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華
生死之間,是為念。給靈魂以淡泊,寄肉體于世間萬物者,死,即為永生。
——題記
伯外祖父去世的時候,我不在家,因而避開了悲痛的場面。放假歸來,母親告訴我這個消息,我有些錯愕,半晌才哭了出來。淚水一顆顆掉在地上,聲音清脆,濺起一室悲傷。
母親似乎沒想到我的反應(yīng)這么大,她輕輕為我抹去眼淚,說:“孩子,于他而言,死亡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我愣愣地站在原地,一陣風(fēng)吹來,拂過臉上未干的淚,帶來一絲冰涼,涼意透進心里,帶來短暫的清明。是啊,死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七十多歲的老人,無兒無女,腿腳也不方便,生活全靠外祖父和兩個舅舅,而兩個舅舅對他從來都不假辭色。我每次回去的時候都會陪他說說話,用我的微笑去掩蓋他的孤獨與無助??墒牵虑榘l(fā)生得那么突然,一個好好的人,說沒就沒了。
我走向窗邊,渾身都是悲傷,任憑風(fēng)吹亂發(fā)絲,遮擋住視線。天氣很好,天空泛著淡淡的藍,上面飄著幾朵白云,放眼望去,滿目的祥和與安寧。陽光分外溫暖,我卻莫名打了個冷戰(zhàn)。我在想,人究竟為什么要活著,又為什么會死去?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輕生的事情發(fā)生,每一次這種消息傳來時都會在我的心里泛起漣漪。我實在想不明白,究竟什么樣的理由才能讓人草草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那么決絕地把自己奉獻給死神。一部影視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了無牽掛者,忘生;心有所愛者,忘死?!蔽也恢?,一個人到底需要淡泊到什么程度才能忘卻生死,而又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大愛才能傾盡全力只為有一個生的機會!
人為什么而生?為什么而死?生是什么?死又是什么?生死之間又是什么?
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有上帝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注定好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按照被計劃好的路線行走,生,是上帝讓你生,而死,靈魂也要回到上帝那里去。既然這樣,西方的人文主義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沒有上帝,我們就沒有靈魂?我們死后又會去向何方呢?
朱自清先生說:“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被蛟S從某種意義上說,死與生本就是同一個概念,死即是生,生則為死。莊子認為,人本來就是天地間的一團氣。生,不過是氣凝成了形;死,不過是形化成了氣。由此也才有了“鼓盆而歌”和“莊周夢蝶”。既然這樣,我們活著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我曾問母親,我說:“媽媽,你說人活著到底有什么意思?就好比你們吧,從小便生活貧苦,長大后,成家立業(yè)了,就要為了自己的家庭而活。后面有了孩子,把孩子養(yǎng)大成人,以為終于可以休息了,但又會有孫子。就這樣周而復(fù)始,子子孫孫無窮匱。一輩子幾乎不為自己活。人活著到底有什么意思?”話題或許有些沉重,她凝視了我半晌,而后開口道:“可就算再沒有意義,我們總歸是不能去死的?!逼狡降囊痪湓?,卻在我心里激起了千層巨浪??倸w是不能去死的,那么就必須要找到生的意義了。
生的意義,或許是宗愨的“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生的意義,或許是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生的意義,或許是李易安的“生當作人杰”;生的意義,或許是岳鵬舉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生的意義,又或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生的意義,就是要有一番作為!
那么,存乎于生死之間的又是什么呢?
生死之間,是為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生死亦在一念之間。蘇武被囚十九年,錚錚傲骨,一念是投降茍活,一念是寧死不屈;司馬遷受宮刑之辱,不懼世俗,一念是屈服命運,一念是驚世駭俗;魯迅為革命事業(yè)而奮斗,頑強不屈,一念是放任不管,一念是喚天醒地……“一個有責(zé)任的人是沒有選擇死亡的權(quán)利的”,如果不愿就此潦草地結(jié)束自己的一生,那為何不遵循自己心中的念,去努力追尋存在于這世間的意義呢?
生死之間,是為念,有念者永生,無念者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