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華,王長宏
1.東北師范大學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中醫(yī)科,吉林長春 130021
中風屬于比較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而且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偏癱最為常見,會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障礙,使得生活質(zhì)量下降[1]。中風偏癱后恢復期容易出現(xiàn)肢體痙攣,而痙攣出現(xiàn)會制約功能康復鍛煉,影響日?;顒?,為此要盡早診斷與治療,及時緩解痙攣,改善痙攣狀態(tài)[2],提高康復效果。常規(guī)康復訓練有一定作用,但并不理想,而中醫(yī)療法中針刺可提高療效[3]。隨著研究增多,近幾年提出采取穴位注射給藥治療,這種處理方式相比傳統(tǒng)用藥方案可減少用藥量,而且配合針刺取穴方法處理,可使得藥物在穴位存留時間延長,實現(xiàn)更好的藥物效果[4]。穴位注射治療將經(jīng)絡與藥物等有機結合,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此法,可提高療效,為該院展開了研究,將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研究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中風偏癱肢體痙攣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經(jīng)顱腦CT或MRI診斷滿足《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有關于腦梗塞或腦出血診斷標準[5],同時滿足中醫(yī)《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有關于中風診斷標準[6];②有不同城偏癱后肢體痙攣表現(xiàn);③病程不低于3個月;④入組1個月前未服用肌松藥物或鎮(zhèn)靜藥物;⑤精神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或功能異常;②該研究藥物過敏;③大面積梗死,預計生存期不足半年;④不愿意配合研究,依從性差,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隨機分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5~76 歲,均值(50.8±4.3)歲;病程 6 個月~6 年,均值(2.7±0.9)年。研究組:男性 16 例、女性 14 例;年齡33~75 歲,均值(50.5±4.7)歲;病程 8 個月~6 年,均值(2.6±0.8)年。前述資料上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此外,該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且該研究經(jīng)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針刺與康復訓練,研究組則采取穴位注射與康復訓練,其中康復訓練主要有運動療法、關節(jié)松動訓練及物理因子治療等,1次/d。常規(guī)針刺措施如下:上肢取穴包括合谷穴、肩髃穴、手三里穴、曲池穴、外關穴等,下肢取穴包括伏兔穴、足三里穴、解溪穴、豐隆穴等,均為患側取穴。常規(guī)消毒上述穴位后,將1.5寸毫針刺入穴位,重復2次起針,針刺1次/d。穴位注射治療:藥物選用100 mg維生素B1與100 mg利多卡因,每次取穴2~4個,主要為痙攣肌肉穴位,其中肱二頭肌為天府穴與俠白穴;股四頭肌為陰市穴與梁丘穴及伏兔穴;腓腸肌為合陽穴與承筋穴及承山穴。隔天1次。兩組患者一個療程以連續(xù)治療10 d計算,間隔2 d進入下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評估療效。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測量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實施統(tǒng)計學分析。
1.4.1 臨床療效 根據(jù)治療前后痙攣肌表面肌電變化情況評價[7]:①顯效:治療后痙攣肌表面肌電值降幅≥50μV;②有效:治療后痙攣肌表面肌電值降幅20~49μV;③無效:治療后痙攣肌表面肌電值降幅不足20 μV??傆行拾凑沼行逝c顯效率之和計。
1.4.2 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 ①0級:無肌張力增加;②Ⅰ級:輕度增加,被動屈伸受累處,ROM末有突然卡住之后出現(xiàn)或釋放最小阻力;③Ⅰ+級:輕度增加,被動屈伸受累處,ROM后50%有突現(xiàn)卡住,繼續(xù)ROM到末,一直有較小阻力;④Ⅱ級:明顯增加,ROM大部分時存在明顯阻力增加,受累處容易移動;⑤Ⅲ級:嚴重增高,ROM難度大;⑥Ⅳ級:僵直且受累處無法屈伸[8]。
1.4.3 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 對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好[9]。
1.4.4 Barthel指數(shù)評分 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10]。
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30)對照組(n=30)F u g l-M e y e r運動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B a r t h e l指數(shù)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40.83±19.5640.27±19.8469.22±17.6555.41±19.0545.76±17.6645.39±18.1170.94±20.4660.05±18.75 t值 P值0.11000.91272.91260.00510.08010.93642.14930.0358
中風屬于中醫(yī)病名,西醫(yī)也叫做腦梗死或腦梗塞等,屬于常見疾病。中風患者多有偏癱,而偏癱后肢體痙攣會影響康復,導致生活質(zhì)量下降,運動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也會明顯降低,影響預后。中風偏癱肢體痙攣患者多有上肢屈曲與下肢伸直等表現(xiàn),中醫(yī)也將其歸為“經(jīng)筋”范疇,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篇》中指出“病在筋,調(diào)之筋,病在分肉,調(diào)之分肉”。經(jīng)筋自身無腧穴,和經(jīng)脈不通,治療應以痛為腧?,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痙攣主要是脊髓前角細胞興奮升高,病理牽張反射亢進,穴位刺激治療可有效地抑制這類細胞,導致其興奮下降,從而對病理神經(jīng)活動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傳統(tǒng)針刺療法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近幾年研究將藥物與針刺結合起來,出現(xiàn)穴位注射治療,這種方案在一些研究中證實可提高療效,該院展開了研究。
該次研究針對收治的60例中風偏癱后肢體痙攣患者分組研究,對照組實施康復治療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研究組則實施康復治療與穴位注射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χ2=7.4476,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413,P=0.9416>0.05),治療后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χ2=5.7831,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為(40.83±19.56)分,對照組則為(40.27±19.84)分,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100,P>0.05),同時 Barthel指數(shù)評分(45.76±17.66)分 vs(45.39±18.11)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801,P>0.05),治療后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69.22±17.65)分 vs(55.41±19.05)分,70.94±20.46)分 vs(60.05±18.7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126/2.1493,P<0.05)。 該次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相永梅等[11]學者將收治的60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分別接受單純針刺法治療、針刺法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Fugl-Meyer評分差異不明顯(40.64±19.44)分 vs (39.88±20.63)分,治療后治療組為(69.75±18.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55.13±19.76分(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無差異(28.35±7.41)分 vs (28.31±7.18)分,治療后治療組為(15.89±7.6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1.54±8.02)分(P<0.05)。從結果可以看出,穴位注射治療能改善療效,更好地提高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力。按照大腦可塑性機制重組,經(jīng)針刺刺激,增強壞死邊緣區(qū)域突觸數(shù)目,提高神經(jīng)傳導作用,促進殘存神經(jīng)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重建新的功能系統(tǒng)。穴位注射藥物治療,有經(jīng)穴與藥物雙重作用,可增強藥物效應,經(jīng)經(jīng)絡載體,將藥物運輸?shù)较鄳獏^(qū)域或部位,發(fā)揮穴位刺激與藥物的效果。雙重作用可增強藥效,促進針刺作用,起效更快,療效更持久,且藥效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有經(jīng)絡參與、協(xié)同,明顯增強療效。注射藥物中應用維生素B1,該藥物為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可修復大腦功能,營養(yǎng)肌肉神經(jīng),并不斷增強穴位功能,促進血流,興奮大腦皮層,改善腦細胞活力,加速病灶吸收,復蘇受損的細胞[12]。
綜上所述,穴位注射治療可更好地緩解中風偏癱肢體痙攣癥狀,提高療效,改善肌張力、肢體運動功能及日?;顒幽芰Γ档媒梃b。
[1]甘靈玲.中醫(yī)理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14(4):56-57.
[2]何曉宏.電刺激人體穴位對腦梗死患者肢體痙攣、運動功能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5001-5002.
[3]丁麗君,榮積峰,王衛(wèi)寧,等.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對腦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復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10-13.
[4]蔣鵬,鄭祖艷.針刺拮抗肌相應穴位結合Bobath療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18-20.
[5]馬玉強,李斌,徐士軍,等.運動療法聯(lián)用按壓穴位對腦卒中上肢痙攣狀態(tài)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刊,2013,48(9):89-90.
[6]常永霞,張佩瑤,戈蕾,等.穴位注射加針刺及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J].吉林中醫(yī)藥,2015,14(8):858-860.
[7]劉海蘭,周曉燕,包艷,等.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病人應用中藥穴位燙療與肌群燙療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2,26(4):322-323.
[8]馬鑫,勵建安,朱毅,等.推拿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經(jīng)穴特點[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11(3):358-361.
[9]王英姿,謝輝,李國民,等.神經(jīng)干刺激結合電針拮抗肌穴位治療腦卒中上肢痙攣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27(6):518-520.
[10]吳贊華.針刺拮抗肌相應穴位結合Bobath療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6,10(7下旬版):27-28.
[11]相永梅,林杰,王健,等.經(jīng)筋刺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臨床研究 [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11(40):2203-2205.
[12]劉冰,劉洋,王文禹,等.解痙振癱湯聯(lián)合穴位刺絡治療腦卒中偏癱肢體肌痙攣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4,16(7):1184-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