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安之雯 羅惠園 程水棟
摘 要:保護流浪兒童一直是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并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至今未得到根本解決。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我國流浪兒童制度存在的不足,我們提出了相關建議,并結合十九大報告中兒童發(fā)展理念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流浪兒童 制度創(chuàng)新 保護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生活。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后,在鮮有人注意的地方,生存著這樣的一群“天使”。他們并沒有過上高水平的生活、接受高水平的教育,甚至有的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餓了就去向別人要點吃的,困了就睡大街。在城市的人流中,很多孩子就這樣在街頭巷尾中經(jīng)歷著自己的成長,這群被上天遺忘的“天使”有個共同的名字——流浪兒童。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下,大多數(shù)的人們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而這些孩子卻未能得到父母的撫養(yǎng),老師的教育,社會的關愛。我國的流浪兒童問題長期未得到真正解決,在這崇尚和諧理念的社會中,我們是否該建立起一個更加完善的流浪的兒童保護機制? 在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優(yōu)撫安置等制度建設,健全農(nóng)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體系。為貫策這一理念,本課題研究小組為此針對流浪兒童保護提出以下建議:
1 以預防為主,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流浪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流浪兒童。兒童在成為流浪兒童之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應明確自身職責并做好自身工作,防患于未然。首先,作為兒童的監(jiān)護人,家長應該承擔起自身的撫養(yǎng)義務,在孩子出生后,做好父母的職責,不能隨意放棄監(jiān)護權。同時,家長有責任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茁壯成長,避免讓孩子萌生出街頭流浪的想法。其次,學校是兒童成長的搖籃,作為兒童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學習應多多開展有關兒童自我保護教育課題,提升兒童的防拐騙能力,增強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對思想道德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最后,社會也應提升對兒童的關注,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加強對兒童的服務。
2 完善非政府組織機構救助不足
非政府組織機構作為民間組織機構,存在制度上、專業(yè)上和影響上的不足。政府應支持、引導、扶持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并與非政府組織機構形成合力,共同幫助流浪兒童。首先,政府應通過財政政策,給予資金支持,完善非政府組織機構的硬件設施條件;聘請專業(yè)人員,針對機構人員開展專業(yè)培訓,提高機構工作人員專業(yè)水平,以便更好的開展救助流浪兒童工作。其次,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形成透明、公開的管理模式,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讓資金能夠充分的運用到流浪兒童身上;最后,應加強對流浪兒童的心理工作,據(jù)《社會心理科學》雜志調查顯示,流浪兒童的自我意識低于全國常模最低水平,具有自我貶低、自信心不足等許多心理問題。因以,機構不僅僅要滿足流浪兒童的生存需要,更應該重視流浪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3 強化民政部門職責
保護兒童不僅僅是父母、學校的義務,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也應承擔相應責任,明確職責,形成合力,而非各自推卸自身職責。首先,民政部門應提升工作水平,與時俱進,探索在網(wǎng)絡時代下流浪兒童保護工作的新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其次,民政部門應同教育、公安等部門建立兒童檔案,對兒童基本信息定期核實、更新,實行動態(tài)管理,預防流浪兒童的產(chǎn)生,村(居)民委員應及時了解兒童狀況,掌握兒童家庭狀況。
4 完善兒童福利制度
我國的兒童福利制度過于零碎,不夠全面集中。因而,完善兒童福利制度刻不容緩。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在兒童福利制度機構發(fā)揮主導作用,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整合兒童福利管理機構,明確各機構職責,將責任落到實處,幫助流浪兒童能夠過上最基本的生活;其次,政府也應提高兒童福利機構的服務質量,流浪兒童存在著最大的問題是心靈上受到傷害,開展對流浪兒童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培訓必不可少。此外,我國可借鑒日本在20世紀末的兒童福利制度改革,在社會福利中引入市場經(jīng)濟原理,推進地區(qū)間的福利,將社會福利制度原則的“措施”變更為“契約”。
5 推動收養(yǎng)流浪兒童的制度完善
我國早在1991年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但收養(yǎng)法中存在一些較為滯后的制度,收養(yǎng)人與被收養(yǎng)人條件過多,且形式不夠完善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流浪兒童尋找“父母”的機會。因此,法律因完善收養(yǎng)人與被收養(yǎng)人的條件,擴大范圍,讓那些想收養(yǎng)兒童的人有機會收養(yǎng)兒童,被收養(yǎng)人能夠被人收養(yǎng),如:許多流浪兒童雖未滿14周歲,但需要家庭的關愛,法律應當完善這一條件;其次,完善收養(yǎng)形式,不僅僅是針對收養(yǎng)人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查,更應該深入實際進行考察,保障流浪兒童能夠真正得到關愛。
6 制定專門針對流浪兒童的專項法律制度
在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法律保護對象不夠明確,只是籠統(tǒng)的針對所有兒童,并沒有專門針對流浪兒童的法律。對此,我國應建立一部系統(tǒng)的、專門針對流浪兒童的法律,將兒童保護對象具體化而非籠統(tǒng)化。在兒童福利上,我國也并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兒童福利的《兒童福利法》。因此,我國應建立一部完善的《兒童福利法》,讓流浪兒童得到有制度的保護;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內容原則性太強,過于抽象,法律應當增強內容的適用性,明確規(guī)定流浪兒童的保護工作由哪個部門具體負責。相比較于國外的流浪兒童保護法律,我國可以適度的借鑒。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jīng)通過《青少年司法與犯罪案》而確定了“離家出走無家可歸少年法定”,確定了針對流浪兒童的法律,詳細規(guī)定了對流浪兒童的救助措施。此外,法律應加大對拐賣兒童打擊力度。當前為何存在如此多的兒童拐賣,流浪兒童的出現(xiàn),很大原因就是法律處罰力度不夠,買方隨意買,兒童監(jiān)護人將兒童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對兒童隨意進行打罵乃至販賣,導致兒童缺失了家庭的關愛,甚至主動逃離家庭成為流浪兒童。因此,法律應當加大對買主的刑責,而對出賣及虐待自己子女的父母應當按照法律嚴加處罰,同時,加強對未成年人的責任追究制度和監(jiān)督機制,嚴格執(zhí)法,糾正違法行為,絕不能手軟。
流浪兒童保護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家庭內部事務,它體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法治的文明程度。而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兒童保護。在今年的兩會中,上海代表團提出了兩份關于兒童的議案。議案提出,通過修改《民法通則》和《刑法》的相關條例,使兒童的權益得到制度性的保障。我們也知道,流浪兒童保護問題并非在短期內就能完全解決,但我們希望通過調查研究,使這些孩子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夠參與到流浪兒童保護中。當看到流浪兒童在街邊流浪時,人們不再是冷眼相待,而是主動生出援助之手,拿出手機幫他們打個求助電話,讓他們得到關愛與溫暖。在講求人性與文明的今天,這個社會也更需要通過人文關懷的制度的重建,讓孩子過上有尊嚴、有權力、有保障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程福財 《流浪兒童社會融合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