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
靖江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靖江 214500
腦梗死是臨床上的一種高發(fā)病,目前這種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主要病因為患者出現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粥樣硬化,其中頸動脈狹窄可導致腦卒中,該病死亡率高達14%[1]。因此,為降低該病的死亡率,需要不斷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性,該病傳統(tǒng)檢查方法為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但在檢查過程中會出現不小的誤差,而CTA的出現使臨床檢查更加有效、快捷[2]。該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梗死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 16 例;年齡 38~62 歲,平均(49.82±5.13)歲;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6~63歲,平均(50.08±5.97)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梗死;排除標準:原發(fā)性感染類疾病、肝功能以及腎功能不全、房顫、外傷等疾病。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將儀器探頭的頻率設定為8~12 MHz,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向后傾,患者的頸部盡量全面暴露,并依據頸動脈的形狀走向,由下至上依次進行檢查,分別為右側頸部總動脈、右側頸部內動脈、左側頸部總動脈、左側頸部內動脈。
觀察組在對照組檢查方法的基礎上給予CTA檢查,通過螺旋CT對患者進行快速連續(xù)的容積掃描,并通過三維重建的方式進行圖像處理,對患者兩側椎部動脈以及頸部動脈的具體形態(tài)進行顯示,并對動脈管腔的大小進行測定,從而對頸部動脈的狹窄程度進行判斷。
觀察指標:①IMT:當IMT值在0.9~1.2 mm之間時候,為IMT增厚;②斑塊:主要是指血管壁出現局部增厚、隆起,當IMT值在1.2 mm之上會導致斑塊出現,同時對斑塊的部位及性質進行判定,對眾多斑塊中最大的斑塊進行統(tǒng)計;③將血管阻力指數(RI)作為血流動力學的主要指標;④頸部動脈變狹窄的程度:根據相關標準、血液動力學的相關參數進行判斷,輕度狹窄為0%~49%,中度狹窄為50%~69%,重度狹窄為70%~99%。閉塞為100%;⑤診斷的誤診率和漏診率。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通過率(%)表示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IMT增厚患者4例,斑塊患者34例,2例患者正常,患者斑塊形成的主要位置:單側頸動脈22例,雙側頸動脈12例,中度或重度血管狹窄患者9例。對照組中IMT增厚患者16例,斑塊患者14例,10例患者正常,患者斑塊形成的主要位置:單側頸動脈8例,雙側頸動脈6例,中度或是重度血管狹窄患者2例。觀察組在斑塊檢出率、IMT以檢出率和RI及血管狹窄的檢出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表 2。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各指標對比[(±s),mm]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各指標對比[(±s),mm]
組別IMT RI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13±0.29 0.94±0.27 3.82 0.036 9 0.64±0.04 0.59±0.03 2.67 0.031 5
表2 兩組患者斑塊、中度及重度血管狹窄對比[n(%)]
觀察組的誤診率為5.00%,漏診率為2.50%,對照組的誤診率為17.50%,漏診率為15.00%,觀察組的誤診率及漏診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38 4,P<0.05)。
頸部動脈與腦動脈關聯(lián)密切,是腦供血過程中的主要干道,而頸部動脈中出現中膜硬化斑塊或增厚,會導致腦梗死的出現,因此,其能夠作為預測腦梗死出現的重要指標。當前對頸部血管進行有效檢查的方法中,除頸部動脈彩超和CTA外,還可以使用經顱多普勒和數字剪影血管造影等[3],其中,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是頸部動脈狹窄檢測和診斷的金標準,但此種檢查費用較高,且具有創(chuàng)傷性、耗時長以及不能對斑塊進行判定的缺點[4-5]。而目前在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彩超檢查雖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容易出現誤診和漏診,并且檢查的靈敏度水平比較低,這種檢查方法只適用于輕微程度的頸部動脈狹窄的檢查[6-7]。而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CTA檢查技術在臨床中得到應用,其主要通過三維成像的重要技術進行應用于血管檢查,不僅在檢查的過程中具有無創(chuàng)性、快捷、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還具有準確性較高、安全性較高的優(yōu)點,因此,在臨床檢查中普遍得到認可[8]。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在斑塊、IMT、RI及血管狹窄的檢出率分別為 85.00%、(1.13±0.29)mm、(0.64±0.04)mm以及 22.50%, 更加優(yōu)于對照組的35.00%、(0.94±0.27)mm、(0.59±0.03)mm 以及 5.00%,差 異 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 (t/χ2=37.58、3.82、2.67、9.06,P<0.05),而陶昌明[9]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IMT及RI為(1.11±0.27)、(0.59±0.05)mm;對照組的 IMT 及 RI為(0.89±0.23)、(0.51±0.02)mm,觀察組在 IMT 及 RI方面皆優(yōu)于對照組,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相同,可見,對于一些中重度的頸部血管病變,CTA檢查作用突出,而在輕度頸部血管病變方面不明顯[10]。因此,在對輕度頸部血管病變進行檢查,兩種檢查方法存在一致性,故針對頸部血管病變進行檢查可普遍采用觀察組方法;同時,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誤診率分別為5.00%、17.50%;漏診率分別為2.50%、15.00%,觀察組的誤診率及漏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38 4,P<0.05)。 王贏[5]的檢查結果中,研究組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分別為4.2%、3.7%,對照組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分別為19.6%、15.9%,研究組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相同,可見觀察組診斷及預后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針對腦梗死患者對其頸部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檢查可通過CTA進行檢查,能夠降低誤診及漏診的概率,提高診斷的有效率,值得推廣。
[1]董延慧,劉秋武,尹麗鶴,等.頸動脈彩超及CTA檢查對腦梗死患者頸部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7,6(2):253-254.
[2]羅光華,周宏,劉文洪.頭頸部256層CTA與彩超對頸動脈顱外段病變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13):1979-1981.
[3]田雨,董巧玲.頭頸部CTA和頸部血管彩超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應用[J].醫(yī)療裝備,2015(16):33-34.
[4]賴荔昆.64排128層螺旋CT機頭頸部CTA檢查在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1707-1708.
[5]王贏.640層螺旋CT頭頸部CTA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9):123-124.
[6]賈彬,李榮興.64排128層螺旋CT機頭頸部CTA檢查對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的診斷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4):145-146.
[7]周江鑫.CDUS及CTA對腦梗死頸部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6,8(11):127-128.
[8]宋磊,王建明.頭頸部CTA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13(9):161-162.
[9]陶昌明.頭頸部CTA和頸部血管彩超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技術,2015(3):28-29.
[10]李細金,鄧彥君,陳小平.CDUS及頸部CT血管造影檢查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及血管狹窄的診斷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7,23(1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