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英
……在這些童謠中,我度過了一個古老語言的狂歡節(jié)。童謠的種子,語言下的自由,已經埋在一個孩子心中。
——耿占春 《回憶與話語之鄉(xiāng)》
喚 醒
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p>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
當我初讀孫友田的《月光啟蒙》時,就被深深吸引。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自己唱童謠、講神話、說謎語的動人情景。那情景,喚起了我對童年的記憶:在鄉(xiāng)村漫長的夜晚,那朦朧的月光涌進屋子,外婆輕輕拍打著我,哼唱著童謠,于是,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一些神秘的圖景,在奇異的幻境中慢慢進入夢境……
《月光啟蒙》喚醒了我對童謠的最初感受,沉浸于童謠給予的幸福里。我反復品讀著文中一首首童謠,它們展示的一個個夢幻、詩意、奇趣的世界,帶著泥土的芬芳,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情趣,融注了對真善美的向往。這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本色口語文化現象。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婦,通過一代代口耳相傳的童謠,在一個農家孩子心里播下了想象的種子、語言的種子、文學的種子、精神的種子……童謠,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反復誦讀,我越發(fā)清晰地認識到,這篇文章其實還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也就是充滿鄉(xiāng)土氣息質樸的民間文化其實是孩子精神成長的根基,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精神財富。
帶著對童謠的感動,我讓班上的學生先預習,并談談“文中的童謠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沒想到,這群五年級的大小孩們對此不屑一顧:“那些童謠啊,太幼稚了,簡直是小兒科?!薄疤唵?!哪有小說精彩?”顯然,對童謠,他們已失去了興趣,甚至“麻木”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如何重建學生已經迷失的童年世界?如何讓他們感悟童謠這種童年文化、民間文學的神奇魅力,并能從中受到“啟蒙”?我陷入了沉思。
童謠被稱為人之初的文學樣式,簡直如天籟般自然??磥?,只要通過適宜的教學方式,打開學生記憶的倉庫,喚醒、激活他們儲存的相關表象、體驗、情感,使語言文字與有活性的形象、真切情感的體驗聯系起來,才能有效地喚醒學生對童謠的感受。
于是,在教學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沒有直接按課文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提取文中的五首童謠,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誦讀。沒想到,他們很快入境,進入童謠之中。學生讀得搖頭晃腦、眉飛色舞,甚至情不自禁地擊打節(jié)拍,用方言嘗試朗讀,誦讀變得好玩起來。譬如讀“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他們拍著手,跺著腳,捶著桌子,一邊有節(jié)奏地唱著,一邊做著坐花轎、蓋花被的動作,童謠的魅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課堂里充滿了游戲感。這種游戲感所帶來的輕松、自如的童真狀態(tài),與童謠所表現的童真之趣相吻合。于是,這些符合學生情感體驗、年齡特點的童謠,在學生拍手、跺腳、打桌子的節(jié)律中,在一遍遍朗讀甚至叫喊中被喚醒了。學生對童謠有了新的了解:“童謠句式短小生動,語言簡單易懂?!薄巴{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自然活潑,講究押韻?!薄巴{俏皮有趣,語言幽默,而且還蘊含著道理?!薄巴{想象奇特,能使我們如天馬行空,張開想象的翅膀?!薄{,激起學生快要泯滅的童趣,使他們沉浸在無與倫比的歡愉之中,一顆顆“混沌的童心” 就像詩人一樣豁然開朗。他們真正了解了童謠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特點,感受到了民間文學的魅力。
童謠,在學生心中復蘇了!
狂 歡
“搖搖搖,寶寶要困覺,寶寶啰,夜意啰。”
“斗斗蟲,蟲蟲飛,飛到哪里去?飛到高山吃白米,呼啦,飛嘍?!?/p>
“哭哭笑笑,尾巴翹翹。翹到天,要成仙,哭到地,笑煞隔壁小弟弟?!?/p>
……
這一首首土得掉渣的童謠,總會點燃起我遙遠而深情的回憶:小時候,常坐在外婆的膝蓋上,聽外婆哼唱海門童謠,聽著聽著,就會忍不住咯咯大笑、手舞足蹈起來。那些充滿美好想象、幽默情懷、天籟般韻律的家鄉(xiāng)童謠,給我?guī)淼目駳g體驗,終生難忘。
海門屬于吳方言區(qū),吳方言童謠,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很有地方色彩,反映了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氣候風物,同時也體現了吳方言的特點,曲調優(yōu)美,哼唱起來親切柔和,可唱可誦。
教學完《月光啟蒙》,我問:“還記得哪些海門童謠?”學生尷尬地笑笑,搖搖頭??磥?,那些維系著童年夢想、連帶著家鄉(xiāng)感情的童謠,已經與他們漸行漸遠。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有故鄉(xiāng)的人就是有根的人,有根的人就一定會唱家鄉(xiāng)的童謠。面對記不起家鄉(xiāng)童謠的學生,我心里感到非常失落。于是,決定開展“家鄉(xiāng)童謠采風”活動。
我和學生走村串巷,通過采訪長者、上網查閱、發(fā)放宣傳單等形式,搜集和整理了近百首童謠,配上插圖,匯編成冊。同時,開展了“在童謠中狂歡”主題活動,讓學生畫童謠、唱童謠、演童謠、賽童謠……活動中,還特別要求必須用海門話吟誦童謠。家鄉(xiāng)話是每一個人生命的基音,用家鄉(xiāng)話吟誦童謠,是家鄉(xiāng)文化走進兒童心靈的一條捷徑?;顒又?,一切都那么自然、自由、活潑,無拘無束……學生捕捉到了蘊于其中的“頑皮的精靈”,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親切、美麗和神奇。
人本來就是“以語言為生”的,兒童也是。采風、吟唱、表演……使學生重返童年的伊甸園,沉浸在語言世界中,獲得了狂歡的體驗,一股股創(chuàng)編的激情在他們心中涌動,他們要借童謠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與語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創(chuàng)編童謠,我引領他們再次潛入童謠中進行品讀。品讀中,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童謠有搖籃曲、游戲歌、問答歌、謎語歌、顛倒歌、字頭歌、繞口令等不同類型;在表現手法上,擬人、夸張、起興、問答、排敘、比喻、重疊復沓等不一而足;結構布局靈活多變,無論長歌短章,都能隨韻糅合,擊節(jié)可唱;還能將知識寓于趣味之中……
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在學生的眼里,世界重新充滿了神奇,山水石木又皆有了靈性,一首首富于童趣充滿詩情的童謠在學生的筆下流淌而出:“大白鵝,扭秧歌,一搖一擺,扭下河;伸長脖子,唱山歌,青了楊柳,綠了河?!薄靶切鞘翘炜盏难劬Γ瑢ξ艺0椭劬?。我也朝著星星眨眼睛,我是地上的星星。”……學生用童謠這一獨特話語,傳神地表達出兒童心中的世界,呈現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想象、情趣與語言。
耿占春在《回憶與話語之鄉(xiāng)》中深情地寫道:“姥姥的這些童謠為我打開了一扇隱秘的語言之門,使我窺見了事物間的另一重聯系,和生命的神秘層。……它們就像是一些種子,在我的心中孕育著,使我最終成了一個以語言為生的人?!?語言的種子必然會孕育出語言的參天大樹。讓那些樸素卻又不朽的童謠永遠在兒童的心中回蕩……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東洲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