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令帥 陳銘霞
校園應當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現(xiàn)象頻發(fā),已出現(xiàn)多起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同時也亟需相關的法理、理論和實踐研究。其他國家也面臨相似的問題,英國為有效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問題,構建了政府、學校、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即依托政府指導,立足學校實踐,聯(lián)合社會機構和家庭),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國綜合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經(jīng)驗可以為我國應對校園欺凌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由于校園欺凌制度與法律的欠缺,相應的干預機制比較滯后,使得校園欺凌問題研究長期停留在道德層面。隨著我國法治進程不斷推進,需要從國家層面上明確校園欺凌的法律邊界和處理措施,加強對校園欺凌治理的指導作用,重新審視、衡量欺凌者的法律責任,強化處罰力度,讓包括欺凌者在內(nèi)的所有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也讓欺凌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受到應有的教育。同時也應追加學校、教師、家長的相關責任,保護受欺凌者的合法權益。
當下,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的預防工作主要依靠學校和教師,但實際上學校缺乏相應的程序化處理,如早期干預、事件上報、事中處理和事后心理干預等全方位機制。同時,學生法律規(guī)則意識淡薄是校園欺凌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原因。但當下各學校開展反欺凌活動并不普遍,學生缺乏校園欺凌行為的識別教育及法制教育。
此外,在欺凌事件處理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欺凌行為的嚴重性,認為欺凌是學生成長經(jīng)歷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欺凌行為會逐漸減少,沒有必要小題大做。我們認為,校方、教師在發(fā)現(xiàn)欺凌問題的時候,應該表明態(tài)度,嚴肅對待,妥善處理,減少欺凌行為的危害。目前我國的教師明顯缺乏這方面的培訓,不少教師在處理應對校園欺凌問題時,僅僅將其當作同學之間的玩笑,這不利于欺凌問題的解決。
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學校、同伴群體、大眾傳媒等等,其中家庭作為學生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不容忽視。家庭可能是滋生校園欺凌的誘因,也可能因為家庭的努力而讓校園欺凌的危害減少為零。
當然,上述這些問題并不是我國所特有的,其他國家在治理過程中同樣也遇到相似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鑒其他國家的治理經(jīng)驗。
英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并治理校園欺凌問題,其綜合治理機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及可取之處,可以為我國提供相應啟示。
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綜合治理機制
從20 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各界開始重視校園欺凌問題,構建了政府、學校和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其校園欺凌治理逐見成效。
在政府層面上,英國政府制定了相關法案、法規(guī)和指導文件,明確校園欺凌行為,加強學校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并為學校治理校園欺凌提供指導。
1.相關法案和法規(guī)
在英國,盡管欺凌本身并不屬于刑事犯罪,但是某些具有騷擾、威脅性質的欺凌行為,則有可能被認定為犯罪行為?!?986年公共秩序法》(Public Order Act 1986)、《1988年惡意通訊法》(Malicious Communications Act 1988)、《1989年兒童法》(Children Act 1989)、《1997年保障免受騷擾法令》(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 1997)、《2003年通信法》(Communications Act 2003)都有規(guī)定,校方根據(jù)欺凌事件情節(jié)判斷,若認為某種過錯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的話應該尋求警方幫助。例如《1988年惡意通訊法》規(guī)定,在與他人的電子通訊中,有意地造成對方焦慮或痛苦情緒,或者是發(fā)送不雅、暴力或虛假信息,都屬于犯罪行為。
同時,英國地方教育當局對校園欺凌等學生偏差行為導致的后果負有法律責任,法院還對校園欺凌者(12—17歲)發(fā)出“拘留教導令”予以強制教育,時間為四個月至兩年。
21世紀以來,英國開始在法律中加強對校園欺凌治理的規(guī)定。《2002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2002)第175款要求學校和地方教育當局采取兩種構建中小學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機制的方式來保護和促進兒童安全:第一,采取所有可能措施來確保傷害兒童安全的風險降到最低;第二,采取所有和地方政策一致的合適行動,并和其他地方部門合作來確保兒童安全。在175款指導下,英國政府于2015年發(fā)布了適用于所有學校的名為《保持兒童在教育中的安全》(Keeping Children Safe in Education)和《共同努力保護兒童安全》(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的法規(guī)指導?!?006年教育和督學法案》(Education and Inspections Act 2006)第89款規(guī)定,公立學校必須采取措施,鼓勵學生的良好行為,防止學生之間各種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這些措施作為學校政策的組成部分,應該告知所有學生、教職員工以及家長?!?010年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規(guī)定,公立學校需要消除非法歧視、騷擾、傷害和其他法律禁止行為;促進所有人的平等機會;并形成所有人的良好關系。為了防止網(wǎng)絡欺凌,《2011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2011)給予學校檢查學生電子設備的權利。另外,地區(qū)政府根據(jù)自身情況也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如2016年北愛爾蘭頒布了《學校法中的校園欺凌處理》(Addressing Bullying in Schools Act),其中包括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定義、各政府部門的職責以及做好欺凌事件的記錄等。
2.指導性文件
在校園欺凌治理上,英國教育部除了依據(jù)相關法律授權制定法規(guī)命令外,還發(fā)布指導性文件,幫助學校歸納法律適用重點、提示學校注意事項以及給予問答式建議。2009年英國兒童、學校和家庭部(即現(xiàn)在的教育部)發(fā)布的《遠離欺凌:給地方政府和其他戰(zhàn)略領導者減少社區(qū)欺凌的指導方針》(Safe from Bullying:Guidance for Local Authorities and Other Strategic Leaders on Reducing Bullying in the Community)、2014年10月英國教育部發(fā)布的《預防和處理欺凌:給校長、教職員工及管理機構的建議》(Preventing and Tackling Bullying∶ Advice for Headteachers, Staff and Governing Bodies)和2016年1月英國教育部發(fā)布的《學校行為和紀律:給校長和教職員工的建議》(Behaviour and Discipline in Schools:Advice for Headteachers and School Staff)等文件為地方政府和學校治理校園和校外欺凌提供了有效指導。同樣地,英國教育標準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也加強了對校園欺凌防治的督察。在2011年,英國教育標準局調研了英國各個地區(qū)和類型的37所小學和19所中學的校園欺凌問題,訪談了1357名學生和797名教職員工,提出了防治校園欺凌的策略和建議。
總的來說,英國政府確立對學校和社會相關團體及組織的要求和建議,并為教職員工提供如何幫助被欺凌學生的培訓。英國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為中小學校的校園欺凌樹立大局方向,使各類學校有針對性地對本校欺凌情況進行治理。
學校應成為校園欺凌防治的核心。因此,英國教育部要求每所學校在國家法律和指導文件下制定政策,注重教師的作用,防范各種類型的欺凌。學校層面,《1993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93)首次明確學校處理學生偏差行為的政策架構,授權英國教育部指導地方政府和學校建立有效的學生偏差行為(包括校園欺凌)處理機制?!?998年學校標準與框架法》(School Standards and Framework Act 1998)的第 61 款和《2006年教育和督學法案》的第89款都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必須依法制定學生不當行為的管教政策,并定期加以宣傳?!秾W校行為和紀律:給校長和教職員工的建議》適用于英國所有學校,但同時也強調學校在校園欺凌的實際操作層面上的自主性。根據(jù)相關法律和指導文件,大部分英國中小學校均制定了反欺凌的政策。英國2009年對全國1378所學校校園欺凌政策執(zhí)行狀況進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積極執(zhí)行反欺凌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能綜合使用不同的手段,如同行支持、借鑒其他學校的經(jīng)驗等。
同時,英國每年11月會舉辦全國性的反欺凌宣傳周活動,全國學校均積極響應,開展一系列反欺凌主題的活動。通過廣泛地宣傳校園欺凌,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的危害性以及具體的應對辦法,從而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此外,在英國,學生有合理及有效的途徑來報告自己的欺凌遭遇。如當學生遭受到欺凌時,可以把事情經(jīng)過寫下來放到學校的專用信箱中,讓教師可以適時地介入,從而制止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英國教育當局高度重視教師在管理學生行為上構建中小學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機制——《2006年教育和督學法案》給予教師校外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權利和《2011年教育法》給予教師檢查學生電子設備的權利都是為了有效地防止網(wǎng)絡欺凌。2016年的《學校行為和紀律:給校長和教職員工的建議》給予教師更大的權力,如無論是在校內(nèi)還是校外,若學生有不當行為,教師可以隨時管教學生,同時也有權讓18歲以下的學生留校觀察(留校作為處分手段,應告知家長和學生)。
英國學校教師也積極參與到校園欺凌治理中。英國“學齡兒童健康行為研究”(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2014)報告指出,80%的學生反映當他們遇到問題時,至少有一位老師能夠成為訴說對象。其中男生的比例為79%,女生是81%。
在校園欺凌治理問題上,不僅需要學校及老師的積極工作,也需要家庭和社會機構的積極配合。1.家庭教育作為學生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依據(jù)英國《1996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96)的規(guī)定,學生家長有義務協(xié)助改善子女在校的不當行為。比如,在學生遭遇停學處分時,地方教育當局或學校得向法院申請對其家長發(fā)出“教養(yǎng)令”,通常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要求家長出席咨詢、輔導課程(上限三個月);一部分是配合學校之特定要求以改善學生行為(最多一年)。而家長違反教養(yǎng)令者,學校可將其移送治安法院裁決處以罰金(每次最高1000英鎊)。
英國從法律層面上要求家長負起共同改善學生行為的責任,同時也給予家長一定的權利,讓家長積極參與到校園欺凌防治的過程中。如家長有權利知曉學校反欺凌政策的具體細節(jié),校方應保證渠道的便捷、信息的公開和透明,讓家長知道若子女受到欺凌可以以何種方式向學校反映情況、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來緩解子女的不安。同時,家長發(fā)現(xiàn)教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可以向校長和地方教育當局申訴,以追究教師和學校管理疏漏的責任。
欺凌不僅發(fā)生在學校里也發(fā)生在校外。因此,所有的社區(qū)機構和服務中心需要加強合作,形成“欺凌是不可接受的”文化氛圍。英國政府不僅重視家長的積極投入,還積極向社會團體尋求資源及幫助。英國有不少機構主動地關注校園欺凌問題,開展關于該問題的調查研究,為政府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信息,為學校、家長提供經(jīng)驗以及建議。如反欺凌聯(lián)盟(The Anti-Bullying Alliance)由英國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xié)會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及國家兒童局(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于2002年成立,匯集了100多個組織,形成一個圍繞校園欺凌問題的合作網(wǎng)絡,在其網(wǎng)站上有一系列關于反欺凌的事實概要及可提供的支持服務,以供學校和青少年閱覽。如果學生遇到欺凌,也可以向其求助。達勒姆郡反欺凌服務(The County Durham Anti-Bullying Service)于2003年發(fā)布了“達勒姆郡反欺凌認證計劃(The County Durham Anti-Bullying Accreditation Scheme),英格蘭西南部10個地方當局和東北部8個地方當局參與了該計劃。該計劃為反欺凌實踐設定標準,根據(jù)各地達到標準的程度相應授予金、銀、銅牌的認證。
類似的社會資源及機構還有“英國欺凌”(Bullying UK)、“兒童熱線”(Childline)、“戴安娜獎”(The Diana Award)、“孩子角”(Kidscape)等。
可以看出,英國的綜合治理機制對校園欺凌形成一道牢固的防護網(wǎng):一方面,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加強學校在校園欺凌治理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學校依據(jù)法律和指導文件制定各自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引導工作。同時,家長和社會團體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因此這種機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2015年12月15日,英國教育部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宣布:學校欺凌行為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