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付強
亞若天黽獻盤
亞若天黽獻盤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器,查吳鎮(zhèn)烽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xù)編》發(fā)現(xiàn)這件盤并沒有著錄,乃為首次出現(xiàn),由于銘文重要,特介紹出來。
盤的形制,侈口淺盤,窄平沿,圓底,高圈足,沿下折形成一道邊圈。上腹和圈足均飾列旗脊獸面紋帶。上腹的前后各有一個浮雕的小獸首。內(nèi)底中部飾一條大的龍紋,周圍有多條小蛇紋,外圈飾小龍紋和小鳥紋。形制和紋飾接近于安陽殷墟出土的丩盤和舟盤,丩盤和舟盤的時代都屬于商代晚期,所以亞若天黽獻盤的時代也應(yīng)該屬于商代晚期,我們推測亞若天黽獻盤很有可能也出土于安陽殷墟。銘文在盤的內(nèi)底,大龍紋龍頭的左上方處,可以釋讀為“亞若天黽獻”。
字像一條蟲,不認識,我們懷疑此字會不會是“若”的簡體,“亞若”族徽在商末周初的銅器上非常常見,為了題目書寫的方便,我們把這件銅器叫“亞若天黽獻盤”。帶有“亞若天黽獻”銘文的青銅器,我們搜集到六件:
這些銅器的時代都是商代晚期,應(yīng)該是出土于同一個墓葬的同一個家族。帶有族徽的銅器,據(jù)曹淑琴、殷瑋璋先生統(tǒng)計共有118件,時代從商代二里崗時期一直延續(xù)到西周早期的康王昭王時期,集中于商末周初。郭沫若先生考釋這兩個字為“天黿”,認為即“軒轅”,是周人的始祖。唐蘭先生釋為“大黽”,于省吾先生釋為“天黽”,我們同意于老的看法。劉桓先生認為“天黽”即《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中的“冥氏”。黽與冥古音很近,可以通假,所以“天黽”屬于夏族。曹淑琴、殷瑋璋認為“天黽”是商朝的一個與國,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我們認為從“天黽”銅器大量使用族徽和日名這一點看,他的族屬應(yīng)該屬于商人。
亞若天黽獻盤銘文
亞 天黽獻簋,商代晚期,瑞典斯德哥爾摩韋森氏私藏
亞 天黽獻鼎,商代晚期,瑞典斯德哥爾摩韋森氏私藏
亞 天黽獻觚甲,商代晚期,現(xiàn)為日本某收藏家私藏
亞 天黽獻觚乙,商代晚期,現(xiàn)為日本某收藏家私藏
亞 天黽獻卣甲,商代晚期
亞 天黽獻卣乙 ,商代晚期
獻侯鼎及其銘文
“亞 天黽獻”應(yīng)該如何理解,王長豐先生認為是亞 、天黽、獻三個族,族間有盟姻關(guān)系。黽、獻、亞 均為方國的族徽,亞□□,這種族徽形式在商代晚期很多,學者認為此種族徽是在商周宗法制度基礎(chǔ)上,五世遷宗后的基本族徽。所以,亞 是 族五世遷宗后的族徽形式。
由西周早期成王時的獻侯鼎銘文我們知道,獻國的族徽是“天黽”,再看“亞 天黽獻”,就應(yīng)該理解成亞 與獻兩個族間的盟姻關(guān)系。獻國在商代就存在,屬于天黽族,西周早期的獻國就是商代獻國的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