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jié)合生產(chǎn)實際,客觀分析了楊干象的識別、危害及防治,對預(yù)防該蟲的發(fā)生及蔓延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關(guān)鍵詞:楊干象;識別;危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3.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63
楊干象是楊樹主要的蛀干害蟲,屬于國內(nèi)林木植物檢疫對象之一,主要為害五年生以下的楊樹幼林。目前隨著楊樹造林面積逐漸增加,危害楊樹的主要害蟲——楊干象已成為防治工作的重點。
1 楊干象識別
1.1 分類地位
屬鞘翅目(Coleoptera),象蟲科(Curculionidae)。
1.2 分布
國內(nèi):河北省石家莊市、承德市、秦皇島市、廊坊市,內(nèi)蒙自治區(qū)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遼寧省沈陽市、朝陽市、鐵嶺市、撫順市、遼陽市、大連市、本溪市(明山區(qū)),營口市、錦州市、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黑河市、佳木斯市,甘肅省金昌市、慶陽市等。
國外:日本、俄羅斯、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
1.3 寄主
以楊樹為主,(新疆楊、小葉楊、北京楊)樺樹、柳樹等。
1.4 識別
成蟲:體長8~10mm,長橢圓形,黑褐色或棕褐色,無光澤。頭部前伸,喙呈象鼻狀。體黑褐色被灰褐色鱗片,相間白色絨毛,形成幾條不規(guī)則橫帶。鞘翅尾部1/3處向后切斜,形成三角形斜面,上面覆蓋較密白色鱗片,足腿節(jié)密被白色鱗片。雄蟲尾部橢圓形,雌蟲尾端尖形。卵:橢圓形,長1.3mm,寬0.8mm,乳白色。幼蟲:老熟幼蟲體長8~9mm,胸、腹部彎曲,呈馬蹄形,頭黃褐色。前胸具1對黃色硬皮板,中、后胸由2個小節(jié)組成,腹部1~7節(jié)由3小節(jié)組成。蛹:乳白色,長8~9mm。為裸蛹,化蛹頭朝下,前胸背板上有數(shù)個突出刺,尾端有1對彎曲小溝。
2 發(fā)生與危害
2.1 生物學(xué)特性
1a發(fā)生1代,以卵或幼蟲在樹皮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中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先在皮下環(huán)繞枝干蛀食危害,幼樹被害后表皮紅褐色,下凹,油浸塊狀,由小孔排出褐色絲狀排泄物。5月下旬后向上蛀入木質(zhì)部化蛹,樹干被害處外部樹皮斷裂呈刀砍狀。6—10月均可見成蟲。遼寧楊等速生楊最易遭其危害。7月中旬為成蟲盛期,成蟲產(chǎn)卵先在葉痕和樹皮裂縫木栓層咬1孔,每孔產(chǎn)卵1粒,然后排出黑色分泌物,將孔堵住。
2.2 傳播途徑
人為傳播:調(diào)運了攜帶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蟲的苗木,或運輸采伐的帶皮原木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3 防治對策
加強對苗圃三年生大苗嚴格檢疫,對幼林地及時進行跟蹤檢疫,對林地周圍楊樹做到全面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預(yù)防、及時消滅蟲源樹。初期危害狀不明顯,在4月中、下旬樹液開始流動時,采用40%氧化樂果,用毛刷在幼樹樹干2m高處,涂10cm寬藥環(huán)1~2圈。此法適用于三至五年生幼樹。在成蟲期,利用成蟲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時震動樹枝,進行人工捕殺。保護楊干象鳥類天敵,在靠近河流水源條件好的林分,可掛舊木段招引啄木鳥。6月下旬—7月下旬成蟲出現(xiàn)期,噴灑綠色威雷(4.5%高氯菊酯)觸破式微膠囊劑1000倍液,50%吡蟲啉1000倍液,2.5%溴氰菊酯1000倍液,40%殺螟松、40%氧化樂果800倍液,每隔7~10d噴灑1次。楊干象2~3齡幼蟲時,樹干被害部位有褐色絲狀排泄物連同樹液滲出的時候,用40%氧化樂果1份加少量80%敵敵畏兌20份水藥液點涂侵入孔。也可用40%氧化樂果,50%久效硫磷,用軟的刷子涂幼蟲排糞孔和蛀食坑道,涂藥量以排出氣泡為宜。也可以把蛀孔擴大一些便于涂藥,然后把磷化鋁顆粒劑塞進去,最后用粘土封孔。
3.1 造林樹種的選擇
樹種要適地適樹,選擇抵抗病蟲害強的品種進行造林,減少被蛀干害蟲侵害的機會。
3.2 經(jīng)營措施
混交林可以改善林地條件,提高防護效益,提高林區(qū)的抗病蟲能力,如楊槐混交、楊榆混交。
3.3 加強撫育管理
加強對楊樹幼齡林的的營林管理,做好林區(qū)的中耕除草,修枝工作,增加林區(qū)的水肥管理,促進楊樹幼林健康生長,可減少蟲害的發(fā)生和危害。
作者簡介:姚琪(1984-),女,遼寧省本溪市人,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病蟲害防治及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