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浪浪/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
正如兒童會學習和成長一樣,兒童身邊的建筑也應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而更新完善。校園建筑的意象,代表的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和氣質。
學校建筑為達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興建,學校教育對兒童的身心和智育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一間間最基本的教室之外,還應有充足的戶外活動場所,使學生的體能得到足夠鍛煉而健壯成長。對這一點的重視,使人民小學在建校之初,興建的第一棟學校建筑是風雨操場,有別于任何學校開辦之初先修教學樓的慣例。
建校之初,賀龍元帥擔任了學校的首任董事長。修建學校成了賀老總案頭一項特殊的任務。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重慶物質條件非常艱苦。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所小學的修建成了需要反復考量的事情。出于對功用的重視,學校先以數(shù)十根粗壯的樹干為柱,茅草作頂,修建了簡陋而簡單的風雨操場。從此,人民小學學生體育運動就建立了風雨無阻的秩序,對學校的意義非凡?!榜R背上的搖籃”的軍旅學校特質,通過體育運動得到了延續(xù),傳承學校文化和情感的功用在建筑中得到了體現(xiàn)。不僅如此,風雨操場空間大、造價低、結構簡單、可綜合利用的特性,為新中國成立后剛剛修建的這所學校留下了一個極具功能性的學校建筑。體育運動、學?;顒印熒瘯?、集中大課……大量的學校教育教學現(xiàn)場所需要的建筑功能,都在這里得到基本的滿足。直到今天,風雨操場仍然留在許多老校友記憶中。因為真正用心建起來的學校建筑是最值得學生記憶的。
20世紀50年代,學校首任校長卓琳主持修建了學生宿舍——五星樓。這棟建筑造型上是典型的蘇聯(lián)式建筑,反映出時代的特征。遠觀建筑:簡約美觀大氣,自然古樸厚重;近看細節(jié):手工做舊,質感精細,色彩斑駁。作為軍區(qū)干部子弟學校學生宿舍,安全十分重要。這一點不管是其建筑形態(tài),施工質量都體現(xiàn)明顯。有校友回憶,“文革”期間,由于重慶兵工廠眾多,武斗空前激烈,當高射機槍隔江對戰(zhàn)時,有許多流彈也擊中了五星樓,同學們嚇得趴在地上,事后,有好奇的同學去觀察被流彈打中的宿舍外墻,發(fā)現(xiàn)彈孔很多,卻離擊穿墻壁還很遠,因此,學生們稱這棟建筑是“我們的城堡”。2012年學校修繕五星樓,當年施工質量的堅實程度,令施工工程人員大為嘆服。
隨著學校的發(fā)展,一系列滿足學生各種學習活動開展的學習空間修建起來,如功能教室、校前廣場等。同時學校對場地性質做出了功能和性格上的區(qū)分,以便孩子在有序的環(huán)境中體會到規(guī)劃與秩序。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影響著校園建筑的變化,“教育”場所變?yōu)椤皩W習”場所。學校建筑本身就是極重要的課程資源,校園環(huán)境應具有到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重慶市人民小學也采用小步漸進的方式改變著校園建筑與環(huán)境。將封閉的花壇改為互動參與式的“叢林樂園”,學生在這里收獲快樂的同時,接近了自然,鍛煉了體能?;趯W校自身厚重的歷史積淀,修建了“映像童年館”,突出文化中歷史與現(xiàn)代的碰撞。利用重慶地形的高低落差,建造大跨度、高立面的藝術長廊,拉伸了藝術氛圍的縱深,讓學生更自然地感受藝術之美。卓琳樓修繕如舊的民國風格還原了歷史文化基因;而學生圖書館則明顯體現(xiàn)現(xiàn)代氣息和兒童趣味。在這些嘗試中,建筑本身作為課程資源的力量得以彰顯。
巧妙的造型、優(yōu)美的空間、合適的材料,建筑之美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高度。整個校園環(huán)境樸實素美,有著大自然的親切和隨和,在現(xiàn)代簡潔的建筑環(huán)境中隱約呈現(xiàn)出一種懷舊情緒,無聲地傳達著某種文化的傳承。
建筑師路易斯·康在設計中曾提出“建筑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子”的問題。在建筑師處理建筑與人的關系時,正展現(xiàn)著設計者所理解并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人與外界的一切精神關系底下,都隱藏著人與人的精神關系。人與物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是采取自我意識形式的社會關系。而人所理解的物與物的關系,也正是人與人的關系的投射。因此,建筑空間不應單純地被理解為:被限定的空間自身的大小、形狀、相互之間的組合。建筑應是“被限定的空間中,各元素(包括人)之間的關系”,應重視對體驗者內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喚醒,以及因關系而產(chǎn)生的情感的喚醒。
在校園建筑中,最重要的人無疑是兒童。2012年,兩江新區(qū)人民小學開始建筑藍圖的勾勒時,“小學,對于一個孩子意味著什么?長大后的我們又希望少年時光應該是怎樣的?我們設計的學校能否承載最美的童年?”這樣的問題促使人民小學和設計者不斷思考。
為了新學校的籌建,我和老師們“廢寢忘食”地為紙上都還沒有的學校做“精神畫像”,進而又要求在建設中將“最美童年在這里發(fā)生”的辦學理念”,將“好奇、勇敢、責任、榮耀”的學校精神植入校園建筑的內心,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懸掛。2013年7月,我在清華大學參加培訓,硬生生從教室附近的建筑書店搬回了一米多高的各類建筑書籍、圖冊。剛回學校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一道分享、閱讀、鑒賞、討論。書上得來終覺淺,于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訪問名校,吸取優(yōu)秀校園建筑的營養(yǎng);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也將各國杰出公共建筑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讀百卷書,閱千棟屋,行萬里路之后,教育人開始了與建筑設計師的深度對話,開始了將他們的建筑邏輯轉化為兩江新區(qū)人民小學學校設計語言的漫長過程。
對于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無數(shù)榮譽的學校來說,標新立異的設計想法已顯得太過膚淺。而項目用地近似一個直角三角形,給學校設計團隊出了不小的難題,況且北側最高點海拔434米, 用地中部偏南海拔390米,標高差44米,平均南北跨度265米,坡度很陡,規(guī)劃難度不言而喻。社會各界對項目提出了很高的指標要求:功能上,項目設計 60個標準班,20多個專用教室,還有辦公樓、報告廳、體育館、停車場等;用地上,面積約43760平米,建筑面積為33339平米,地上部分為31197平米,容積率達到了0.72;另外道路、景觀、綠地、消防各項指標都要求到極致——這是一道難解的題。
幾經(jīng)思考,他們把解題關鍵落到了“人”上,落到了“有趣”上。建筑設計專家,以“人”字型布局,既巧妙地與三角形地塊契合,又暗合“人民小學”校名。根據(jù)學校將“最美童年在這里發(fā)生”的辦學愿景有機融入建筑的要求,設計師和我們一起深化設計思路,形成了一個“奔跑的孩子”的設計意象,兒童成為建筑設計的核心。結合山地地形,創(chuàng)造符合山城特色的趣味性山地建筑群體。設計了六個臺地,自南向北分別為406、408、412、416 、418 和 424 。406為入口廣場,408-416為教學區(qū),三棟教學樓分別高差四米,每棟建筑北向設下沉庭院,滿足采光及景觀要求。418為食堂、體育館,體育館東側田徑場標高降低416,利用自然高差形成天然看臺。424作為高邊坡的緩沖區(qū)域,設立親近自然的種植園和農(nóng)場,支持田園課程的開設。
兩江新區(qū)人民小學,磚石與鋼結構的組合,構成了學校建筑的肌肉感;超過35%的綠地率又增加了它的柔美度。從天空俯瞰整個學校的建筑群,就像一個奔跑的孩子,英文單詞“children”的八個字母命名了每一處建筑。彩虹跑道讓運動更愉悅,風雨連廊讓奔跑不受天氣限制,花格窗與彩色玻璃讓堅硬與絢爛共生。
常規(guī)的小學,往往在立面設計上做出各種童趣,比如活潑的圖案,顏色的堆砌等??紤]到這方案已經(jīng)有各種活潑的空間,且人民小學的歷史厚重感,設計師勇敢地采用了學院派的風格統(tǒng)領全局,背景以紅磚為主色調,搭配灰色磚墻和白色、灰色的涂料,點綴玻璃幕墻,金屬幕墻和彩色玻璃,以承載建筑功能和學校理念與文化。
景觀作為校園內最具有跳躍因子和童趣的元素來點綴空間。走在校園里,一個小朋友不經(jīng)意間坐到了一個座椅上,旁邊就是一個看書的孩子的雕塑,無論從尺度上、顏色上和材質上,都符合孩子的感官,可以抱抱,可以靠靠,可以拍照!孩子們觀察趴在墻上的甲殼蟲,捕捉廊橋彩色玻璃透過的光影,嘰嘰咋咋地爭論這樹洞里貓頭鷹的真與假。在校園里,兒童好奇的天性得以激發(fā),情緒得以愉悅,審美得以熏陶。
為了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開放式和交互式的特點,建筑設計著重注意不同空間的連貫性和交互性。建筑底層局部架空,使得建筑形式與外部空間互相提供穿過各自界限的最大可能性,外部與內部的界限變得不那么明確,即不是絕對的內部也不是絕對的公共,形成一種可進入的過渡性結構;過廊、柱廊形成的虛空間與厚重的主體建筑虛實交錯,并利用虛空間聯(lián)系各個室外空間,行人在這些空間上下穿行,環(huán)境、視點、景象不斷變化,景觀層次變得豐富而立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開闊的、更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能夠將教學擴展到教室以外的思考場所。
山地建筑不同的高差造就了可以鏈接各個標高的連廊,一個充滿樂趣和探索欲望的空間聯(lián)系紐帶。在如此高差的情況下,依然統(tǒng)籌布局,充分利用電梯、坡道、連廊,滿足了無障礙的所有要求。多種形態(tài)的走廊空間存在,可以滿足孩子們觀察、走動和交流活動的需要。無論是每層樓的公共空間設置,還是各樓棟之間的兩兩相連,都不希望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單元封閉起來,而是希望在建筑空間上提供交流甚至碰撞的場所,比如在底層設置的公共活動室是學生會自我管理形成的成長基地,部分對外開放的走道是一個人與人溝通、培養(yǎng)謙讓品格的舞臺,局部設置的屋頂平臺也是學生討論活動的場所,這些公共空間的介入使得建筑立面活潑生動。
設計伊始,規(guī)劃按48個班設計,配置報告廳和體育館,這樣65畝地的用地指標是比較合適的。但后來政府要求建設60個班,報告廳的用地立馬緊張起來,該如何解決?通過設計分析,行政樓位于408層,北側綜合樓位于412層,之間8米高差,利用其間距,向地下要空間,布局出一個標準800人的報告廳。在有限的高度范圍內,利用預應力混凝土梁保證了大跨結構的安全性和報告廳內的空間高度。屋頂覆土30CM,設計為屋頂花園。這樣既不破壞“奔跑的孩子”的設計意象的完整,又滿足的綠地率35%的要求,也為報告廳的節(jié)能做出了貢獻,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挑戰(zhàn)仍未結束。學校通過分析認為報告廳更多的是為專家和教師服務的,希望能夠將報告廳的設計改為“劇場”,更多地滿足最美童年的“兒童”的需求。于是,我們邀請重慶大學建筑設計院專攻建筑物理方向的資深教授提供專業(yè)的聲學設計,從專業(yè)上保證“劇場”內的聲場環(huán)境;建筑上,雙層墻體設計、專業(yè)聲閘門設計、墻面及天花分段調整角度和飾面材料、觀眾席座椅材料選擇等,從不同的方面為“劇場”保駕護航;設備設施上,量身打造專業(yè)的舞臺燈光和專業(yè)的音響設備,為追求更好的效果還將800人座位改為675人;最后在一所小學里,近乎專業(yè)的“劇場”驚艷亮相。
開學以后,“劇場”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建筑支撐了教育理念與課程實施,兒童節(jié)師生們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做劇務、舞美的《海洋深處(deep deep in the ocean)》成功上演。他們真的在這里實現(xiàn)了享受專業(yè)舞臺的美妙體驗。
教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向知識的講授與傳輸,而是教與學從兩方面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其中包括建筑行為主體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和教育學科的多元化。具體表現(xiàn)在多種行為的交融、空間功能的復合以及建筑功能的多樣上。因此,專用教室對裝修設計師來說更具挑戰(zhàn)。危難之際,有了人民小學各個學科教師們的參與,各個功能室的功能需求更加清晰,設計師對課程理念與教學風格理解更加準確,這使得專用教室的設計品質提升很多。音樂老師的舞蹈廳、合唱室、器樂排練房;體育老師的體育館、功夫館、體操館、田徑場;美術教師的民間工藝室、國畫室、陶藝室;還有廚藝室、國際語言室、大自然工坊……每一位教師都帶著學科和專業(yè)知識參與設計,他們首先要從課程及資源開發(fā)調研開始,接著進行學科功能的定位描述,然后與設計師一道進行裝修設計,同時還必須就設施、設備的合理配置提出建議。
建筑藝術與教育思想的對話,讓“最美的童年在這里發(fā)生”的教育理念得到建筑的支持,融入教育的建筑意象變得更加鮮活。強調建筑之于教育的力量,重視環(huán)境之于文化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xiàn)建筑藝術與學校教育、學校文化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