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十二公民》是一場關于人性的拷問,是捍衛(wèi)公正的戰(zhàn)役,也是一場追逐真理的馬拉松。極具社會價值的主題結合著影視化手段的呈現,帶給觀眾一次酣暢淋漓的觀影體驗。
關鍵詞:追求真理;公民意識;長鏡頭;構圖;光線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影片圍繞著一樁殺人案件展開,12位學生家長模擬法庭陪審團就案件展開了斗智斗勇的辯論,在經過漫長甚至帶有肢體沖突的7次投票表決后,理性終究戰(zhàn)勝了感性,12個人逐漸走近了事件的真相。
1 向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把形態(tài)各異的椅子上,坐著十二位性格迥異的男人。這個組合,是社會結構最全面的縮影。如果說,按照社會影響力將十二個人進行同類項合并,那么將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的結構。最接近地面的一層是充滿市井氣息的小商小販、被社會焊上烙印的出獄“犯人”、被人忽視的學校保安、惹人厭的保險推銷員、以及逐漸與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脫節(jié)的老人。往上看,有受人愛戴與尊敬的人民教師和救死扶傷的醫(yī)生。站在塔尖的是百姓口中“正義與邪惡的化身”,一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富商,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民檢察官。然而當這十二個人從參差錯落的社會環(huán)境中跳脫出來,組成一支法庭陪審團時,他們便成為同一水平線上守護真理的衛(wèi)士,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有著同樣的影響與力度。
影片中,這十二個人就社會上正在熱議的一樁殺人案件展開討論。一開始11:1的一邊倒現象并不奇怪。與行動分層相配套的是認知差異,除了何冰所飾演的角色之外,其他人并沒有認識到他們坐在一起的意義,只是簡單的認為這是迫于老師的要求,從而回報以敷衍了事的“游戲”態(tài)度。因為沒有全票一致的結果,討論在此起彼伏的抱怨聲中開始了。隨著討論的步步深入,一個個細節(jié)再次被重視,一段段推理不斷遞進,追求真理的信念在心中熊熊燃燒。影片令人拍案叫絕之處正是這一輪又一輪據理力爭的觀點碰撞。正如《沉思錄》中所講,“我們聽到的一切都只是一個觀點,而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一個視角,而不是真相”。在“事件”還沒有成為“事實”之前,重要的不是結論不同,而是那些不同之處被賦予的意義。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兩件事,不斷給別人貼上標簽,不斷消化自己身上的標簽。而當一個人試著擺脫社會帶給自己的既定認知,持有獨立的評判態(tài)度時,才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立足于世,追求的不單單是滿足個體價值這么簡單,這個社會未來能否更加美好,也與自己息息相關。這種公民意識的覺醒,絕不關乎地位與財力。當年柴靜采訪郝勁松,這位34歲的年輕法律工作者道出了答案:“公民與普通人的區(qū)別.…..能獨立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闭纭妒瘛分羞@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代表,每個人身上的“傷疤”曾左右了他們?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但在影片的最后,他們都放下了對案件的偏見與執(zhí)念,學會了向真理低頭。更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自我,與其再自憐自哀的舔舐和掩蓋社會帶給他們的“傷疤”,不如學會帶著它去迎接新的生活。
2 話劇導演的熒幕初探
導演徐昂在拍攝這部作品之前一直活躍在話劇領域,在影片風格中不難看出一些頗具話劇舞臺效果的場景布置,人物走位,以及成段的臺詞對白。如果不是通過攝像機改變了景別和角度,將每一個畫面賦予更濃重的情緒張力的話,我們可能會以為欣賞的就是一部話劇作品。
從拍攝手法上來看,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處各安排了一個長鏡頭,并且在內容上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第一個長鏡頭是12位代表剛走進廠房的時候,悶熱的室內環(huán)境讓每個人顯得更加焦躁,彼此之間都刻意的保持著距離,幾乎不存在交流,而是各自在心中盤算著這個走形式的補考環(huán)節(jié)能否盡早結束。第二個長鏡頭是12位代表走出廠房,走向自己孩子的身邊。此時整個節(jié)奏都是舒緩的,每個人放慢了腳步,顯得十分從容,曾經互為“死對頭”的保安和商販也開始嘗試著和睦相處。而這樣的結尾也給了觀眾一個嘗試著自我思考與反省的心理時間。一前一后長鏡頭的安排,讓觀者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角色們情緒的變化,也從側面再一次印證了這場爭辯的價值與意義。
從構圖上來看,在陪審團團長宣布討論開始和每一次投票表決的時候,影片都呈現出對稱構圖。工整的畫面?zhèn)鬟f出嚴肅的氣氛和莊重的儀式感,也喻示著在座的12位陪審團人員都是獨立不受壓制的個體,有平等闡述自己觀點并投出神圣一票的權利。在漫長又激烈的討論過程中,票數從趨向有罪的11:1逐漸扭轉為認同無罪的1:11。這兩個戲劇性的一票,前者出自檢察官,后者出自出租車司機,這兩個人都曾為了自己所堅持的觀點而孤軍奮戰(zhàn)。而這兩個時刻發(fā)生的時候,兩人均站在長桌外,與剩下的11位成員產生了撕裂。這樣的人物分布也使畫面出現了失重感,像搖擺不定的天平,更像變幻莫測的人心,追求真理必將是一條漫漫求索之路。
從光線上來看,導演巧妙的利用光線的明暗變化配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當團長公示匿名投票的結果時,鏡頭緩慢移動,檢察官稍顯落寞的背影后逐漸灑進了暖黃色的光,這是一道“希望的曙光”,最終老人選擇了支持檢察官的選擇,事件才得以更加接近真相。在后續(xù)的討論中,檢察官與出租車司機爆發(fā)了肢體沖突,兩人怒目而視,霎那間一道閃電撕裂天空,冷冰冰的白光映射在兩人的臉上,矛盾飆升到極點。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傾盆而泄的暴雨,光線變得極其微弱。投票結果變成了平票,局勢在逐漸扭轉。12個人面色凝重的被籠罩在黑黢黢的廠房內,壓抑的氛圍讓人透不過氣來。當最終出租車司機宣泄出壓抑已久的內心情感后,理性終于戰(zhàn)勝了感性。暖黃色的光線再一次照進這個空曠的廠房,全票無罪,討論在此刻畫上了句點。但是對于這12個人來說,也許是一次重生的起點。
現在的我們活在虛假的喧囂中,卻沉睡在真實的空谷里。人心越來越困頓,情感越來越冷酷,思想越來越麻痹。但是洪水來臨時,總要有前仆后繼的犧牲,才能改變它的航道。到那時眺望未來,定是“春風里,看寧兒代代,正沐陽光”。
作者簡介
賈子媛(1996—),女,河北保定,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