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
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總有一些奇怪的發(fā)動戰(zhàn)爭理由,在經過漫長歲月洗禮后仍舊被人們所記憶。
戰(zhàn)爭理由從300年前找起
如果盤點我國最古老的一個發(fā)動戰(zhàn)爭的經典理由,可能很多讀者朋友都聽過一個歷史段子。這個段子是這樣的:公元前706年,也就是在我國的春秋時期,楚國攻打隨國,當時隨國就派人來跟楚國申訴。根據(jù)史料記載,隨國使臣辯解說“我無罪”,楚國人則回答“我蠻夷也”。意思就是:你隨國即使無罪,但是我楚國是蠻夷,所以我不講道理。在這個段子中,楚國人的潛臺詞就是,因為我強大,所以我不講道理,我就打你。
其實,這個段子是省略了前后文,這個對話的完整內容是這樣的:隨國人說“我無罪”。楚國人說“我蠻夷也”之后還跟著很長一段話,在后面這段話里面,楚國人解釋自己攻打隨國的動機是這樣的:我是蠻夷,一直不太受你們周天子的待見。你隨國是周天子的封國,能不能替我向周天子引薦一下,我楚國也想討個周天子的封賞,只要你滿足這個條件,我楚國就退兵不打你。
雖然這個事情的真實歷史考察起來,沒有原來段子說得那么赤裸裸的不講道理,但是這事之后5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奇怪的“戰(zhàn)爭理由”,確實發(fā)生了。
這次還是跟楚國有關,不過這一次輪到楚國吃虧了。這就是公元前656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齊國名相管仲的支持下,聯(lián)合多個諸侯國進攻楚國。以齊國為首的多國聯(lián)軍人多勢眾,來勢洶洶,楚國一看就有點怯戰(zhàn)了。就趕緊派使者來見管仲,要求兩軍開戰(zhàn)之前先談一談,主要就是辯解一下,楚國實在沒有什么過錯值得齊國領著聯(lián)軍來攻打。
楚國使者在辯解時,說了一句日后成為兩千年成語的名言:齊國在北海,楚國在南海,這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你齊國沒事兒閑得不遠千里跑過來打我干什么?
但是管仲回答說:你說沒有過錯就沒有嗎?我告訴你,你們楚國有兩個大罪。第一個,你們楚國是不是有很長時間沒有像周天子進貢了?我們齊國身為周天子的維護者,有收拾你們這種拒絕進貢的楚國的權力。第二個,我們周昭王以前進攻你們,此后周昭王再也沒有回來,我們這次要唯你們是問。
管仲說的戰(zhàn)爭理由,第一個還稍微有點道理,不過楚國以往向周天子進貢的主要是包茅,這些年沒有進貢是罪過,但是并不值得如此大動干戈;第二個戰(zhàn)爭理由就比較強詞奪理了:周昭王進攻楚人并淹死在漢水,這件事是齊國聯(lián)軍攻楚之前300年的事情,而且當時抵抗周昭王的楚人跟如今被齊國進攻的楚國也不是前后繼承者的關系。如今,管仲一樣把這理由算到進攻楚國的理由里。楚國使者聽了這話,馬上回答:第一件事是楚國錯了,我們馬上恢復向周天子進貢,但是第二件事,這黑鍋我們不背。
8年前的耳朵和“扇擊事件”
其實,這種反射弧比較長、時隔多年拿出一個落滿灰塵的戰(zhàn)爭理由來開戰(zhàn),在古今中外的戰(zhàn)爭史上并不少見。比如1739年的英國與西班牙爭奪西印度群島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被稱之為“詹金斯耳朵的戰(zhàn)爭”。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戰(zhàn)爭之所以爆發(fā),就是有一艘英國商船在加勒比海被西班牙殖民地當局登船巡檢并搶劫了船上的貨物,這艘英國商船的船長詹金斯最后還被西班牙人割掉了一只耳朵。劫后余生的詹金斯回國,把自己這只耳朵拿到英國議會去公開展示,英國議會議員們自然義憤填膺,覺得被西班牙人割掉的不僅是詹金斯的耳朵,還有英國的尊嚴,于是英國在1739年正式向西班牙宣戰(zhàn)。
這一場戰(zhàn)爭從發(fā)起到過程,看起來似乎都是順理成章的,不過接下來才是這次戰(zhàn)爭導火索的詭異之處:詹金斯是1731年被西班牙人割下的耳朵,而且當時他就向駐加勒比海的英國海軍報告了此事,但是在當時,什么后續(xù)事件也沒有發(fā)生。而8年之后,這件事忽然就涉及全體英國人的面子了,突然就必須跟西班牙人開戰(zhàn)了。
雖然延期,但是英國人用尊嚴這個名義開戰(zhàn),是戰(zhàn)爭發(fā)起一方常用的套路。當然,用尊嚴來開戰(zhàn),其實還能有創(chuàng)新。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宣戰(zhàn),就是用捍衛(wèi)尊嚴的名義還能干點別的事情。這次戰(zhàn)爭的理由是一把蒼蠅拍。
事情是這樣的:此前在法國大革命到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曾經賣給過法國不少糧食物資,當時法國人是賒賬購買的,這筆賬在拿破侖帝國瓦解之后,后繼的法國復辟王朝政府就一直拒絕償。這筆欠款金額不小,一直拖延了30年。到1827年,阿爾及利亞當局可能是真急了,其最高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稱號叫做德伊)接見法國駐阿爾及利亞外交官,我都給你們法國去信催討這筆賬了,怎么一點兒回音都沒有呢?
當時的法國這位駐阿爾及利亞外交官直接回答說:你沒得到回音,只能說明一件事,這筆賬,我們不還。
阿爾及利亞這位德伊就急了,順手抄起身邊一把扇子(一說是蒼蠅拍)就拍了法國外交官一下。
消息傳回法國國內,法國人就急了,說這是嚴重的外交事件,稱之為“扇擊事件”,這把打人的扇子或者說蒼蠅拍,嚴重損害了法國的尊嚴,必須派出三萬人的軍隊入侵阿爾及利亞才能挽回。
1830年,法國軍隊攻占阿爾及利亞首都,開始了10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那筆賬就此不了了之。
戰(zhàn)爭是殘酷的,沒有人想要面對它,戰(zhàn)爭的開始都需要有一個理由,但有些原因真的讓人無法理解。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