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新艷,張紅霞
濟南市歷下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內科,山東濟南 250000
由于單側或雙側膈肌或其他呼吸肌突發(fā)陣發(fā)性痙攣收縮引起稱為呃逆,常伴有吸氣聲門關閉,從而引起短促的特殊聲響[1]。而單側或雙側膈肌或其他呼吸肌不自主的痙攣收縮稱為頑固性呃逆,多因中樞神經系統發(fā)生病變、胃腸道疾病和周圍神經病變及藥物等,其中有腦血管病所累及原因占絕大多數[2]。若持續(xù)性發(fā)作將致吸入性肺炎、疲勞以及營養(yǎng)缺乏的并發(fā)癥,加重腦血管病癥狀,故必須盡快終止發(fā)作[3]。將在該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腦血管疾病所引起頑固性呃逆患者107例,分為西醫(yī)治療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其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腦血管病臨床癥狀并經MRI/CT確診;依從性良好;發(fā)生頑固性呃逆癥狀;可接受針灸治療;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4]。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出血傾向;不可耐受該次研究用藥;曾有腦卒中病史伴隨后遺癥;近期接受過類似治療;心、肝、腎等重要臟器衰竭;精神異常;溝通障礙等[5]。方便選取的107例患者隨機分為西醫(yī)組54例,結合組53例。其中,西醫(yī)組男 34例,女20例,年齡 39~79歲,平均(53.3±3.1)歲,腦血管病病程 3~21 d,平均(13.4±2.1)d,呃逆病程 2~4 d,平均(2.6±0.1)d。 結合組男 33 例,女 20 例,年齡 35~76 歲,平均(52.3±3.6)歲,腦血管病病程 3~23 d,平均(14.1±2.0)d,呃逆病程 2~4 d,平均(2.7±0.2)d。 兩組一般資料相對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組: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國藥準字:H41021179,規(guī)格:10 mg)10 mg 肌注,1 次/d,連續(xù)使用1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2療程。結合組:在西醫(yī)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yī)治療方法。①中醫(yī)治療方法:丁香柿蒂湯(藥物組成:丁香、柿蒂、黨參各15 g,法半夏、生姜、旋復花各10 g,代赭石(先煎)8 g,五味子、麥冬各5 g。)依據患者辨證后增減藥物用量,1劑/d,2次/d,早晚分服,1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2療程。②電針刺激:主穴為雙側足三里、內關及中脘;意識障礙患者配穴十宣、人中;脾胃虛弱者配雙側脾俞、胃俞;瘀血者配雙陰陵泉、行間。取平臥位,消毒后將針緩緩刺入患者穴位,得氣后以捻轉方法刺激30 s,電刺激治療儀連接通電,以患者可耐受為限,留針30 min。在治療期間,辛辣食物絕對禁止,戒煙、戒酒,避免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對于意識模糊、昏迷的患者給予鼻飼送服。
①臨床療效評定:患者在治療后1周呃逆癥狀消失,且無復發(fā)情況為顯效;在治療后1周癥狀明顯改善,治療期間偶有復發(fā)為好轉;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需要更改治療方案者為無效??傆行轱@效與有效之和。②呃逆癥狀積分:根據患者呃逆程度,持續(xù)時間,復發(fā)情況給予評分,由責任醫(yī)師完成分數評估,綜合每日查房,問診等評定。分值分布為0~9分,其中分數越高,呃逆情況越重越頻繁。③不良反應情況:在治療過程中,依據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如:頭暈、頭迷,異常血壓,腸胃癥狀,渾身無力癥狀統計評估[6]。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數據相比采取 χ2校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結合組總有效率為98.11%,西醫(yī)組為75.9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呃逆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伴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各個時間段呃逆癥狀積分均有所下降,結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各個時間段呃逆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在該次治療各個時間段呃逆癥狀積分情況對照[(x±s),分]
結合組不良反應率為1.89%,西醫(yī)組為24.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干梗死、腦出血、腦挫裂傷合并腦出血等,據可靠調查顯示,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家排在首要位置的死亡原因,亦是致殘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的首要因素[7]。在侍麗平等[8]的報道中指出:現代醫(yī)學認為,呃逆究其病因,主要發(fā)生在脊髓頸段,通過迷走、交感、顱內神經傳入,傳入神經支配引發(fā)膈肌痙攣[9]。中醫(yī)研究認為,因胃氣上逆,引發(fā)膈動,發(fā)生氣逆上沖,胃失和降的作用。從該研究中可明顯看出,經治療后結合組總有效率為98.11%,西醫(yī)組為75.9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呃逆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伴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各個時間段呃逆癥狀積分均有所下降,結合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各個時間段呃逆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組不良反應率為1.89%,西醫(yī)組為24.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彭祥來等[10]的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是99%和74%,不良反應率分別為1.23%和20.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組研究結果與彭祥來等人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管疾病所引發(fā)的頑固性呃逆患者,在治療上除了針對其發(fā)生呃逆癥狀本身,還應該針對腦血管病這一根本原因,因病施治。采用西醫(yī)治療、中醫(yī)調節(jié)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式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病程且安全性較高,有在臨床上普及、推廣、使用價值。
[1]Kim JJ,Sa YJ,Cho DG,et al.Intractable hiccup accompanying pleural effusion:Reversible clipping of an intrathoracic phrenic nerve [J].Surgicallaparoscopy,endoscopy and percutaneous techniques,2013,23(3):357-359.
[2]侍麗平,張虎田.中西醫(yī)治療腦血管病引起頑固性呃逆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4,8(28):27-28.
[3]劉宏,烏艷艷,崔倩,等.腦干梗死后頑固性呃逆5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101-102.
[4]何勝明.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4):76-78.
[5]張莉.中西醫(yī)治療腦血管病引起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及護理[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2):186-187.
[6]徐曉燕.老年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及護理干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1):131-132.
[7]劉瑩.急性腦血管病并頑固性呃逆24例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7):121-122.
[8]侍麗平,張虎田.中西醫(yī)治療腦血管病引起頑固性呃逆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4,8(28):27-28.
[9]胡雅萍,韋菲楠,等.超聲波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5,37(13):2026-2027.
[10]彭祥來,林志忠,柳淑儀.氯丙嗪雙側內關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頑固性呃逆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