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霞
7月1日,是學校規(guī)定下發(fā)成績通知單的日子。說句心里話,每年的這一天,我是最不愿意去學校的,不是因為學生成績不理想,無顏見家長,而是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讓我看到一些鬧心的場景。這不,又讓我給趕上了。
場景一:“你這個熊孩子,平時叫你要用功用功,你不聽,現(xiàn)在好了吧,語文76,數(shù)學68,我看你回家怎么跟你老爸交差?你等著吧,回家有你受的……你看看人家小華,比你還小幾個月,語文91,數(shù)學95,你好意思嗎?還天天跟人家一起玩,你臉皮咋這么厚呢……”看,一位穿著時髦的年輕媽媽正在氣急敗壞地教訓她那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呢!媽媽越說聲音越大;孩子的頭卻越來越低……
場景二:“小明,你考得怎么樣?”
“不好,語文、數(shù)學、英語都沒上90分。你呢?”
“我,哎,語文79,數(shù)學91,離我媽規(guī)定的標準差了好幾分呢!看樣子回家又得吃‘竹筍炒肉片了,讀書真沒意思!”
“可不,一天到晚就知道分數(shù)分數(shù),根本不問別的。我們小孩真可憐!”
……
聽,又一對難兄難弟在互訴衷腸呢!
一幕幕鬧心的場景不由得讓我再次想起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孩子A第一次考了100分,臉上賞了一個“紅唇”;第二次考了98分,臉上“賞”了一個“掌印”。孩子B第一次考了55分,臉上“賞”了一個“掌印”;第二次考了61分,臉上賞了一個“紅唇”。或者,在一位教育者的眼里,這幅漫畫折射出了現(xiàn)如今教育的評價、獎懲機制等許多問題。又或許,在不相關的人眼里,100、98也好,55、61也罷,他們只是一組無關痛癢的數(shù)字??稍诩议L的眼里呢,它是分數(shù)!它是獎懲孩子的標準,它決定了孩子得到的將是“紅唇”還是“掌印”。
是啊,隨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深入人心”,伴著“虎媽狼爸”的“火爆熒屏”,不知從何時起,“分分分”早已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更成為了家長的“命根”!分數(shù)升了,達到預期了,獎!親吻、玩具,甚至是金錢;分數(shù)降了,低于預期了,罰!謾罵、罰站,甚至棍棒相加!不管試卷的難易程度,不管孩子考試時的身體狀況……
誠然,家長們的出發(fā)點無可非議,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等全都交由他人對他手上的那張答卷來判斷,唯“分數(shù)”論成敗、論“英雄”,實在太過狹隘,太過武斷。若如此,學習的意義何在?教育的初衷何在?莫不是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考試的機器、分數(shù)的奴隸”?就家長這種唯“分”是舉的現(xiàn)象,我談兩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分數(shù),不是“成功”的代名詞
無可否認,在某些情況下,“分數(sh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拿2016年的高考來說吧,理科一本的投檔線是518分,那么即使你考了517.5分,你也沒有資格進一所“一本”院校。可是除此之外,它又能說明什么其他的問題呢?
魏永康,曾被譽為“神童”。自小學起,考分一路領先,13歲以高分進大學,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真可謂是“一路輝煌一路歌”。是的,在無數(shù)家長的眼里,魏永康是成功的,他的前途將不可估量??墒聦嵞??后來,這樣的一名“神童、分數(shù)學霸”卻因生活能力極差,社交能力不足,人格缺陷明顯,遭到校方退學!
令人悲哀的還遠遠不止這些!“馬加爵”“林森浩”“吳謝宇”……提起這些名字,相信大家都應該記憶猶新吧!他們,曾經(jīng)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勝利者;他們,曾經(jīng)是學校、家庭的自豪資本和榜樣!可是后來呢?他們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分數(shù),僅僅只是一組組不同的數(shù)字,它,不是“成功”的代名詞!
二、分數(shù),更不是“人才”的代名詞
有人曾經(jīng)列過這樣的兩組名單,第一組名單:傅以漸,林召堂,王云錦,王式丹;第二組名單:顧炎武,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今天,毫無疑問,熟悉第二組名單的人比熟悉第一組的人要多很多??墒窃诋敃r,第一組名單中的人是那么輝煌顯赫!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眾星捧月,因為他們全都是大清朝的科舉狀元。而第二組名單中的人呢,寂寞孤獨,門庭冷落,無人問津,因為他們全是落第的秀才!
或許,這個事例并不能完全說明人生的成就就不在考場,但是,它卻足以說明:分數(shù)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的成就遠遠不是一個“考分”所能概括得了的!
古今中外,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愛因斯坦小時候連一篇課文都讀不全,老師認為他是個“傻子”,勸其退學??珊髞恚拇嬖诟淖兞耸澜?。人類因為他,有了原子彈,世界從此進入了原子能時代;物理學家牛頓小學成績一團糟;藝術家羅丹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藝術學院;華羅庚,初中時代因為成績太差退學,可后來,他卻成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聞名的大數(shù)學家……他們的事例再次告訴我們:分數(shù),僅僅只是一組組不同的數(shù)字;它,不是“成功”的代名詞,更不是“人才”的代名詞!
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家長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至關重要的引路人,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蔽覀儜摻虝麄兩?,教會他們學習,教會他們做人。我們要尊重學生豐富的個性,我們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靈”的健康成長,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追求那可憐的“分數(shù)”!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81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的美國女科學家麥克林托克在領獎臺上說的一段話:“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他們都有屬于自己開放的季節(jié),我們能做的,我們該做的,就是尊重他們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適時地、合宜地給他們澆澆水、施施肥、捉捉蟲,耐心地等待他們的綻放!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