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一個六十多人的寫作小組進駐玉泉山,其中就包括張卓元,他們將為于當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起草文件。
此時已80歲高齡的張卓元每天早睡早起,“生活很是規(guī)律”。上山之前,在社科院三里河的宿舍區(qū),每天早晨,他都會沿著路邊的公園慢走一圈。因此,在玉泉山的半年,盡管工作壓力大,但他依然能夠很好地投入到小組討論和文件寫作中去。
起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張卓元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了提法上的調(diào)整。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就提出,市場在國家宏觀調(diào)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10年后,十六屆三中全會更新了這一提法,改成“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國家宏觀調(diào)控下”幾個字被刪掉。
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從“基礎”到“決定”,“兩字之差,是對政府與市場關(guān)系的重新定位?!睆堊吭蚰戏街苣┗貞?,在討論這個提法時,起草組成員一致覺得這個提法是最好、最恰當?shù)摹?/p>
他們只是擔心,一下子提出“決定性”作用,跨越會不會太大。最后還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拍了板?!叭绻麤]有中央特別是最高領導人下決心,許多重大改革舉措是很難出臺的”。張卓元說,這次文件起草期間,起草組全體會議都由組長習近平主持,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也由習近平拍板。
討論期間,有人翻出了過去10年的“舊賬”,認為2003年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決定后,落實情況并不到位。于是,是否成立一個機構(gòu)來統(tǒng)領改革,又成了起草組要考慮的問題。
類似的呼聲在社會上也很強烈。從2011年開始,就不斷要求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的呼聲,十八大之后,進一步具體到要成立一個改革領導機構(gòu),甚至都想好了名稱,如“改革委”“體改委”,持此觀點的不乏像吳敬璉、張維迎這樣有影響力的學者。
實際上,改革的形勢在那時已發(fā)生了變化。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確定的改革已經(jīng)超出經(jīng)濟改革范疇,涉及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等。這些其實是需要從黨中央層面來考慮的。因此2013年國務院機構(gòu)改革方案中,沒有成立體改委。但社會上的呼聲并沒有停止。
“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張卓元說,加上起草組也有人提出要成立改革的領導機構(gòu),中央最終決定成立了深改組。十九大之后,深改組又升格為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
參加過多次中央文件起草工作,張卓元的記憶中,之前每次工作結(jié)束后,中央領導都要請起草組成員吃頓飯,表示感謝,但十八屆三中全會那一次就取消了,“這也算是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中央帶頭勤儉”。
尚難料定,張卓元今后是否還會參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對一輩子頻繁登上玉泉山的張卓元,老朋友吳敬璉贈了他一個“玉泉山人”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