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各國之間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起來?;趪摇耙粠б宦贰钡膽?zhàn)略發(fā)展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廣泛傳播,國家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強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聯合高校培養(yǎng)出更多民俗文化專業(yè)翻譯人才,合理運用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策略,最大程度提高文化傳播的有效性。民俗文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基礎核心,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寶貴資源。本文將進一步對“一帶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翻譯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一帶一路”;民俗文化;翻譯
當前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翻譯傳播發(fā)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在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之下,我國文化產業(yè)要切實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將傳統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進行對外有效傳播,不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充分開發(fā)其對外的傳播價值,必須高度重視民俗文化的翻譯工作,通過結合現代翻譯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地方民俗發(fā)展情況,科學制定民俗文化翻譯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不斷提高民俗文化的翻譯水平。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翻譯的基本原則
2013年,我國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上發(fā)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了中國要與東盟國家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發(fā)展思想[1]。基于此,“一帶一路”國際經濟發(fā)展新戰(zhàn)略拉開了序幕。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深化推入,各地文化產業(yè)開始大力推動發(fā)展民俗文化翻譯傳播工作。在民俗文化翻譯中,翻譯工作者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幾點原則:①保持源語的民俗文化特征。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民俗文化過程中,要在確保讀者能夠簡單正確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傳承保留原文的重要文化特征,能夠在譯文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這樣才能夠凸顯出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差異性,構成世界文化的多元性;②有效創(chuàng)設認知語境。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別,為了避免譯語讀者在觀看譯文過程中出現文化替換的現象,無法準正確理解到原本民俗文化的精髓,翻譯工作者必須結合譯語讀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認知語境,確保譯語讀者能夠簡單輕松的去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特色和內涵;③注重翻譯的交際功能實用性。當翻譯者難以根據民俗文化內容去創(chuàng)設出語境時,那么翻譯者可以適當降低對文化信息的直接傳播重視程度,相反要注重實現民俗文化翻譯的交際功能。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翻譯的改進措施
(一)合理運用“二元共存”翻譯策略
“二元共存”翻譯策略主要分為了兩種翻譯方式,一種是歸化翻譯,另一種是異化翻譯。前者是通過根據目標語的表達方式習慣,對翻譯內容進行優(yōu)化改造的一種翻譯手段,而后者則是結合源語的文化特色,在翻譯中將其完整保留下來,確保譯文能夠凸顯出民族文化地域特色[2]。翻譯工作者在實踐運用“二元共存”的翻譯策略時,必須根據實際翻譯材料內容科學明確翻譯目標,要綜合考慮到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特點和各國語言的表達特點。
例如,在翻譯鄂倫春族當地民俗文化時,該民族作為我國東北地區(qū)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歷代以狩獵衛(wèi)生,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歌舞文化表演上都能夠體現出狩獵民族的特點。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鄂倫春族的房屋建筑“仙人柱”時,往往會將其對外英譯成“Oroqen simple house”,這樣的直譯方式雖然能夠讓外國讀者理解到原詞本意,不會出現誤解的問題,但是卻無法讓讀者了解到該類型建筑的民族文化特色?!跋扇酥庇直蝗藗兎Q作撮羅子,由于鄂倫春族是一個狩獵民族,該種房屋建筑有利于輕松搭建和拆解,方便該族人民的生活起居,同時也是鄂倫春族居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跋扇酥币呀洺蔀榱硕鮽惔鹤宓闹匾幕瘶俗R符號之一。因此,翻譯工作者必須運用異化翻譯方式,充分考慮到源語的文化特色,將其翻譯成“Immortal poles”則更為貼近當地民俗文化特色。
(二)加強民俗文化翻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基于“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下,我國文化行業(yè)要大力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高能力翻譯人才,注重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對于民俗文化翻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不僅要確保翻譯人才充分掌握了解到各項翻譯知識和技能,還必須對民俗文化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工作。因此,各大高校外語專業(yè)在培養(yǎng)翻譯人才過程中,要結合我國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設置民俗文化翻譯課程,將各地區(qū)民俗文化內容融入到課程教材中,不斷提高學生對我國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3]。此外,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民俗文化翻譯工作的科學指導,引導廣大民俗文化翻譯者積極深入到社會民間生活中去,去親身體驗感受民俗文化特色,與民俗文化傳承者進行接觸和交流,這樣才更有利于翻譯者了解當地民俗文化內容的特點,在翻譯中結合源語的文化色彩展開準確翻譯,向讀者傳達正確信息的前提下,能夠讓他們了解到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保障我國民俗文化翻譯傳播工作的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實現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國家政府部門必須聯合高校、文化企業(yè)大力培養(yǎng)民俗文化翻譯人才,積極引進應用先進的翻譯方法和策略,注重翻譯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他們親身參與各種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將翻譯技能運用在民俗文化翻譯工作中,不斷提高民俗文化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蔣紅紅.中國民俗文化詞語漢英翻譯初探[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2]姜智慧.從異化視角看民俗文化的傳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0(02).
[3]黨爭勝.民俗文化詞的翻譯問題探微——從《紅樓夢》英文版中“壓歲錢”等詞的翻譯談起[J].外語教學,2015(01).
作者簡介:鄭欣(1978—),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