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凌雁,林釗能,羅翔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市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福建龍巖 364000
難治性產后出血即產婦于產褥期或是生產后24 h內出現(xiàn)嚴重的出血癥狀,經子宮收縮劑或是按摩子宮等傳統(tǒng)治療后并無緩解跡象[1]。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甚至引發(fā)患者死亡。臨床中多利用外科手術治療該病,但術中出血量多,治療危險性大。為提高該病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該文方便選取該院于2013年11月—2017年5月間收治的78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主體,以產科、ICU科聯(lián)合方法治療該病,具體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于收治的78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主體。診斷標準為:①產婦經保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出血量不受控制;②出血速度于一段時間內顯著增快,胎兒分娩后1 h內產婦的出血量超過1 500 mL;③出血量多,對產婦的凝血功能造成影響,并導致多器官衰竭。滿足第1條與第2、3中的任意一條即可診斷為難治性產后出血。所有患者均出于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將其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39例。年齡范圍是24~37歲,平均(31.05±0.25)歲;孕次為 1~3 次,平均(2.15±0.13)次;產次為 0~2 次,平均(0.99±0.52)次;孕周為 34~38 周,平均(36.21±0.35)周。對比兩組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B組給予產科治療,即為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止血處理或治療設備維護等。A組給予產科聯(lián)合ICU科治療:將患者直接轉入ICU病房,并進行以下干預:①搶救小組立即到位,備好搶救用品,明確各自責任,進行科學分工與配合,確保搶救過程順利。②建立靜脈通道,進行輸液與輸血治療,避免患者嚴重休克。并給予實驗室相關檢查。③由產科醫(yī)生與ICU科醫(yī)生共同救治患者,分析其出血原因,常見原因是產后宮縮乏力或胎盤因素等。由兩個科室的醫(yī)生共同制定治療方案,以確保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明確出血原因后,應立即給出解決方法,確定是否需要切除子宮,以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④為患者進行搶救處理后,應立即評估其身體狀況,并實時監(jiān)測其身體變化,避免出現(xiàn)并發(fā)癥。尤其應注重酸中毒糾正、輸血管理與容量管理,保證患者的治療安全性。
觀察患者的術前、術中出血量與輸紅細胞懸液量、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并評估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子宮切除率和死亡率。
數據通過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加以處理,各項手術指標用(±s)表示,行 t檢驗,止血成功率、子宮切除率和死亡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術前、術中出血量與輸紅細胞懸液量、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B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對比各項手術指標(±s)
組別 術前出血量(mL)術中出血量(mL)輸紅細胞懸液量(U)手術時間(min)A 組(n=39)B 組(n=39)t值P值1 507.22±90.21 2 207.14±100.64 32.341 0.000 250.31±84.15 420.15±93.25 8.444 0.000 3.51±1.24 7.85±2.04 11.353 0.000 58.24±10.51 81.54±12.54 8.893 0.000
A組的止血成功率為87.18%,B組為66.67%;A組的子宮切除率為7.69%,B組為25.64%;A組的死亡率為0.00%,B組為10.26%,對比以上數據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對比手術結果[n(%)]
產后出血是臨床產科中的高發(fā)疾病,其是分娩常見并發(fā)癥之一[2]。有數據表明,產后出血在孕產婦死亡原因中占據極大比例,因此,產后出血的救治工作備受臨床醫(yī)學關注[3]。該文為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采用產科聯(lián)合ICU科治療方法,整個救治過程分為指揮、部門協(xié)調、救治實施與整體記錄4個步驟。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資歷高的醫(yī)生作為指揮者,確保救治流程的科學性、及時性和規(guī)范性[4]。指揮者的職責是判斷病情,給出治療方案,評估方案合理性,其在整個救治流程中發(fā)揮中樞性功能[5]。選擇院內或是部門的管理者作為部門協(xié)調者,主要負責部門與科室之間的人員調節(jié)、工作配合,確?;颊叩乃幤贰⒃O備或血液等搶救用品及時供給[6]。選擇多名醫(yī)生與護理人員作為救治實施者,在收到指揮者指令后,立即給予搶救處理,包括宮縮劑治療、子宮按摩或是宮栓塞等[7]。
在多方積極配合下,能夠確保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得到專業(yè)、規(guī)范的治療,實現(xiàn)搶救流程的立體化和多元化,進而提高止血成功率。
臨床中將MMR(孕產婦病死率)作為地區(qū)文化、經濟、醫(yī)療衛(wèi)生、政治與婦幼保健保健工作落實情況的主要參數,其是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指標。臨床中多通過MMR評估母嬰安全性,并評價相關治療的有效性。所以,產后出血的有效預防與治療,尤其是積極搶救危重產婦,能夠降低MMR,確保母嬰的生命質量。母嬰安全與健康是圍生醫(yī)學的熱點課題,并能減少醫(yī)患糾紛,提高產婦與家屬的滿意度。母親安全不僅包括MMR的有效降低,還應擴展為妊娠分娩的安全性,即減少因妊娠或分娩所導致的近期或遠期疾病。子代健康不僅包括新生兒的健康狀況,還應包括新生兒的近期或遠期預后。ICU急救醫(yī)學能夠顯著減少死亡情況,且在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基礎上,ICU急救技術與理論得到全新發(fā)展,其能夠顯著減少產后大出血、休克或重度子癇等并發(fā)癥。在ICU科室進行成分輸血的治療下,母嬰安全得到保證,說明ICU急救醫(yī)學與產科聯(lián)合能夠較好的救治危重產婦,能降低病死率。研究結果為:A組的術前、術中出血量與輸紅細胞懸液量、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止血成功率、子宮切除率、死亡率與B組對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助衡等[8]研究中的(在過去的1年時間里采用以上方法救治患者40例,年齡19~41歲,救治成功率100%,病死率0%)基本一致。因此,產科與ICU科聯(lián)合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能夠明顯改善手術指標,取得較高的止血成功率,可作為該病的常規(guī)療法加以推廣。
[1]林衛(wèi)瓊,李大嚴.五種止血手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效果比較及止血失敗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2014,9(3):385-387.
[2]賀淑芳,龔良晨,王早香,等.63例難治性產后出血轉診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23):53-55.
[3]楊華卿.緊急子宮切除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6):443-444.
[4]王晨笛,李莉,李南,等.晨笛網壓縫合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5(11):1508-1511.
[5]王晨笛,李莉,李南,等.晨笛網壓縫合術在5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5,25(26):108-112.
[6]王登蘭,閆泓霖,馮凱娣,等.2種方法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比較[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9(9):1111-1114.
[7]買苗,宋芳霞,張偉霞,等.B-Lynch子宮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35(z2):316-317.
[8]王助衡,周冠華.產科、ICU科聯(lián)合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1):214.