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華
周末,借助“北大清華講座”微信公眾號,繼在清華大學聽完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之后,我們又前往中國科技館聆聽了《中國的未來航母》和《人工智能的未來》兩場講座,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北京孩子們的“另類”課堂。
一、“另類”的組織方式
說它“另類”,是因為組織方大有來頭。它是由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和北京科技期刊學會聯(lián)合承辦的針對全國青少年的線下沙龍活動。而且還是在“科拷薈”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肅然架起的攝像機無形中把課堂規(guī)格提升到了國家級檔次。
當然,上課的地點也有點特別———中國科技館206多功能廳。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這里有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有生動豐富的互動體驗項目,還有隨處可見的高清巨屏電子顯示器滾動播放科技宣傳片,濃郁的科技氛圍,綻放著科技的神奇魅力。
上課的對象主要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0歲左右的小少年居多。他們在父母的陪伴下,帶著無數個問號來到這里。他們的眼神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熱情,儼然成為了課堂中一道最為靚麗的風景。而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前來,又能陪伴始終的家長,更值得點贊。
二、“另類”的授課老師
更“另類”的是,課堂的老師以主持人和嘉賓的形象出現(xiàn)。有著淵博的科學知識,深諳兒童心理又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主持人榕哥,在孩子們理解有困難,嘉賓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的時候,他會恰到好處地解釋補充,不露聲色地將活動推向高潮。
當然,更重要的是,主講老師來歷不小。如蘇明,現(xiàn)供職于軍工央企中船集團下屬的智庫型科院所———中國船舶工業(y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長期研究國際安全和軍事軍工問題,多次做客鳳凰衛(wèi)視、東方衛(wèi)視等知名媒體當評論員。像聊天一樣,他為我們分享了中國航母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無愧于“科學咖”的稱號。他善用生動形象的修辭:航母就像一個雞(機)窩,她的任務是把養(yǎng)的鐵飛雞(機)成功地放出去(飛機起飛)又收回來(飛機著艦);航母花費昂貴,一分鐘發(fā)射的子彈就有上萬發(fā),平均每秒200發(fā),非常密集,就像迎面扔出來一把沙子,但是這一分鐘里發(fā)射出來的“沙子”就是北京幾套房子的價格,而如此昂貴的執(zhí)行任務所耗費的資源,還只占到航母總花費的三分之一,等等。他喜歡開玩笑,當有孩子回答了高難度問題,他會夸張地說,要帶回去幫忙做科研,不管孩子的家長同不同意。隨著回答難題的孩子們越來越多,他更是夸張地說,要帶走的孩子用的士裝不下了,要換用巴士了。他還鼓勵孩子們去暢想,注重給他們天天向上的理由:八十年代美國的人機技術,已經做到了想打哪就能打哪,現(xiàn)在的發(fā)達程度更是不可輕視,只有努力鉆研,我們才能有朝一日造出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航母。“現(xiàn)在的好好學習,就是為獻身國防做準備,現(xiàn)在看上去枯燥的數學、物理、化學公式,說不定將來就能幫助你造出原子彈。”鄭重的囑咐里飽含著大國的自信,更有殷殷的期盼。
另一位主講教師曾毅,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及中瑞數據驅動神經科學聯(lián)合實驗室副主任,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崗位教授。他從類腦認知計算建模、腦模擬、類腦學習理論講到類腦神經網絡、類腦智能機器人系統(tǒng),雖然有些深奧,但是借助著名的實驗故事,我們也印象深刻: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做過一個關于小猴子和母猴的“代母養(yǎng)育實驗”,將一只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里養(yǎng)育,用一只柔軟的絨布做成的母猴和另一只24小時供應奶水的用硬鐵絲做成的母猴來代替真猴,當遇到威脅時,小猴選擇跑到絨布母猴身邊尋求幫助并緊緊抱住它的行為,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愛對靈長類動物的重要性。每當“科拷團”的孩子們及現(xiàn)場觀眾提問時,曾毅老師都會站立起身,面帶微笑,耐心地回答每一個問題,他謙遜的姿態(tài)更是讓我們深受感動。也許,在一個立志獻身科學、振興祖國的人心中,他無比期望面前的孩子們能夠接過他手中的接力棒,繼續(xù)向前奔跑?!氨3帜愕暮闷嫘?,學會認知,學會人類的思考方式,去擁抱和機器人友好相處的未來?!痹憷蠋熃o孩子們送上了深深的祝福,這美好的祝福里寄予著豐富的內涵,承載著太多的希望。
三、“另類”的授課內容
這一天的課堂,由兩場講座組成。我想,年輕科學家講授的內容比平常孩子們接觸到的金鵬科技團———北京市中小學開展科技教育的專有組織帶來的內容更專業(yè)、前沿。盡管每一場講座時長約兩個半小時,但令我驚奇的是,全程沒有手機鈴響,也沒有來回走動的身影。孩子們靜靜地聽著,積極地思考著,熱切地交流著,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也在爸爸媽媽的身旁穩(wěn)坐,認真聽講,大膽地舉手發(fā)言。那些脫口而出的專業(yè)術語:空投核彈、隱身涂層、超級電容……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孩子們的積極提問,也足夠說明他們對授課內容的喜歡。
這背后,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當我們很多孩子埋沒在大量的作業(yè)堆里苦干甚至憎恨的時候,北京的孩子已經著迷于未來航母、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科技,在科學家的引領下奮力向前了。我們是否應該像北京的家長們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我們是否應該像北京的老師們學習,不斷提升社團的科技含量,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我們是否可以邀請更多的科學家走出象牙塔,讓高質量的科普教育走向更多的省市?
未來是屬于孩子們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長沙市天心區(qū)紅衛(wèi)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