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竹 琴(延安大學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摩爾氣體常量R由(美國)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推薦,根據氧和氮的摩爾體積測量得出的,其數值為8.314 41 J/(mol·K),該方法確定普適氣體常數的精確性主要取決于體積測量的精度。1988年由原美國國家標準局用聲學干涉法重新確定的R值為8.314 71 J/(mol·K),進一步提高了測量精度。1996年用聲學干涉法通過測量氬氣在水的三相點的音速測量得出R值為8.314 51 J/(mol·K),該方法避免了體積的測量,測量的精度有很大的提高[1-3]。為了進一步熟悉空氣中聲速的實驗方法,了解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及聲速與氣體狀態(tài)參量之間的關系,拓寬摩爾氣體常量的測量方法,本文利用共振干涉法與相位比較法測量了聲速[4-6],然后根據聲速與氣體比熱容及摩爾氣體常量間的關系,得出了摩爾氣體常量的值[7-11]。
在壓強為p,密度為ρ、比熱容比為γ的理想氣體中,聲波傳播的速度為[12-13]:
(1)
將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ρRT/μ代入式(1)可得:
(2)
式中:R為摩爾氣體常量;T是在t°C時實驗室內的開爾文溫度;μ是氣體的摩爾質量。
聲波在理想氣體中的傳播過程可以認為是絕熱過程。由溫度計測出的溫度值t是攝氏溫度,若用T0表示在0 °C時的開爾文溫度值,則T=t+T0,代入下式得:
(3)
由上式得出
R=υ2μ/[γ(t+T0)]
(4)
(1) 聲速測量儀系統的連接與調試[14-15]。聲速測量儀和雙蹤示波器及聲速測量儀信號源之間的連接如圖1所示。預熱15 min。
圖1 實驗裝置及連線圖
(2) 測定超聲波換能器系統的最佳工作點。
① 由于只有當換能器S1發(fā)射面和S2接受面保持平行,才會有較好的接受效果;所以為得到比較清晰的接收波形,把外加的驅動信號頻率調節(jié)至發(fā)射換能器接口(S1)諧振頻率點處,便于聲能與電能進行更好地轉化,以提高測量精度,得到比較好的實驗效果。注意調節(jié)示波器的掃描時基t/div,以便在示波器上獲得穩(wěn)定波形。
(3) 共振干涉(駐波)法測聲速。將測試方法設置為連續(xù)波方式,調節(jié)系統工作在諧振頻率,觀察示波器,在熒光屏上顯示出穩(wěn)定波形。連續(xù)改變接收器S2到S1的距離,測出并記錄相繼出現16個極大值位置Li(可在數顯尺上直接讀出),用逐差法求出波長λ,根據測得波長和頻率計算出t°C下的聲速υ。
(4) 用相位比較法測聲速。首先將測試方法設置為連續(xù)波方式,保持最佳工作頻率點不變。置示波器于雙蹤顯示功能,觀察發(fā)射的和接收到的信號波形,轉動距離以調節(jié)鼓輪,置接收信號幅度達最大值時的位置。調節(jié)信號源發(fā)射強度、示波器CH1、CH2衰減靈敏度旋鈕、接收增益,使兩波形幅度幾乎相等,觀察兩波形曲線間的關系。置示波器于X-Y功能方式,觀察此時的李薩如圖形,通過調節(jié)鼓輪使在示波器上觀察到一條直線,繼續(xù)改變接收S2~S1的距離,測出并記錄相繼16個為直線的位置Li,用逐差法求出波長,根據測得波長和頻率計算出t°C下的聲速υ。
將上述測量得出的數據υ的值代入式(4)中,可計算得出摩爾氣體常量R的值。
(1) 實驗測量數據記錄(t=15.5 °C)。
① 測定超聲波換能器系統的最佳工作點。根據圖1連接線路,測量并記錄,數據記錄見表1。
表1 超聲波換能器最佳工作頻率記錄表
② 共振干涉法測聲速。根據圖1連接線路,測量并記錄,數據記錄見表2。
表2 共振干涉法測聲速的數據記錄表
③ 相位比較法測聲速。根據圖1連接線路,測量并記錄,數據記錄見表3。
表3 相位比較法測聲速的數據記錄表
① 共振干涉法測摩爾氣體常量的值。根據表2用逐差法處理數據求出波長λ,數據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逐差法處理數據的計算表
對于空氣,其摩爾質量μ=0.029 kg/mol,比熱容γ=1.4,將υ共、μ、γ、T代入下式得:
8.475 1(J/mol·K)
ΔL的不確定度為
由誤差傳遞公式得:
0.1 mJ/mol
摩爾氣體常量R共=(8.475 1±0.000 1)J/(mol·K)。
將測量結果與標準值R標=8.314 47 J/(mol·K)相比較得:
② 由相位比較法測摩爾氣體常量的值。根據表3用逐差法處理數據求出波長λ,數據計算結果見表5。
將υ相、μ、γ、T的值代入式(5)得:
表5 逐差法處理數據計算表
8.463 9 J/mol·K
ΔL的不確定度為
由誤差傳遞公式得:
0.1 mJ/(mol·K)
R相=(8.463 9±0.000 1)J/mol·K
將測量結果與標準值R標=8.314 47 J/mol·K相比較得
本文設計了利用聲速測量儀這一物理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分別采用了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較法來測量了摩爾氣體常量。根據測量結果可知,利用共振干涉法測量得到摩爾氣體常量為8.475 1 J/mol·K,相對誤差為1.93%;利用相位比較法測量得到摩爾氣體常量的值為8.463 9 J/mol·K,相對誤差為1.79%,相對誤差都較小,測量結果較為可靠,表明利用聲速測量儀測量摩爾氣體常量的實驗方法是可行的,且實驗操作簡單,提高了儀器的利用率,加深了摩爾氣體常量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物理和化學之間的緊密聯系,明白了理學間的共通性,拓寬了實驗思路,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
意識,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劉志剛,何茂剛.球共振聲學法測量普適氣體常數[J].物理學報,2002,51(5):1004-1005.
[2] 刑 鍵,孫晶華.水中聲速的測量[J].物理實驗,2011,31(1):34-35.
[3] 孫向輝,周國輝.關于空氣中聲速測量實驗的討論[J].大學物理,2001,20(5):25-26.
[4] 張 濤,黃立波.空氣中聲速測量的實驗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4,24(4):518-521.
[5] 張 濤,吳勝舉,張永元.空氣中聲速測量實驗研究[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1):44-46.
[6] 艾寶勤,馬曉春.關于空氣中聲速測量誤差的討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1(4):81-83.
[7] 白愛民,牟 超,楊水金.“摩爾氣體常數測定實驗”的改進及微型化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2):108-110.
[8] 曾憲佳,喬秀文,李洪玲.醫(yī)用基礎化學實驗微型化探討——摩爾氣體常數測量微型化[J].農墾醫(yī)學,2003,25(3):224-225.
[9] 邱林友.電位法測定氣體摩爾常數[J].大學化學,1993,8(4):45-46.
[10] 吳茂英,肖楚民,馮曉之.“置換法測定摩爾氣體常數”微型實驗的改進(專輯)[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6):118-120.
[11] 韓 莉,李 梅,馬 荔,等.關于“理想氣體常數R的測定”實驗原理的討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8):27-29.
[12] 劉竹琴.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8-135.
[13] 陳 漓.理想氣體與vdW 氣體聲速的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0,23(6):80-84.
[14] 張存華,吳學峰.聲速測量儀對空程誤差的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28(6):80-82.
[15] 周 武,竺江峰. 聲速測量儀使用新發(fā)現[J].大學物理實驗,2012,25(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