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兌現(xiàn)了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承諾: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y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這是一次力度空前、有誠意的減稅,有三大亮點。
一是將起征點從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改革前,稅前月薪在扣除五險一金之后,落在9000-35000元區(qū)間的應稅收入,要適用25%的邊際稅率。改革后,其他條件不變,應稅收入只要在10500-35000元,就可以每月少繳稅375元,一年可省4500元。這一點就足以讓大多數(shù)工薪階層受益。
二是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原稅率為20%的所得及原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稅率降為10%;原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也就是說,原來9000-35000元適用25%稅率的超級稅距,肢解為10%、20%與25%三部分。這意味著扣除后應稅收入落在這一區(qū)間的工薪階層,一年少繳的稅要比4500元多得多。這一條已經(jīng)超出了李克強總理的承諾,屬于意外之喜。
三是增加新的扣除項。除了已有的五險一金扣除項之外,增加規(guī)定子女教育支出、繼續(xù)教育支出、大病醫(y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所謂扣除,指的應是這些支出將從應稅收入中減去,意味著增加了新的免征額度,在許多情形下效果與提高起征點類似。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定向減稅。例如子女教育支出可以扣除,有利于降低養(yǎng)育成本。
上述三大亮點,已經(jīng)實質(zhì)性地降低了個稅稅率,對勤奮、聰明等特質(zhì)是一種獎勵,有利于“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這里做個預言,在降稅率之后,個稅歲入未必會減少,可能還會增多。因為降稅率會激勵大家創(chuàng)造財富,稅基一定會擴大。
當然,本職工作之外另有不菲收入的人,在將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納入綜合征稅范圍之后,有可能會多繳稅。另外,6月15日,全國省級新稅務機構統(tǒng)一掛牌。國地稅合并,并將統(tǒng)一征管社保費,正在落地。社保費雖然是個稅扣除項,但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稅,是工作者、年輕人、下一代對退休者、老年人、上一代的代際轉(zhuǎn)移支付。這意味著以后企業(yè)別想少繳社保稅了。原來按照最低基數(shù)繳納社保稅的工薪階層,會面臨社保稅上升而個稅應稅收入降低,一增一減,稅后所得有可能會降低,但個人社保積累也會增加。
最后,本次個稅改革并非終點。有人主張將最高邊際稅率降為25%,也有人主張實行低稅率的單一稅,向最優(yōu)稅率靠攏,既激勵財富創(chuàng)造,也不影響政府個稅歲入,不乏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