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轉化醫(yī)學研究中心,河南鄭州 450015
細菌感染性疾病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患病期間會出現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寒戰(zhàn)等不同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感染性休克、敗血癥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準確的早期診斷對該疾病的治療及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顯示[2-3],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可以作為感染性疾病檢測的重要標準。因此該次研究為了探討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細菌感染患者的應用效果,選取該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5例細菌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與未感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提高細菌感染患者的檢測準確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5例細菌感染患者為研究組,以及同時期的55例未感染患者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男 30 例,女 25 例,年齡(42.35±5.21)歲,其中感染性休克12例、嚴重尿路感染11例、重癥肺炎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9例,女 26例,年齡(43.58±5.1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該次研究,且該次研究亦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
于清晨抽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3 mL,并放置于生化管中,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血清分離以后置于-20℃環(huán)境中保存,之后用7 600~020生化分析儀檢測和分析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用熒光免疫分析儀檢測和分析血清中降鈣素原。
觀察兩組患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陽性檢測率和濃度以及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s)、[n(%)]進行表示,分別用 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陽性檢測率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相關數據對比分析可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陽性檢測率[n(%)]
研究組患者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s)
組別 降鈣素原濃度(ng/mL) C-反應蛋白濃度(mg/L)研究組(n=55)對照組(n=55)t值P值6.67±1.45 0.35±0.12 10.26<0.05 44.20±7.25 7.92±1.55 28.73<0.05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呈顯著下降趨勢,變化較為顯著(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變化(±s)
表3 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變化(±s)
時間 降鈣素原濃度(ng/mL) C-反應蛋白濃度(mg/L)治療前治療后3 d出院后6.67±1.45 4.65±2.40 0.75±0.37 44.20±7.25 34.20±3.31 11.58±1.12
細菌感染為一種病理過程,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病菌侵入,從而導致患者體內出現其他代謝物質和毒素,引發(fā)全身性的感染和病變,具有發(fā)病率較高、診斷困難、病情復雜等特點,對患者易產生極大的危害性[4-5]。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取患者痰液培養(yǎng)作為該疾病的診療手段和依據,但過程較為復雜,且周期長,很難達到快速診斷治療的效果,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感染性疾病中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其臨床診斷價值較佳[6]。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陽性檢測率分別為92.73%、83.64%,兩者濃度分別為(6.67±1.45)ng/mL、(44.20±7.25)mg/L,相關檢測結果均高與對照組(P<0.05);而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較治療前呈顯著下降趨勢,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娊碘}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可以達到快速、準確診斷的目的,同時可以反映出細菌感染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準確判斷出臨床治療干預的效果。降鈣素原是人體內部一種含量較少的糖蛋白,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降鈣素原陽性反應與濃度均會急劇升高[7];而C-反應蛋白作為人體中一種蛋白質,對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和敏感性[8-9]。兩者的聯(lián)合檢測可有效反映患者機體內部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具有較高的診斷和應用價值。在盧瞧[10]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檢測出降鈣素原陽性率有93.33%,檢測出C-反應蛋白陽性率有83.33%,以及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分別為 (6.73±1.37)ng/mL、(43.16±7.26)mg/L,相關檢測結果均高于對照組。這與該次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證實了該次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細菌感染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保障了診斷的準確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李麗麗,常顯東.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細菌感染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5):6868-6869.
[2]毛得斌,陶建萍.評價聯(lián)合檢測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患者療效觀察及預后判斷中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0):1276-1278.
[3]朱妍,劉悅澤,張雪瑩.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細菌感染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6):28.
[4]皮白雉,方強,姚小英,等.重癥細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聯(lián)合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8):1718-1720.
[5]楊澤敏,黃惠東,盧自當,等.降鈣素原聯(lián)合C反應蛋白檢測在細菌感染中的診斷價值與應用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3):5492-5493.
[6]譚晚晴,李衡.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細菌感染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19):74-75.
[7]楊占甲,李麗娟,高凱,等.細菌感染患者應用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的評價[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0):4656-4658.
[8]楊云峰,莊建獎.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臨床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23):145-146.
[9]李澤泳,許愛敏,張智,等.降鈣素原聯(lián)合C反應蛋白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檢測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5):20-21.
[10]盧瞧.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細菌感染患者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