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情事變更約定排除條款的法律效果

        2018-06-25 06:29:08
        關鍵詞:情事締約原材料

        靳 羽

        (廣東財經(jīng)大學 法學院,廣州 510320)

        一、問題的提出

        情事變更原則的理解與適用是債法上公認的復雜問題,《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規(guī)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fā)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yè)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xù)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只是標志著填補法律漏洞、提供規(guī)范基礎任務的初步完成,相關理論與實務爭議遠未就此止歇。規(guī)定和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最大的困難即在于如何確定該原則的適用條件,即確定何謂“情事”,以及情事的變更須達到何種程度方能調(diào)整或解除合同,這是重要的法律政策考量,也是復雜的法律解釋技術。[1]究其實質(zhì),情事變更原則適用難題的背后呈現(xiàn)的是抽象原則規(guī)則化的困境以及“合同嚴守”與“合同正義”之間的緊張關系,若“合同自由”再加入“混戰(zhàn)”,問題將愈加復雜,這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中最為常見。

        最新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T-2013-0201》(下文簡稱《示范文本》)第三部分“專用合同條款”第11.1款是關于“市場價格波動當事人是否調(diào)整合同價格”的條文,如果當事人選擇了“否”,則根據(jù)《示范文本》第二部分“通用合同條款”第12.1款關于單價合同、總價合同的定義,*根據(jù)《示范文本》“通用合同條款”第12.1款所做界定,單價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以工程量及其綜合單價進行合同價格計算、調(diào)整和確認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在約定的范圍內(nèi)合同單價不做調(diào)整;總價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以施工圖、已標價工程量清單或預算書及有關條件進行合同價格計算、調(diào)整和確認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在約定的范圍內(nèi)合同總價不做調(diào)整。無論當事人選擇其中何種價格形式,約定范圍內(nèi)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發(fā)生時,承包人不得主張調(diào)整合同價款。我國臺灣地區(qū)建筑業(yè)者亦常在工程承攬契約中約定“不得以任何變更情事要求加價”、“工程進行期間,如遇物價波動時不予調(diào)整”的內(nèi)容或類似表述。[2]24在此,將當事人做出以上價格形式約定的合同統(tǒng)稱作“固定價格合同”。因固定價格合同具有便于投資控制的優(yōu)點,故此種價格形式條款在海峽兩岸建筑行業(yè)內(nèi)頗為流行,然而,一旦材料款、人工費用等成本上漲,即面臨能否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以調(diào)整合同價格的爭議,此即所謂“情事變更原則約定排除條款”的法律效果問題。

        經(jīng)案例檢索,筆者發(fā)現(xiàn)我國大陸各級法院對該問題迄今均持否定態(tài)度,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在2013年前亦持相同見解,但近年來已有改弦更張的趨勢。案情大致相同的樣本案例之所以裁判結果迥異,分歧焦點即集中于當事人締結固定價格合同的事實是否滿足“情事變更是當事人締約時所不可預見”這一要件上。*通說認為,適用情事變更原則須滿足五項要件:一是須有情事變更的事實;二是情事變更須發(fā)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履行完畢之前;三是須情事變更的發(fā)生不可歸責于當事人;四是須情事變更是當事人締約時所不可預見的;五是須情事變更使履行原合同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鑒于此,本文擬選取海峽兩岸若干典型案例為分析樣本,比較判決理由,權衡利弊得失,以期對我國情事變更原則司法適用的完善有所助益。

        二、典型案例解構:聚焦于是否“預見”的裁判邏輯

        (一)固定價格合同等同于“預見”的裁判理路

        1.中國大陸

        最高人民法院歷來認為既然當事人締結的是固定價格合同,即意味著當事人在締約之際已經(jīng)將履約過程中成本增加因素的各種可能性納入考慮范圍,因此,實際履約過程中的價格波動即涵蓋于當事人“預見”范疇之內(nèi),即不符合情事變更原則適用條件之一的“須情事變更是當事人締約時所不可預見”要件,而將一切價格波動均認定為“商業(yè)風險”,從而排除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余地。例如,在“電白建筑公司案”中,該院認為:“上述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約定,承包方式為按定標價包人工、包材料、包工期、包質(zhì)量、包安全,還包括按國家規(guī)定由乙方繳納的各種稅收,除設計變更外,總價、單價以定標價為準,結算時不作調(diào)整。上述約定系針對合同約定的施工期間內(nèi)包括主要建材價格產(chǎn)生變化的市場風險承擔條款,說明雙方當事人已預見到建材價格變化的市場風險,故二審判決認定開工日期至合同約定的竣工日期建筑材料上漲屬于正常的商業(yè)風險不屬于情事變更,適用法律并無不當?!?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1099號民事裁定。在“新疆東方公司案”*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204號民事裁定。以及更早的“中鐵十八局二公司案”*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一終字第81號民事判決。中,最高人民法院亦持相同見解。

        2.中國臺灣地區(qū)

        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3年前與大陸司法見解并無實質(zhì)差異,只是理據(jù)闡釋相對而言更加詳盡。例如在“偉大公司案”中,該院首先肯定當事人締結固定價格合同旨在排除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余地:“經(jīng)查,系爭工程契約第五條第一款第四項既已約定‘本契約無物價波動調(diào)整工程款之規(guī)定’,即已排除‘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之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227-2條規(guī)定:“契約成立后,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效果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增、減其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前項規(guī)定,于非因契約所發(fā)生之債,準用之?!钡谝豁椝?guī)定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痹陉U釋這種約定排除條款是否能夠產(chǎn)生徹底排除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的效力時,該院亦系從“預見”要素入手,所不同者在于結合承包人的專業(yè)實力分析其預見能力和預見可能性:“尤其上訴人為專業(yè)之營造廠商,其承攬系爭工程之金額高達二億零四百萬元,堪認上訴人系頗具規(guī)模且極具市場經(jīng)驗之專業(yè)營造廠商,對于未來物價之變動,當具推估判斷能力……兩造于訂約時已就上開物價變動因素列入考量而明訂系爭工程契約,排除物價調(diào)整之適用,上訴人縱因物價持續(xù)上漲致減損其預期利潤,亦應自行承擔……”*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1年度臺上字第1392號民事判決。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持相同見解者尚有“日泰公司案”*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08年度臺上字第1187號民事判決。、“正翔公司案”等。*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2年度臺上字第2605號民事判決。

        另外,我國許多法院在審理涉及固定價格合同的司法實踐中,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建筑工程司法解釋》)第16條第1款關于“當事人對建設工程的計價標準或者計價方法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結算工程價款”的規(guī)定,作為排除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另一項理由,*江蘇省常熟市人民法院(2012)熟民初字第0710號民事判決、成都市金牛區(qū)人民法院(2013)金牛民初字第1885號民事判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生產(chǎn)建設兵團分院(2013)新兵民一終字第25號民事判決、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遼01民終2442號民事判決。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3年前亦不乏持相同見解的案例。*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08年度臺上字第1187號民事判決、2008年度臺上字第1794號民事判決、2008年度臺上字第2345號民事判決。

        (二)固定價格合同不等于“預見”的裁判理路

        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在2012年“正翔公司案”后,一改傳統(tǒng)見解,轉(zhuǎn)而認為固定價格合同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在締約時已經(jīng)預見到工程成本增加的各種因素,還應依據(jù)具體案情綜合判定當事人締約之際是否預見到。例如在“皆豪公司案”中,該院首先從探求當事人締約真意切入,認為:“所謂‘不得以任何變更情事要求加價’,是否包括不能預見之物價巨幅上漲,兩造各執(zhí)一詞,自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话惆ぐ现袛垼y以期待材料價格于契約成立后大幅上漲,超過預期可能發(fā)生之程度,承攬人仍愿受其全部損失。原審遽認上開約定排除‘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之二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其規(guī)范之對象及范疇應包括不可預見之物價劇烈波動在內(nèi)云云,是否合于兩造訂約之真意,尚非無疑?!痹诖耍ㄔ簩ξ飪r波動情事加以限定,認為原材料價格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異乎尋常的大幅上漲是有悖于當事人締約真意的,遂將此種情事剔除出“預見”范圍之外,從而為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奠定基礎。[3]立基于此,法院再結合情事變更原則的功能定位,進一步闡釋此種情事下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必要性及相關考量因素:“又按情事變更原則為法院依衡平法則裁判,除依契約性質(zhì)(如期貨、一定期間供給契約)或特約排除,均應適用。而是否情事變更,非全以物價指數(shù)變動為根據(jù),并應依客觀之公平標準,審酌一方因情事變更所受之損失,他方因情事變更所得之利益,及其他實際情形,以定其增加給付之適當數(shù)額?!?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6年度臺上字第1710號民事判決。持相同見解者,尚有“同興公司案”等。*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2014年度臺上字第308號民事判決。

        (三)價格波動事實

        如果遵循固定價格合同等同于“預見”的裁判思路,原材料價格波動幅度自然無須納入考慮范圍,但如果價格波動幅度甚大,履行原合同明顯會導致雙方當事人之間利益失衡結果,此種思路即有商榷余地?;诖?,為更直觀展示樣本案例中原材料上漲幅度以及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格局,筆者依據(jù)法院查明事實以及建筑行業(yè)現(xiàn)狀,綜合計算出各樣本案例的原材料差價和上漲幅度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表1 各樣本案例的原材料差價、上漲幅度及適用情事變更情況

        表1中原材料約定價格是筆者根據(jù)建筑行業(yè)現(xiàn)狀估算而得出的數(shù)據(jù),*我國大陸“原材料差價”系以工程造價鑒定機構鑒定得出的數(shù)據(jù)減去因涉及施工方案調(diào)整、天氣原因延期而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而得出的數(shù)據(jù)。因樣本案例均為固定總價合同,并未詳細約定原材料、人工費、管理費等項目的具體金額,無法從判決書中獲知締約時的原材料價格,筆者在此只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即以訟爭工程約定總造價乘以建筑行業(yè)原材料通常占總造價的比例得出締約時的原材料價格。據(jù)統(tǒng)計,建筑行業(yè)原材料價格占總造價的比例大致在50%~70%之間浮動,筆者在此以中間數(shù)確定比例,即60%,表1所列數(shù)字即為計算后得出的價格。但原材料差價數(shù)據(jù)是經(jīng)法院認定的準確數(shù)據(jù),故上漲幅度大致能夠反映樣本案例原材料波動的幅度。從表1觀察,法院判定不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共有6個案件,其中4件的原材料上漲幅度在10%以下,“新疆東方公司案”和“中鐵十八局二公司案”兩案的上漲幅度均已接近20%。相較于“皆豪公司案”和“同興公司案”原材料價格上漲15%左右即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判決結果,至少從直觀感性認識論之,最高人民法院判定近20%的價格上漲幅度亦涵蓋于當事人的“預見”范圍之內(nèi)的裁判思路是值得深入檢討的。

        三、“預見”判斷定性:合同解釋抑或法律解釋辨析

        我國臺灣地區(qū)有學者認為二者并非完全沖突矛盾,關鍵在于:契約履行階段發(fā)生的風險,是否在當事人約定情事變更約款時所得以預料評估,而成為訂約時所認知的基礎?如是,應排除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如否,則仍當適用。[4]筆者認為以上見解只是對情事變更原則“預見”要件的簡單重復,并未指出兩種裁判思路的本質(zhì)區(qū)別,尤其是未明確在案事實是否滿足“預見”要件究竟應如何判斷,因而無法為司法實踐提供有意義的裁判指引。筆者認為,樣本案例的裁判結果之所以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對“預見”判斷的定性有別,亦即,對其究竟屬于合同解釋抑或法律解釋的不同理解上。

        (一)“預見”要件的功能定位

        情事變更原則的理論基礎是“行為基礎變更”理論,[2]36以拉倫茨教授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區(qū)分客觀行為基礎和主觀行為基礎,梅迪庫斯等學者持反對意見。鑒于主觀行為基礎是與行為動機相聯(lián)系的事實,而“動機錯誤”能否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目前尚爭議頗多,[5]且《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并未將之納入適用范圍,故本文在此僅探討客觀行為基礎問題。拉倫茨教授所謂的客觀行為基礎是指合同依其本旨,以這些情形的存在或者持續(xù)存在為前提:只有具備這種前提,合同才能至少接近于滿足當事人與執(zhí)行合同相關聯(lián)的期待。[6]536-539這種作為合同基礎或環(huán)境的一切客觀事實,即被稱作“情事”,合同基礎或環(huán)境在客觀上的異常變動,即被稱作“情事變更”,包括諸如突發(fā)戰(zhàn)爭、災害、暴動、罷工、經(jīng)濟危機、幣值大幅滑落、物價漲幅過巨、匯率發(fā)生大幅波動等客觀事實,而不包括主觀之事實。[7]

        “依法訂立的合同,對于締約雙方當事人具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的這一規(guī)定被視為“合同嚴守”原則的經(jīng)典闡釋。但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價格波動實為常態(tài),無論當事人如何聰明、如何深思熟慮,也無法完全將可能影響合同均衡的所有因素加以預見并在合同中做出完善的安排,故“完全合同”(perfect contract)的理想注定無法實現(xiàn)。[8]締約后的價格波動對雙方當事人而言,無疑意味著一種個人利益上的風險,如果以風險能否以及應否被預見為標準,可以區(qū)分為“可預見的風險”與“不可預見的風險”。對于前者,由于當事人對于未來事情的變化已經(jīng)預見到,仍締結合同,那么就應當受合同的拘束;[9]對于后者,當事人即不應受其約束,因為讓被告在正常的或可預見的基礎上,而不是不正常或不可預見的基礎上負責,有著堅實的理性基礎,合同價格是以可預見之結果為基礎來確定的,讓當事人對不可預見之結果負責是不公平的。[10]

        這就是說,究竟是堅守抑或變更、解除原合同,首先即取決于當事人締約之際是否已經(jīng)預見到價格波動風險的發(fā)生。至于《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所規(guī)定原合同履行結果之“顯失公平”、“目的不能實現(xiàn)”要件,筆者認為,實質(zhì)上是對當事人“預見”范圍的限制。因為唯有造成當事人間利益嚴重失衡的后果,法律介入方具備正當性基礎,否則,即是對嚴守合同規(guī)則的不當侵蝕與損害。正如有學者所言,盡管契約正義不易以客觀標準衡量,但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給付應具備合理公平的等價關系,還是普遍受到承認的,如果契約的實質(zhì)公平受到破壞,其拘束力應隨之受到影響。[11]

        據(jù)此,在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各項要件中,“預見”要件發(fā)揮著界定嚴守合同抑或變更、解除合同二者之間“臨界點”的功能,堪稱觸發(fā)情事變更原則的“扳機”。然而,明確功能界定只是正確適用的基礎,確定判斷方法才是難點所在。因為法律意義上的“預見”內(nèi)涵相當寬泛,既可以表示客觀事實,亦可以表示法律事實,如果再疊加固定價格合同條款內(nèi)涵的解讀,則演變?yōu)閷Α邦A見”與否判斷的合同解釋與法律解釋思路的分歧,而這正是樣本案例裁判結果迥異的根本原因。

        (二)“預見”判斷的合同解釋思路批判

        關于“預見”與否的判斷,以“電白建筑公司案”為代表的樣本案例明顯采納的是立足于合同內(nèi)容的合同解釋進路:第一步是判斷合同條款本身的法律效力,篩查訟爭固定價格合同條款的內(nèi)容以及締約過程是否存在《合同法》第52條、第54條規(guī)定的無效或可撤銷事由;第二步,在排除合同無效或可撤銷事由的基礎上,判定該合同條款有效,能夠發(fā)生當事人所期待的法律效力;第三步,根據(jù)合同自由和“約定優(yōu)先”精神,特別是《建筑工程司法解釋》第16條第1款的明文規(guī)定,得出固定價格合同能夠排除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空間的結論。[12]根據(jù)以上邏輯,當事人締結固定價格合同即意味著他們在締約時已預見到價格上漲的所有可能性,既然如此,承包人即必須自負一切風險。

        上述“合同自由”思維定式引導下的推理過程看似無懈可擊,卻存在以下錯誤:

        首先,解釋客體選擇錯誤。梅迪庫斯教授指出,屬于行為基礎的東西,不可能是行為的內(nèi)容,行為基礎學說適用的前提乃存在一個“雙重的規(guī)定漏洞”,因為任何一項規(guī)定,都是由第一性的法律行為做出,第二性的法律為補充。[13]653這就是說,判斷可否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立足于合同條款本身尋求答案的方向注定是錯誤的,無論合同中是否存在情事變更約定排除條款。

        其次,有違合同正義精神。情事變更原則以合同正義為價值導向,如果依循合同解釋路徑,則意味著承包人必須承擔締約后任何幅度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損失,合同固然得到“嚴守”,但公平與正義何在呢?盡管為等價遭到破壞的重要性程度給出一個特定比例是不可能的,甚至連給出一個具有一定可靠性的近似值也是不可能的,[13]657但如前文就樣本案例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所列表1所示,“新疆東方公司案”和“中鐵十八局二公司案”中的承包人將自行承擔近20%的原材料上漲造成的損失,具體金額分別達6 011 228.16元、10 370 846.1元之多,當事人間利益關系失衡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再次,如果將“預見”界定為一個事實判斷問題,由于表意人內(nèi)心真意是一個過去的心理事實,根本無法被復現(xiàn)于合同解釋階段,人類的法無法判斷內(nèi)心的意圖,只有上帝的法才能判斷內(nèi)心的事情,內(nèi)心意思于本質(zhì)上便不可能得到確證。[14]梅迪庫斯教授亦指出,在多方法律行為中,將目的作為解釋標準時必須十分謹慎,由于一方所追求的目的,并非也是另一方所追求的目的,所以目的并不能直接決定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13]232-233因此,“預見”與否的事實判斷定性本質(zhì)上就是法官代替當事人締約,這只會徒增無謂的爭議,于定紛止爭毫無實益。

        (三)“預見”判斷之預見能力思路批判

        必須承認,當事人的專業(yè)能力與預見可能性之間存在客觀事實上(非法律事實上)的密切關系,因而我國臺灣地區(qū)“偉大公司案”中關于承包人預見能力的闡釋似乎極富說服力,但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首先,關于當事人預見能力的判斷思路本質(zhì)上遵循的依舊是合同解釋的路徑。正如梅迪庫斯教授所言,抽象的法律是針對(大多是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的,而意思表示通常僅僅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人發(fā)出。因此,在解釋意思表示時,通??梢灶櫦笆茴I人獨特的理解能力。與此相反,在解釋法律時,不允許進行類似的顧及,因為否則的話,就可能依據(jù)不同的人的理解可能性而賦予法律不同的意義。[13]232

        其次,將個體能力差異作為風險分配決定因素的思路混淆了侵權法與合同法的不同作用場域。個體能力差異因素在侵權法領域發(fā)揮著判斷過失有無的功能,[15]如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60條第1款,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只需盡到“緊急情況下的合理診療義務”、“符合當時醫(yī)療水平的診療義務”即可排除過失的成立。*《侵權責任法》第60條第1款規(guī)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y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y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guī)范的診療;(二)醫(y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jīng)盡到合理診療義務;(三)限于當時的醫(yī)療水平難以診療?!蔽覈贤▽嵭袊栏褙熑螝w責原則,當事人的能力因素,如行為能力只能影響合同效力的判斷,而與違約是否免責、風險如何分配無關。以強調(diào)當事人個人能力為特色的專家責任制度,目前各國普遍以侵權責任而非合同責任定性的現(xiàn)狀,亦可驗證以上結論。[16]

        再次,“偉大公司案”對承包人專業(yè)能力與其預見能力之間關系的闡釋毫無實踐價值。因為建筑工程的承包人大多都是擁有專業(yè)資質(zhì)且實力雄厚的建筑商,如果以此作為認定其具有預見能力的依據(jù),則幾乎所有承包人都有預見能力,則這些案件都將因當事人締結固定價格合同而排除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余地。質(zhì)言之,在前述裁判結果的形成過程中,唯有合同解釋結論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關于承包人專業(yè)能力、預見能力的論述不過是對合同解釋結論的重復。

        (四)“預見”判斷的法律解釋定性

        梅迪庫斯教授認為,現(xiàn)代法律通常都旨在達到某一個目的,這個法律目的是最重要的解釋標準。[13]232-233拉倫茨教授亦指出,法官在解釋法律時所受到的限制遠遠超過合同解釋,解釋要受到法律的基本價值、基本原則、倫理性、立法意圖及法律理由等的限制。[17]盡管合同解釋與法律解釋之間并非總是涇渭分明、非此即彼的關系,合同解釋的過程本身往往伴隨著法律解釋,于此場合,合同解釋的同時便有法律解釋,法律解釋為合同解釋服務,合同解釋與法律解釋交織,[18]但法律解釋具有濃厚的價值判斷色彩,以實現(xiàn)特定法律價值為依歸,則是其區(qū)別于合同解釋的顯著特征。

        “皆豪公司案”沿著探求當事人締約真意的邏輯展開論述,其關于“一般包工包料的總價承攬,難以期待材料價格于契約成立后大幅上漲,超過預期可能的程度時,承攬人仍愿承受其全部損失”的闡述,看似并未擺脫合同解釋的意味,但如拉倫茨教授所言,這種對“當事人意思的推測”既不涉及對合同的解釋,也不涉及對主觀事實的確定,而只能是涉及對雙方當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利益的調(diào)查和權衡,由此一來,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權衡的標準,并以這個標準為基礎進行調(diào)查。[6]638亦即,“皆豪公司案”關于當事人“預期可能”的論述,其實是以客觀外在情事的變化程度作為判斷當事人是否預見的基礎,正如有學者所言,“預見”的判斷,在內(nèi)容上不僅要求預見風險的類型(比如價格波動),也要衡量變故的劇烈程度(正常抑或超常)。[19]因此,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已達到“超過預期可能的程度”,即滿足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所要求的“當事人締約時所不可預見”要件。此時,“預期可能”充當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的修飾與限定功能,或者說是以客觀外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來推定當事人是否存在“預期可能”,這一推理過程顯然不涉及任何合同解釋因素。

        再者,以上闡釋亦可解釋為對情事變更原則中“預見”范圍的目的限縮性解釋。既然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已達到“超過預期可能的程度”,這就意味著此時客觀外在情事變化已經(jīng)滿足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所要求的“當事人締約時所不可預見”要件。至于“情事變更原則為法院依衡平法則裁判”的論斷,更是純粹的法律解釋而毫不涉及合同解釋的任何蛛絲馬跡。質(zhì)言之,法院其實是以“合同正義”為導向,對情事變更原則適用條件之一的“預見”要素進行目的限縮性解釋,將原材料價格波動區(qū)分為兩種情形,并分別賦予不同的法律效果:一是將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超過預期可能的程度”,也就是梅迪庫斯教授所稱的“雙務合同中等價遭到破壞”的情形,排除出當事人締約時的預見范圍之外,賦予承包人依據(jù)情事變更原則要求調(diào)整價格的權利;二是將其他的價格波動情形,也就是梅迪庫斯教授所謂的“無足輕重”者,[13]657納入當事人的預見范圍之內(nèi),尊重當事人的締約自由,約定排除條款在此價格波動范圍內(nèi)具有規(guī)范效力,承包人無權要求調(diào)整價格。

        總之,當事人是否“預見”絕不是當事人內(nèi)心真意這一客觀事實的再現(xiàn),而是基于正義、公平精神結合客觀外在情事的變化程度進行推定的結果,當事人“預見”的范圍只能限定于客觀外在情事的變化程度尚未危害合同正義的情形,超出此范圍即為當事人所不可預見者。這就是說,能否適用情事變更原則與當事人締結何種價格形式的合同毫無關聯(lián)。

        四、結論與啟示

        法律制度是理性建構的產(chǎn)物,也是利益平衡的產(chǎn)物,[20]司法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利益衡量的藝術。故合同自由邊界的設定是利益衡量結果的呈現(xiàn):合同有效與否的判定并非取決于“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的無謂識別,公私利益的權衡取舍才是本質(zhì)。[21]純粹私人利益亦非自由任意揮灑的空間,合同正義的精神實質(zhì)以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為導向,由此形成一系列與合同自由邏輯并行不悖的法律制度,情事變更原則即是其中之一。

        面對情事變更約定排除條款司法實踐中關于當事人是否“預見”的爭議,以固定價格合同為依據(jù),認定當事人締約時已經(jīng)預見到客觀外在情事的任何變化可能性,實際上是將“預見”與否的判斷定性為一項客觀事實,是一種在合同自由強大思維定式引導下試圖再現(xiàn)當事人締約真意的合同解釋思路,背離了情事變更原則的內(nèi)在邏輯。因為情事變更原則旨在調(diào)整客觀行為基礎喪失背景下的利益失衡狀態(tài),那么造成這種失衡格局的客觀外在情事變化,如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所形成的風險就應當是當事人無論是否締結固定價格合同均注定無法“預見”到的,故“預見”是推定事實而非客觀事實,必須借助于客觀外在情事的變化是否會導致利益嚴重失衡進行個案判斷。事實上,我國現(xiàn)行《合同法》中亦不乏與情事變更原則的功能定位、制度邏輯相同的制度,第113條第1款規(guī)定的旨在合理限制違約責任范圍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即是典型,*《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害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其中關于違約方締約之際是否“預見”到守約方各種損失的判定,筆者認為亦應遵循法律解釋而非合同解釋的思維進路,“預見”與否亦系推定事實而非客觀事實。以上解讀或許有助于澄清當前關于該問題的諸多模糊認識。囿于本文主題所限,筆者擬另行撰文專門加以論述。

        參 考 文 獻

        [1]韓強.情事變更的類型化研究[J].法學研究,2010(4):12-13.

        [2]黃立.工程承攬契約中情事變更之適用問題[J].政大法學評論,2011(1):24-36.

        [3]謝哲勝.情事變更原則排除適用條款的效力——“最高法院”2016年度臺上字第1710號民事判決評析[J].法令月刊,2017(8):32-33.

        [4]陳忠五.2015年民事法發(fā)展回顧[J].臺大法學論叢,2016(5):168.

        [5]李永軍.合同法[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11-412.

        [6]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M].王曉曄,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林誠二.情事變更原則之再探討[J].臺灣本土法學雜志,2000(3):41.

        [8]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J].政大法學評論,2008(4):67.

        [9]韓世遠.情事變更若干問題研究[J].中外法學,2014(3):66.

        [10]葉金強.可預見性之判斷標準的具體化——《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但書之解釋路徑[J].法律科學,2013(3):45.

        [11]楊宏暉.論情事變更原則下重新協(xié)商義務之建構[J].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16(2):78.

        [12]姚志明.一般情事變更原則于給付工程款案例之適用——兼評“最高法院”2005年度臺上字第898號判決[J].月旦法學雜志,2008(3):62.

        [13]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葉金強.合同解釋理論的一元模式[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2):24.

        [15]朱巖.侵權責任法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92.

        [16]楊彪.律師專家責任認定的若干問題——王保富訴三信律師所財產(chǎn)損害賠償案評析[J].法學,2006(4):32.

        [17]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48.

        [18]崔建遠.合同解釋與法律解釋的交織[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1):12.

        [19]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6.

        [20]梁上上.制度利益衡量的邏輯[J].中國法學,2012(4):27.

        [21]黃忠.違法合同的效力判定路徑之辨識[J].法學家,2010(5):36.

        猜你喜歡
        情事締約原材料
        水利工程原材料質(zhì)量檢測控制探討
        強制締約的請求權基礎分析
        論我國情事變更原則適用
        觀點
        中學時代(2019年12期)2019-11-13 01:00:50
        知識無窮盡
        意林(2019年16期)2019-09-04 21:00:12
        我國強制締約制度研究
        法制博覽(2018年4期)2018-01-22 15:02:52
        出租車承運人的強制締約義務
        強制締約制度重思
        行政與法(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
        肥皂及相關原材料分析
        情事變更重述
        中州學刊(2008年5期)2008-10-09 09:50:48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精品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v|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美女裸体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av资源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成年人干逼视频水好多| 国产熟妇另类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毛片|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狠狠色成人综合网|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一区| 区一区二区三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 1717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杨幂|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蜜桃|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国产白丝在线|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70老熟女重口小伙子|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后入内射在线观看|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av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人妻大战黑人20p| 欧美精品区| 精品国产车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