡檢假陽性率為1.2%。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鏡檢結果比較
相較于傳統(tǒng)的膀胱硬鏡,膀胱軟鏡具有可視角度大、患者痛苦小的優(yōu)點。 膀胱軟鏡于上世紀80年代應用于臨床。早期的纖維軟鏡成像質(zhì)量差、視野狹窄、價格昂貴,并未受到臨床醫(yī)生的歡迎。隨著電子軟鏡的推出,成像質(zhì)量及視野得到了很大改善[1]。由于膀胱軟鏡鏡頭可彎曲,沒有檢查死角[2],能夠觀察到傳統(tǒng)70°硬鏡難以發(fā)現(xiàn)的位于膀胱前壁接近頸部的病變。 本研究中,軟鏡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的13例次中有5例次位于前壁,而硬鏡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位于前壁的病變,這進一步證明了軟鏡的視角優(yōu)勢。同時軟鏡檢查的痛苦顯著小于硬鏡檢查。 近年來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表明,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在局麻下膀胱軟鏡檢查的疼痛顯著低于硬鏡。男性患者術后尿頻、尿道燒灼感更低[3~5]。 本研究軟鏡組中男性患者比例高達86%,也反映了在真實的臨床實踐中,醫(yī)生和男性患者本人更傾向于膀胱軟鏡檢查。
近年來膀胱鏡成像技術的改進主要有熒光成像技術和NBI成像技術。 熒光成像技術需要提前將光敏劑灌入膀胱,受光漂白對診斷時間的限制。 NBI成像技術將白光過濾為藍光(波長415 nm)和綠光(波長540 nm),在這個光譜范圍的藍綠光大部分被血紅蛋白吸收,因此僅能穿過組織表層,增加了黏膜表層毛細血管和黏膜下血管網(wǎng)的可見性,進而增加了腫瘤組織和周圍正常組織的對比,使得腫瘤組織更容易被發(fā)現(xiàn)[6, 7]。 NBI技術簡便易行,更易于在門診施行。 很多前瞻性研究表明NBI在進行膀胱腫瘤初檢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白光成像,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的微小病灶或原位癌[6, 8]。 還有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NBI能夠加強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復發(fā)的發(fā)現(xiàn)率[9]。 由本研究的患者特征比較可以看出,醫(yī)生在選擇檢查方式時受到以上信息的影響,會產(chǎn)生明顯的選擇偏倚。在此次回顧性分析中,NBI軟鏡組男性患者的比例為86%,WLI硬鏡組為65%,NBI軟鏡組患者的年齡中位數(shù)比WLI硬鏡組大7歲,兩組的性別和年齡均有顯著性差異。 而且NBI軟鏡組多發(fā)病灶的病例數(shù)明顯多于WLI硬鏡組。 男性、高齡、多發(fā)都是膀胱癌復發(fā)的相關因素[10, 11]。 可以看出醫(yī)生對于膀胱癌術后復發(fā)高?;颊吒鼉A向于建議NBI軟鏡檢查。
Herr等[12]認為,NBI技術還存在著兩個疑問:①NBI技術是否客觀上能夠增加膀胱癌病灶的發(fā)現(xiàn)率?②NBI技術是否導致了更高的假陽性率,造成患者進行了不必要的活檢? 目前已報道的NBI與WLI進行比較的樣本量最大的兩項前瞻性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相似,都是同一病例先進行WLI膀胱軟鏡檢查,再進行NBI膀胱軟鏡檢查[8, 9]。這種研究方法雖然很好的避免了患者和病變的差異性,但同時也造成了觀察者偏倚——NBI檢查多發(fā)現(xiàn)的病灶可能是由于醫(yī)生更仔細地進行了重復檢查。因此,更合理的實驗設計應該是將患者隨機分為NBI和WLI兩組,兩組均仔細地進行兩遍檢查,才能有效地消除觀察者偏倚。
本研究中,NBI軟鏡組鏡下發(fā)現(xiàn)可疑病變進行活檢的例次明顯多于WLI硬鏡組,NBI軟鏡組檢查中約16%進行了活檢,WLI硬鏡組僅5%。這表明NBI軟鏡檢查對病變的敏感度顯著高于WLI硬鏡。但是,在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或卡介苗后,黏膜經(jīng)常呈現(xiàn)炎性表現(xiàn),NBI技術并不能有效區(qū)分炎性表現(xiàn)與微小腫瘤或原位癌,由于病變在鏡下變得更為明顯,增加了檢查醫(yī)生的疑慮,進而增加了活檢概率,而這些活檢并非都是必要的。本研究中,NBI軟鏡組13例次活檢中確認5例次病理復發(fā),發(fā)生在4例患者復查過程中。其中有1例最初病理為多發(fā)、高級別的患者發(fā)生了兩次復發(fā),相距1年,第一次復發(fā)位于前壁,第二次復發(fā)位于側壁,因此可以排除漏診。軟鏡組復發(fā)比率為7.8%,假陽性率為10.4%。WLI硬鏡組4例次活檢中確認3例次病理復發(fā),分別發(fā)生于不同的患者,復發(fā)比率為6.5%,假陽性率為1.2%。由此看來,NBI軟鏡檢查的假陽性率較高,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活檢。
綜上所述,膀胱軟鏡技術由于患者痛苦小,沒有視野死角等優(yōu)勢,替代硬鏡是必然趨勢。 NBI技術比傳統(tǒng)WLI檢查敏感度高,同時假陽性率也較高,導致患者進行了不必要的活檢。NBI技術仍需要進一步的改進,例如建立評分系統(tǒng)以明確NBI鏡檢時病理活檢的指征。
[參考文獻]
[1] Okhunov Z, Hruby GW, Mirabile G, et al.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flexible fiberoptic and digital cystoscopes. Urology, 2009,74(2):427-430.
[2] Pavone-Macaluso M, Lamartina M, Pavone C, et al. The flexible cystoscope. Int Urol Nephrol, 1992,24(3):239-242.
[3] Greenstein A, Greenstein I, Senderovich S, et al. Is diagnostic cystoscopy painful? Analysis of 1,320 consecutive procedures. Int Braz J Urol, 2014,40(4):533-538.
[4] Seklehner S, Remzi M, Fajkovic H, et al. P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analyzing pain perception of flexible and rigid cystoscopy in men. Urology, 2015,85(4):737-741.
[5] Quiroz LH, Shobeiri SA, Nihira MA, et 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office flexible to rigid cystoscopy in women. Int Urogynecol J, 2012,23(11):1625-1630.
[6] Li K, Lin T, Fan X, et al. Diagnosis of narrow-band imaging i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Urol, 2013,20(6):602-609.
[7] Zare R. Comparison of flexible blue light cystoscopy and rigid blue light cystoscopy in bladder cancer. Eur Urol Suppl, 2016,15(6):166.
[8] Chen G, Wang B, Li H, et al. Applying narrow-band imaging in complement with white-light imaging cystoscopy in the detection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Urol Oncol, 2013,31(4):475-479.
[9] Herr HW, Donat SM. A comparison of white-light cystoscopy and narrow-band imaging cystoscopy to detect bladder tumour recurrences. BJU Int, 2008,102(9):1111-1114.
[10] Der HV, Witjes JA. Recurrence, Progression, and Follow-Up i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Eur Urol Suppl, 2009,8(7):556-562.
[11] Dobruch J, Daneshmand S, Fisch M, et al. Gender and bladder cancer: a collaborative review of etiology, biology, and outcomes. Eur Urol, 2016,69(2):300-310.
[12] Herr HW. Narrow-band imaging evaluation of bladder tumors. Curr Urol Rep, 2014,15(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