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丹
過去,管理的核心驅動力是“怕”,但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怕老板了,大不了辭職創(chuàng)業(yè),照樣活得很好。
但員工努力工作絕對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領導”,而領導的核心驅動力是尊敬和信任。所以,領導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然而,當下不少人仍然認為領導力只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權”,或者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權威。《可復制的領導力》一書,告訴我們對領導力認識存在的幾個普遍誤區(qū)。
領導力是學不來的
很多人認為,領導力是一種天賦,更是一門含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但事實上,本書作者樊登認為:領導力是可以習得的?;ヂ?lián)網(wǎng)時代,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領導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專屬能力,而成為每一個人生存發(fā)展所需的硬技能。
在樊登看來,西方人對于領導力的理解和中國人有很大差別。東方強調境界,而西方強調工具。
比如孔子告訴后人,要因材施教,但是沒告訴大家應該如何達到這一目的,而是需要去“悟”,這是一種很虛幻、玄妙的東西。而西方人會把“因材施教”拆解成情景領導,情景領導按照能力和意愿把員工分成四類,然后針對不同的員工,需要學會不同的領導力辦法,如指令型、教練型、授權型等。
再比如:中國人講“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孔子只強調這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但是西方人就會傳授一個工具“推理階梯”,而不是讓人去猜測大腦中的推理是如何形成的。
領導力不是虛幻的,也不是一種威信或認同度,而是由一系列工具組成的。樊登希望用西方人的工具去達到東方人的境界。
做管理,就是什么都要比員工強
領導力涵蓋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則。譬如:管理者的自我定位。
不少新晉的管理者,面臨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怎么能讓手底下的人服我?
有人會脫口而出:專業(yè)能力過硬,做什么都比手下人強。但這種情況只存在于職位較低,或者團隊規(guī)模很小的時候。當團隊越來越大時,管理者的能力很難覆蓋到不同的工種和業(yè)務領域。這時,管理者對自己的定位就非常重要。
那么,管理者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樊登給出的答案是:培養(yǎng)員工,打造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而不是將員工的工作都加在自己身上。
話雖如此,但是實踐起來并不容易。不少管理者都是因為業(yè)務能力出色被提拔到管理崗位的。所以他們先天地認為自己的能力強于員工,于是事事親力親為,看似省事兒,但長此以往,員工就會逐漸感覺到不被需要。
除此之外,糟糕的管理者還會有幾種常見的心態(tài):
1.只顧埋頭做事,不注意協(xié)調員工,到頭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完成了工作。
2.每天起早貪黑,都在忙著“善后”。
3.“跟群眾打成一片”,平時說話不注意,兩頭不是人。
4.有了成績,就跟員工爭功。
5.由于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肯下功夫培養(yǎng)員工。
出現(xiàn)以上問題,最大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對自身定位有偏差。
在樊登看來,管理者在團隊中有三種角色定位:下層執(zhí)行,中層管理,上層領導。下層執(zhí)行:使命必達;中層管理:面面俱到,例如傳達指令、拆分整體目標、協(xié)調各部門工作、考核階段績效等;高層領導:營造氛圍,即他們需要考慮做任何一件事情對整個團隊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如果連這些基本的管理常識都無法認知,那又何談領導力呢?
員工執(zhí)行力不行
但領導力究竟是不是可以被標準化呢?
樊登在書中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執(zhí)行力。為了提升員工的執(zhí)行力,不少企業(yè)喜歡開會,尤其是宣誓大會、動員大會,或者邀請外部培訓講師,會后員工雄心勃勃、干勁十足,但沒過多久,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
在樊登看來,這種“打雞血”的狀態(tài),只是一時的情感爆發(fā),不可持續(xù)。根本原因在于,在后續(xù)過程中沒有持續(xù)的反饋機制,缺乏合理的落地方案。
而西方管理思想如何看待執(zhí)行力呢?他們認為,員工的執(zhí)行力和老板的管理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員工執(zhí)行能力不強,代表老板管理能力不行。舉個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管理者在布置任務時最喜歡說兩句話:1.看著辦,我相信你。2.不要讓我說第二遍。這些話往往都在考驗員工的眼力勁。
樊登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優(yōu)秀的管理者在布置任務時,至少要把任務重復五遍。
第一遍:麻煩你幫我做XX事。
第二遍:麻煩你重復一遍。
第三遍:我讓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遍:這件事會遇到什么意外?遇到什么情況你要向我匯報?遇到什么情況你自己可以做主?
第五遍:如果讓你自己做這個事,你有更好的想法嗎?
而在中國,經(jīng)常是管理者說完第一遍就去做,以免被老板誤認為執(zhí)行力不強。如果員工反饋不及時,管理者就會心想:“怎么回事,有問題倒是跟我說???”如果工作出錯了,管理者會想:“怎么做成這樣?”如果遇到問題,管理者又會說:“怎么什么事情都是我來定,我給你發(fā)工資是讓你來做什么?”如果員工自己定了,管理者又會說:“你為什么擅自做主?眼里還有我這個領導嗎?”這種情況下,員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何談執(zhí)行力?
即使是一個年輕的管理者在布置任務時,按照以上做法重復五遍,就能見到成效。所以,領導力是可以標準化的。
“我們欣賞那些企業(yè)家,研究他們,但不可模仿他們,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基礎性的標準化的功課沒有做。而這本書就是幫助企業(yè)家們練基本功的?!惫芾韺W者、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給這本書作序時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