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虹,馬夢雪,蘭德慶,夏 婧,覃 瑞
(中南民族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武陵山區(qū)特色資源植物種質(zhì)保護與利用湖北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4)
武陵山區(qū)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qū)域之一,位于湘黔鄂渝交界處,山區(qū)內(nèi)地貌類型復雜,主要由古生代的沉積巖和部分沉積巖變質(zhì)巖組成,氣候溫暖濕潤,植物資源豐富[1,2]. 1987~1988年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了對該地區(qū)的第一次生物多樣性普查[3],由于山區(qū)內(nèi)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交通條件限制等因素,許多區(qū)域尚未涉及. 近三年來中南民族大學在國家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的支持下,再次對該區(qū)域(湖北部分)進行了野外調(diào)查并采集了大量標本,以相關書籍[4-7]和近期發(fā)表的相關調(diào)查結(jié)果文獻[8-13]為依據(jù),鑒定出一批在湖北省區(qū)域未曾記錄的蕨類植物. 本文報道了9種,憑證標本均存于中南民族大學植物標本館(HSN),各物種形態(tài)特征見圖 1 ~5.
Pseudocyclosorusesquirolii(Christ)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8: 324. 1963.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假毛蕨屬PseudocyclosorusChing.
特征:根狀莖橫走. 葉遠生;深禾稈色,基部以上光滑. 葉片長約1.3 m,闊長圓披針形,先端羽裂漸尖,基部漸變狹,二回深羽裂;葉干后厚紙質(zhì)、褐綠色,兩面脈間均光滑無毛,下面沿葉軸和羽軸有針狀毛,上面沿羽軸縱溝密被伏貼的剛毛,葉脈及葉緣有少數(shù)剛毛.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側(cè)脈中部,每裂片10 ~ 12對;囊群蓋圓腎形,厚膜質(zhì),棕色,無毛,宿存(圖1-1)).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400 ~ 1200 m的山谷溪流的巖石和竹子上. 分布于中國福建、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四川、臺灣、云南;印度北部、緬甸、尼泊爾和泰國也有分布[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6070806704,長潭河鄉(xiāng)后河村(北緯 30°2′10″、東經(jīng)109°43′46″),海拔1305 m.
Microlepiatrapeziformis(Roxb.) Kuhn, Chaetopt. (1882) 347; C. Chr. Ind. Fil. (1905) 428. 姬蕨科 Dennstaedtiaceae 鱗蓋蕨屬MicrolepiaPresl.
特征:根狀莖橫走,深褐色,粗約6 cm,疏被灰色長剛毛. 葉遠生,禾桿色至淡灰禾桿色,光滑,基部被疏毛及其粗糙的痕;葉片為闊卵狀長圓形,近尾狀漸尖頭,長50 ~ 60 cm,三回羽狀;葉草質(zhì),干后暗綠色,上面有一二長針狀毛疏生,下面葉脈上密生灰色有光亮的伏貼的針狀長毛. 孢子囊群圓形,小,生于末回小羽片的上方,每片1個,少有2 ~ 3個,遠距葉邊;囊群蓋小,淺杯形,寬超過深,淡綠色,有長毛(圖1-2)).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500 ~ 1900 m 的森林. 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海南、臺灣、西藏、云南;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也有分布[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BD201604246405,城郊(北緯 29°59′41″、東經(jīng)109°29′3″),海拔548 m.
1)西南假毛蕨;2)針毛鱗蓋蕨圖1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紀錄Fig.1 New records of ferns in Hubei province
AspleniumkangdingenseChing et H. S. Kung.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鐵角蕨屬AspleniumL.
特征:全株高3.5 ~ 6.5 cm,根狀莖直立;葉柄長 1 ~ 2 cm,葉片橢圓形披針形,長2.5 ~ 4.5 cm;葉革質(zhì),無毛. 孢子囊群通常線形(有時近橢圓形),通直,沿每組葉脈的上側(cè)一脈的一側(cè)(大都為上側(cè))著生,單生一脈,罕有雙生,有囊群蓋;囊群蓋同形,厚膜質(zhì)或紙質(zhì)[4](圖2-3)).
原記錄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1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 BD201604246505,城郊(北緯 29°59′44″、東經(jīng)109°29′22″),海拔554 m.
Stegnogrammacyrtomioides(C. Chr. ) Ching in Sinensia 7 (1) : 95. 1936. et Ic. Fil. Sin. 5: t. 231. 1958.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溪邊蕨屬StenogrammaBl.
特征: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帶毛的棕色狹披針形鱗片和多細胞的針狀長毛. 葉簇生;葉柄長8 ~ 25 cm,禾稈色,基部疏被同樣的鱗片;葉片披針形,長15 ~ 25 cm,羽裂漸尖頭,基部不縮小,一回羽狀;葉干后黃綠色,草質(zhì)或紙質(zhì),下面脈間有短毛,上面沿葉緣和先端有剛毛. 孢子囊群線形,沿小脈著生,無蓋,孢子囊群著生處在孢子囊散落后殘留下叢生和直立的短毛;孢子囊上有2 ~ 3根短毛(圖2-4)).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600 ~ 1500 m 的灌叢中. 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和貴州[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 XE2016070906729,長潭河鄉(xiāng)后河村(北緯 30°1′36″、東經(jīng)109°42′12″),海拔864 m.
3)康定鐵角蕨;4)貫眾葉溪邊蕨圖 2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紀錄Fig.2 New records of ferns in Hubei province
Dryopsismaximowicziana(Miq.)Holttum & P.J.Edwards. 叉蕨科 Aspidiaceae軸鱗蕨屬Dryopsis.
該種原屬于肋毛蕨屬Ctenitis( C. Chr.) C. Chr.,現(xiàn)將其劃分至軸鱗蕨屬[4,15].
特征:根狀莖短而直立,頂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薄膜質(zhì),紅棕色. 葉簇生;葉柄長15 ~ 25 cm.葉片三角狀卵形,長35 ~ 45 cm,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三回羽狀;葉紙質(zhì),干后暗綠色至褐綠色,下面疏被白色腺體;葉軸和羽軸禾稈色,上面有縱溝并密被有關節(jié)的淡棕色長毛,下面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而較小的鱗片. 孢子囊群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2 ~ 4對,生于小脈頂部,位于葉緣與主脈之間;囊群蓋邊緣撕裂,膜質(zhì),紅棕色,宿存(圖3-5)).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500 ~ 1200 m 的山谷密林下溝邊潮濕的巖石縫中. 分布于中國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浙江、四川和貴州;日本南部也有分布[5].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504283539,長潭河鄉(xiāng)后河村(北緯30°1′32″、東經(jīng)103°42′21″),海拔876 m.
Hymenophyllumbarbatum(v. d. B. ) Bak. in Hook. et Bak. Syn. Fil. (1874) 68;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anfam. 1, iv (1899) 110; C. Chr. Ind. Fil. (1905) 357.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膜蕨屬HymenophyllumSm.
特征:根狀莖纖細,絲狀,長而橫走,暗褐色,疏生淡褐色的柔毛,下面疏生纖維狀的根.葉遠生;葉柄長0.5 ~ 2 cm,絲狀,暗褐色,全部或大部有狹翅,疏被淡褐色的柔毛;葉片卵形,長1.5 ~ 2.5 cm,先端鈍圓,基部近心臟形,二回羽裂;葉為薄膜質(zhì),半透明,干后為淡褐色或有時呈鮮綠色,除葉軸及羽軸上面被疏紅棕色短毛外,余均無毛. 孢子囊羣生于葉片的頂部,位于短裂片上;囊苞長卵形,長約1.5 mm,圓頭,先端有少數(shù)小尖齒,其基部的裂片稍縮狹(圖3-6)).
原記錄分布:海拔400 ~ 2300 m 的苔蘚覆蓋的樹干上或者亞熱帶、熱帶常綠森林潮濕的巖石山. 分布于中國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臺灣、云南和浙江;印度、日本、韓國、緬甸、泰國和越南也有分布[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504293612,長潭河鄉(xiāng)后河村(北緯30°1′21″、東經(jīng)109°42′32″),海拔912 m.
5)闊鱗軸鱗蕨;6)華東膜蕨圖 3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紀錄Fig.3 New records of ferns in Hubei province
DiplaziumpinfaenseChing in Lingnan Sci. Journ. 15: 279. 1936; Nakaike, Enum. Pterid. Jap. 165. 1975 et New Fl. Jap. Pterid. 384 cum f. a, b. 1982. 蹄蓋蕨科 Athyriaceae 雙蓋蕨屬DiplaziumSw.
特征:根狀莖斜升或直立,深褐色,密生肉質(zhì)粗根,先端被褐色、披針形、全緣的鱗片;葉簇生,葉柄長達30 cm,綠禾稈色,基部褐色且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具淺縱溝;葉片卵形,長達34 cm,基部圓楔形,奇數(shù)一回羽狀;葉薄草質(zhì),干后草綠色,兩面均無毛;孢子囊群與囊群蓋長線形,略向后彎曲,彼此遠離,通常生于每組葉脈基部上出1脈,大多單生,少數(shù)雙生,下出小脈有時能育,但孢子囊群遠較短. 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透明,形成邊緣具小刺的少數(shù)皺褶(圖4-7)).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400 ~ 1800 m 山谷溪溝邊常綠闊葉林或灌木林下,土生或生巖石縫隙中. 分布于中國重慶、福建、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和浙江;日本也有分布[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510035573,椿木營鄉(xiāng)大峽谷(北緯 30°2′32″、東經(jīng)109°45′20″),海拔899 m.
Leptochilusellipticusvar.flexilobus(Christ) X. C. Zhang.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薄唇蕨屬LeptochilusKaulf.
特征:該種原屬于線蕨屬ColysisC. Presl,現(xiàn)在歸并到薄唇蕨屬[5],本變種葉軸兩側(cè)具有寬翅,翅寬達1(0.2 ~ 3.2) cm,羽片邊緣有較明顯的波狀褶皺,易與其他變種區(qū)別[7](圖4-8)).
原記錄分布:生于森林.分布于中國重慶、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四川、臺灣、云南;越南也有分布[4].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510035552,椿木營鄉(xiāng)大峽谷(北緯30°2′28″、東經(jīng) 109°45′22″),海拔988 m.
7)薄葉雙蓋蕨;8)曲邊線蕨圖 4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紀錄Fig.4 New records of ferns in Hubei province
Neolepisorusovatus(Bedd.) Chingf.deltoidea(Baker) Ching.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盾蕨屬NeolepisorusChing.
特征:植株高達50 cm.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4 mm. 葉遠生;葉片戟形,基部有一對披針形裂片 (有時向上有少數(shù)短裂片) ,中部以上全緣,尖三角形. 干后紙質(zhì),褐色或褐綠色. 側(cè)脈略斜展,相距約9 mm.孢子囊群中等大小,圓形,在下部側(cè)脈間2 ~ 3個,向上在主脈兩側(cè)各成一行(圖5-9)).
原記錄分布:生于海拔1260 m 巖石上. 主要分布于中國貴州[7].
湖北新記錄:恩施州宣恩縣. 憑證標本:劉虹,XE201510035558,椿木營鄉(xiāng)大峽谷(北緯30°2′36″、東經(jīng)109°45′25″),海拔939 m.
9)戟葉盾蕨圖 5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紀錄Fig.5 New records of ferns in Hubei province
武陵山區(qū)內(nèi)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氣候溫暖濕潤,涵蓋有眾多自然保護區(qū),使得自然植被基本得以保護,植物資源豐富. 以上9種蕨類植物均發(fā)現(xiàn)于湖北省恩施州,新分布與原始記錄存在部分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該種植物的分布區(qū)域,有利于完善植物區(qū)系研究資料.
參 考 文 獻
[1] 吳世福. 武陵山區(qū)蕨類植物研究[J]. 植物研究, 1998, 18(3): 291-303.
[2] 張美德, 廖朝林. 武陵山區(qū)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初探[J].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 51(6): 1189-1192.
[3] 王文采. 武陵山地區(qū)維管植物檢索表[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
[4]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China. Flora of China: Vol. 2-3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and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3.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 第六卷第一分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0.
[6]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 第二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7]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 第六卷第二分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
[8] 劉 虹, 祝 賀, 田煥煥, 等. 湖北鳳仙花屬植物分布新紀錄[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3): 35-38.
[9] 劉 虹, 田煥煥, 李 剛, 等. 湖北省蕨類植物分布新記錄(一)[J].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6, 25(1): 114-116.
[10] 田煥煥, 劉秋宇, 柯 杰, 等. 湖北省植物分布新記錄(一)[J]. 西北植物學報, 2015, 35(6): 1269-1272.
[11] 謝 嬌, 李新偉, 甘啟良. 湖北蕨類和種子植物分布新記錄[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9, 28(3): 27-31.
[12] 頓春垚, 吳 敏, 鄭小江. 恩施州藥用蕨類植物資源分析與評價[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3): 266-272.
[13] 張 柳, 汪正祥, 雷 耘, 等.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地理及資源開發(fā)研究[J]. 廣西植物, 2006, 26(6): 665-669.
[14] 孔憲需, 張麗兵, 郭曉思. 貢嘎山蕨類植物新分類群[J]. 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 1995, (4): 420-422.
[15] Holttum R E, Edwards P J. Studies in the fern genera allied toTectaria. II.Dryopsis, a new genus [J]. Kew Bulletin, 1986, 41(1):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