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學校直升高一語文教研組/文
原來的語文課堂大約是這樣的:一間教室,數十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學習著一篇課文,課文是經典文字,于是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師所預設的任務以達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一本教科書十幾篇文章大約需要學習半學期。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似乎從未懷疑過這樣教學的合理性,因為通過經典文字的講讀,進而試圖舉一反三,最終形成語文素養(yǎng)。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引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所以,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兩個關鍵要素就是“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與“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意味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會獲得意義,否則學生的學習永遠是被動的,是被安排的。馬扎諾以為,學習者除了認知系統之外,還有元認知系統以及自我系統,而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其實就是試圖啟動學生的自我系統,使學生獲得一種自發(fā)的學習動力,從而開始自我設計學習過程,開啟他們的元認知系統。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直指現實課堂的非真實性,脫離現實性,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距離遙遠,一般很少發(fā)生關聯,很難調動他們固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于是語文僅僅存在于課堂。
在新的形式下,語文學習方式應該改變。十一學校直升高一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通過不斷嘗試變革,基于標準,采用項目式學習,以期更加逼近語文學科的學習本質。下面以“狂歡節(jié)中的語文學習”為例,談談如何基于標準進行項目式學習。
閱讀
1.主旨與細節(jié)
能夠結合現實與自身經歷對文本中的情感主旨、人物形象進行評價。
能夠閱讀由不同材料組成的非連續(xù)文本,并且能進行整合,獲取主要信息。
能通過閱讀語言文學作品,擴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感受和理解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的文化。
2.比較與延伸
能夠分辨并比較不同作品中類似的情節(jié)、人物等元素。
寫作
能對文章中的觀點/語言/人物/事件加以評論賞析,撰寫評注類的筆記。
能夠細致地書寫人物,包括對人物的正面描寫(白描),以及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以人襯人,以物襯人,通過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
1.能用關鍵詞概括俠義人物的主要特征,比較五位人物,說出其異同。
2.能結合材料,立足于現實與歷史對俠義人物作出合理評價。
3.能夠理解俠義精神的現實意義。
俠義精神在當今社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圖1)
史傳文學:《史記·刺客列傳》《史記·游俠列傳》
文學作品:《大鐵椎傳》《聶隱娘》《紅線》《虬髯客傳》《昆侖奴》
核心任務:狂歡節(jié)時,請諸位在深入閱讀俠義文學的基礎上,為老師設計一位俠義人物角色 ,然后扮裝。
任務分解:1.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五位人物的特征。2.選擇五個俠義人物尋找其異同點。3.寫出你最想設計的人物、比較想設計的人物與最不想設計的人物,并說明理由,給出證據。4.請你寫一封勸說信說服老師同意裝扮你最終選擇的俠義人物。5.完成人物出場設計。(先獨立完成,然后分組合作)
1.狂歡節(jié)直升高一俠義人物舞臺秀:狂歡節(jié)當天下午舉辦俠義人物舞臺秀,老師們裝扮成俠義人物,配以背景和解說詞,生動演繹同學們?yōu)樗?她創(chuàng)作的人物出場設計。
2.評估學生們上交的學習資料,展示優(yōu)秀學習成果:在學習項目結束以后,評估學生們留下的學習痕跡,以及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將優(yōu)秀的學習成果如最佳勸說信、最佳人物出場設計在班級微信群和功能教室進行展示。
3.在期末診斷中對項目學習進行反饋式評估。
2周,10節(jié)課
根據以上課程設計方案,目標明確之后,有一個基于真實情境的核心任務至關重要,即學生最后需要在狂歡節(jié)上為各位老師裝扮一個自己喜歡并且老師也認可的俠義人物,然后參加狂歡節(jié)活動??上攵瑢W生要想完成最后的任務,他們必須仔細閱讀教師所提供的關于俠義人物的閱讀材料。于是,閱讀文本變成了一種主動的需求。為了避免學生只閱讀關于一個俠義人物的文本材料,教師必須設計一系列的學習工具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重比較,最后確定一個俠義人物,而不是一開始就有一個俠義人物。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自我設計適合于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并用學習規(guī)劃不斷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在學習中,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工具以及量規(guī)規(guī)劃、評價自己的學習,讓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當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教師的角色和作用也在悄然改變……
在整個學習項目拉開帷幕之前,老師已經在幕后積極地開展備課教研活動了。暑假期間,直升高一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利用封閉培訓的機會,深入研讀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等指導文件,借鑒《基于標準的學習》《逆向設計》等先進的課程文化成果,結合教育教學經驗,研討制訂出《直升高一語文學習標準》,明確了直升高一的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各個方面應達到的能力標準。
老師們還根據俠義人物專題學習目標搜集、挑選適合的學習資源(多個文本),分析學情,圍繞目標設計有真實情境的狂歡節(jié)裝扮任務,并且研發(fā)學生需要用到的評估標準——量規(guī),以及可能要用到的工具。老師們的備課教研不僅要關注文本和專題,還要了解研究標準和設計項目,如何設計一個能承載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囊括多篇文本資源的項目活動,成為了老師們新的著力點。
(圖2)
俠義人物專題正式開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清楚地解釋這種新穎的學習項目。為了盡可能詳盡地向學生交代任務目標,教師還需根據學習目標、任務、資源、學情、工具等擬定總體的學習時間和關鍵節(jié)點,發(fā)布學習項目流程圖,向學生闡釋為了達成任務目標需要做些什么,在哪些關鍵節(jié)點需要提交哪些預期成果。(如圖1)
在學生閱讀材料,了解目標、任務,研討了量規(guī)和工具之后,教師需馬上檢查學生對任務的理解并及時反饋。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釋學習任務和目標,參照流程圖,安排為完成任務所需采取的步驟,制定學習規(guī)劃。當學生開始做規(guī)劃時,很多教師發(fā)現他們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缺少學習目標,時間管理不當,任務結果不明確,缺少對量規(guī)的重視等。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完成學習規(guī)劃,教師不僅要給出個別化的修改建議,還梳理了優(yōu)秀規(guī)劃的基本原則,提供優(yōu)秀學習規(guī)劃的范例,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修改學習規(guī)劃,充分合理利用學習資源、工具和量規(guī),向完成學習任務和達成學習目標的方向努力。
經過對學生學習規(guī)劃的反饋,我們發(fā)現學生們感興趣的學習資源不同,選擇的工具不同,運用的學習策略不同,時間安排也不一樣,可以預測到在接下來的學習階段中,會出現學習進度不同步的現象。那么,當學生們進度不一時,教師又能做些什么呢?
(1)評估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情況
老師們運用了多種方式來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規(guī)劃的落實情況,比如,在課前課后約學生面談答疑,在課堂上仔細觀察,采集并展示小組或個人的進度小條等。對于學習規(guī)劃順利落實和推進的學生,老師們放心讓他們用工具、量規(guī)去自學自評。而對于學習進程遇到阻礙或落后的學生,老師應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調整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
(2)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和需求,進行個別化指導和幫助
課堂上老師講的少了,學生主動做的多了,老師獲得了更多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機會和時間,能更好地發(fā)現學生們的學術問題和學習方法問題,并及時予以指導和幫助,也讓老師更易發(fā)現學生的需求,并努力地去滿足學生新的需求。比如,教室分成了獨立研學區(qū)和討論交流區(qū),這樣的分區(qū)讓處于獨立研學階段的學生可以安靜地學習,而已經有了一些積累從而產生極大討論需求的學生則可以在討論交流區(qū)小聲地分享觀點。
學生們各自的學習路徑逐漸向前延展,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重疊和交叉,在這種關鍵節(jié)點處,老師們又成為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1)勸說信草稿的課堂分享
不少學生在完成勸說信初稿后特別期待能讀一讀別人的作品,預測一下勸說信能否成功說服老師接受扮演任務,于是老師們組織了勸說信草稿的課堂分享活動。
a.根據量規(guī)評估小組成員的勸說信草稿。
b.參考量規(guī)為他提出改進建議。
c.修改草稿,選擇信紙,重新謄寫。
通過這次勸說信課堂分享活動,學生們對于自己的勸說信在事、理、情三方面所達到的層級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閱讀并了解了他人寫作的勸說信,在評估、比較和反思中明確了自己勸說信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也找到了修改和提升的方法。
(2)小組課堂活動——狂歡節(jié)人物出場設計
經過一個周末,老師們認真閱讀并理性考量,接受了情理并茂的勸說信提出的扮演角色。所有老師的選角結果已經公布,學生們便按照想要裝扮的老師或俠義角色自主選擇,成立或加入新的小組,分工合作,利用人物出場設計工具,在背景、解說詞、獨白、服飾、動作等方面精心設計,為老師的狂歡節(jié)扮相和出場準備詳細的文字方案。
完成人物出場設計的初稿后,小組再一次集體研討量規(guī),根據量規(guī)自評和修改,最終在周五提交給老師圖文并茂的設計方案。學部將所有設計方案在走廊集中展覽,制作問卷星進行投票,得票最高的小組設計方案在狂歡節(jié)當天的直升高一專場走秀中變成現實!
在學習項目結束以后,老師們還要評估學生們留下的學習痕跡,了解學生們學習的過程,根據對每個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的了解評估他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將優(yōu)秀的作品張貼在功能教室的展覽區(qū),或者制作成PDF文件在班級微信群進行分享,讓好的示范起到引領和激勵作用。
總之,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老師是解讀者、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評估者、幫助者、學習者,不僅要對文本資源有深入精妙的理解,也要對活動設計有奇思妙想,在學習和嘗試中不斷完善量規(guī)的制作,在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好組織和引導。相比于傳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言,老師的角色和作用大大拓展,也在更大的空間里獲得了自身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寶貴機會。
一位老師曾在一節(jié)課后收集并匯總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涉及對基礎文言字詞的理解,有涉及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有些比較具體,有些相對抽象;有些符合大多數學生們的認知水平,有些超出。
看到這些問題時,老師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欣喜——當語文和狂歡節(jié)活動結合之時,學生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提問習慣。但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的困惑。學生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處理,哪些問題比較急,哪些可以緩?所有的問題我們都需要去解決嗎?如果不解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不會受到影響?
除了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外,學生在這完成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當語文與狂歡節(jié)相遇,他們會出現一定的偏離語文學習的現象,我們也將面臨一個疑問:我們是在搞活動嗎?我如何去處理活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當時面臨的較大的兩個挑戰(zhàn)。
在閆老師帶領下每天下午4點半后,教研組不斷地去總結、反思和交流,我們逐漸找到了一個方向——回歸到目標,目標是決定問題價值的量表。
回歸到狂歡節(jié)語文學習活動目標,在狂歡節(jié)上將老師裝扮成哪一位俠義人物,這是我們整個學習后的成果展示。要達到這樣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再用關鍵詞去概括和比較,形成他們對人物形象的初步分析,然后確定角色,通過與身邊的老師進行匹配,給老師寫勸說信,以及給他設置狂歡節(jié)出場的方式,拉近俠義之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在現實的基礎上理解俠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
在明確方向之后,我們回到了對兩個挑戰(zhàn)的應對策略。
第一,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我們如何去處理?一開始通過回收學生的問題小條,來了解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疑惑點在哪?為了讓同學們都能看到問題,有的老師就把問題整理并打印出來,貼到了教室前方的白板上,這個白板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fā)——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空間。一夜之間,語文學科教室多了幾塊白板,老師們專門拿出區(qū)域作為狂歡節(jié)俠義人物活動專題的思考及問題研究。白板上五顏六色的問題小條,一方面能夠鼓勵學生們再去自主提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自由共享的可視化空間,他們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幫別的同學尋求問題的答案。
第二,哪些問題比較急,哪些問題比較緩?我們怎么樣去處理所有的問題。在目標是問題價值的標尺的指引下,我們將問題白板進行了分區(qū),待解決區(qū)和已解決區(qū),兩個分區(qū)內又按照目標1、2、3分成了不同的版塊,學生可以拿著自己的問題小條進行初步分類后貼到相應的區(qū)。這樣大家在提出問題時會有意識地思考自己具體在哪個方面還存在疑問,他們解決問題時,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同時我們發(fā)現,通過這個版塊的分區(qū),通過問題的呈現,有些問題是在本單元的目標之外,這些問題應不應該被展示和解決?舉兩個例子:學生提出唐代人為什么會寫這么多的唐傳奇,唐傳奇中為什么有這么多俠客?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提得很好,但跟本單元目標無關聯。因此,我們將它保留在問題白板上不匹配的區(qū)域,將這類問題沉淀,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積累中去解決這個問題。等學生讀了更多的唐傳奇,了解唐代相關的一些歷史背景,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等,學生自然會解開這個謎團,并順利把問題轉到已解決區(qū)。
第二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處理語文學習和活動之間的關系。
以人物出場設計為例,教室里的實拍圖中學生們的狀態(tài)非常好,很投入,周二下午集中在年級展示區(qū)展示,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同學前去觀看和評論,展示區(qū)還有一個二維碼供他們投票。但在參與度高、好玩的背后,我們又看到通過學習語文所呈現的學習成果存在這樣的問題:繪畫的創(chuàng)意大于一切,語言不準確,文字的力量較弱,而且脫離了人物形象要貼切的要求。周二的晚上我們匯總了一份資料——作品中經典人物的出場范例。在課堂上將范例發(fā)下去之后,重點重申工具完成的目標,要符合、體現人物的形象,從原文中找理據,形成一個文學化的開場,學生手里拿著教師提供的經典范例。同時,學生在自主研讀的過程中,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與老師共同協商的方式,共同自主研制出了一個自己心中“正確的人物出場方式”量表,即正確的人物出場應該包括哪些內容,三個橫欄所體現的維度分別是什么?每一列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才是示范級、合格級和待改進級?在制定出量表之后,學生手中拿著范例、精心制作的稿紙,對自己之前的人物出場設計進行了重寫、仿寫,以及自評他評和師評,把人物出場進一步完善。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目標有了新的認識,單元學習目標需要是多條的、全面的、準確的。在這整個學習單元中,由于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學生的不同學習路徑導致了他們有了不同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成果,而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反而凸顯了其更加重要的更加清晰的角色:它像一個標尺,衡量我們出現的一些問題;它像一個篩子,幫我們篩選出了本單元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暫時可以擱置沉淀的問題;它也像一個引領的標桿,引領我們更加精確地走到想要到達的目的地,使我們有據可依,這就是“目標決定問題的價值”。
在“基于標準的學習”之中,學生擁有了極大的自主性,那怎樣才能保證學生能真正做到自主選擇,同時還能走在“學科”的道路上,順利抵達目標?
答案就是 :工具。用工具引導學生,讓他們既能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又“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走在語文的學科道路之上,最終順利完成每個單元的核心任務——“在狂歡節(jié)上,將老師扮成某一位俠義人物”。
同時,工具中要求所有的任務,用語文的方式完成,而圖畫、照片等等,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輔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這個工具,還有其他輔助類資料。例如,針對以上這個工具表格中“人物出場描述”的寫作,我們同時給學生一個資源包,內容包括:小說類人物出場:《水滸傳》《紅樓夢》《天龍八部》《飄》……節(jié)目類人物出場:《天下足球》解說詞精選……劇本類人物出場:《心靈捕手》《阿甘正傳》劇本……除了文字類的資源以外,還有視頻資源等。
在單元學習開始之時,將所有的學習工具全部交給學生。這些學習工具形式多樣,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地選擇工具,自主規(guī)劃,雖然每個人選擇的路徑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最終能夠抵達目標就可以。
學生們在單元初始明確了學習目標,熟悉了量規(guī),便開始了自我規(guī)劃路徑——此時,學生便開始在我們給出的這一系列工具組成的工具包中開始自主選擇,這樣,每一位同學都有了適合于自己的、不同的工具組合。例如,在實踐中,A同學表示自己不大會概括俠義人物的特征,且不知道該選哪個人物,那么經過引導,他就選擇了“俠義人物的比較工具”“人物特征歸納工具”“人物選擇工具”,在利用這些工具對文本進行了閱讀之后,再用“人物出場設計工具”完成核心任務。而另一位B同學,閱讀能力非常優(yōu)良,由于平時癡迷武俠,對于文本與人物也非常熟悉,那么,他的組合便是:“人物選擇工具”“信件模板工具”“人物出場設計工具”,這樣,他們殊途同歸,達到目標。
由此可知,在“基于標準的學習”單元之中,多樣化的工具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它可以使我們的學生步步前行,皆是語文,條條大路,皆通目標!
(直升高一語文教研組:閆存林、何其書、王苗、賈驕陽、劉偉,文字撰寫由閆存林、何其書、王苗、賈驕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